北京的冬天是漫長的,一年内約有一百五十餘天比較寒冷,最冷時可達攝氏零下二十度左右。冷天這樣長,昔日的皇宮裡是怎樣取暖的呢?
紫禁城内的宮殿建築大都是座北朝南,這種建築設計,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此外,無論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十分保暖。再加上一又一道高大的宮牆,也可以抵擋寒冬季節西北風的侵襲。當然,建築上的設計,僅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室内取暖,還要另外有一套設備和措施。
故宮
在紫禁城内一些官殿的地面下都挖有火道,添火的門設在殿外廊子下,是兩個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竈口,這就是有名的暖閣結構。昔日康熙、同治和光緒帝結婚的洞房一坤甯宮東暖閣和絕大多數宮殿,在都還保留着這種設施。殿前的竈口覆蓋着木蓋,至今可見。
坤甯宮
暖閣之外,還有暖炕,上至皇帝、皇後,下至宮女、太監,凡是居室,都有炕床,炕下有火道,結與今北方農村的炕床差不多。除上面這些設施之外,室内還設有火爐,又叫火盆,或叫熏籠。熏籠的制作十分精美,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身高一多,或三足、或四足,有的是青銅鎏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琊的,十分華貴。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官、坤甯宮等處,都陳列有熏籠。小的火爐,随手可以提動,象西瓜那麼大小,放在腳下取暖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制作更加精美講究。當然,這隻有帝,後及妃、嫔們才能使用。
熏籠
火爐中所用的燃料是木炭,上好的木炭叫“紅羅炭”,是由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及順天府屬的宛平、大興等縣用硬實木材燒制的。成炭以後運送到紅羅廠(今西安門外),按尺寸鋸截,盛入塗有紅土的小圓荊筐,再送入宮内使用,所以名為“紅羅炭”。
優質的水炭,烏黑發亮,燃燒耐久,火力特旺,既不冒煙,又沒有味,不至于污染室内的空氣。紫禁城内,房屋數量多,人口也衆多,在漫長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數量是相當可觀的。清代乾隆年間, 宮内按份例供應木炭,每日供應的标準是:皇太後,一百二十斤;皇後,一百一十斤;皇貴妃,九十斤;貴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孫,十斤。
紅羅炭
明、清兩代專管供應皇宮内薪炭的機構叫做惜薪司,衙署設在西安門内。明代的惜薪司官員可以直達皇帝禦前奏事,故有“近侍牌子”之稱。清代在皇宮内還設有三個機構,一為爇(ruo)火處,設八品首領太監二員、太監五十員,專管安裝火爐,運送紫炭;二為紫炭處,有首領太監二員、太監二十五員,專管紫炭的存儲和分發;三為燒炕處,有首領太監二員,太監二十五員,專管點火燒炕。此外,各宮殿還有若幹名太監聽差,專管宮内的火盆、打更和守夜。
皇宮内用炭取暖,管理制度是很嚴格的,但是由于宮殿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因而在冬季極易因取嗳用火不慎而發生火災。例如清嘉慶二年(1797年)負貴管理乾清宮取嗳用火的太監郝世通,在一天夜裡把火盆裡的木炭悶滅後,随手倒在楠木隔山旁邊。不料餘燼未熄,.死灰複燃,竟把楠木隔山引着了。一時烈焰沖天,大火熊熊,一夜之間,整個乾清宮及其附近的交泰殿、宏德殿、昭仁殿都化為灰燼。為此,“龍顔”震怒,當即把郝世通送刑部處死,其餘有關連的二十五名太監,也分别受到了很重的處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