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Vienna),位于多瑙河畔,是奧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國9個聯邦州之一,也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音樂之都”。
維也納是奧地利人口最多的城市,在2017年的人口普查中,維也納已擁有超過187萬的人口。
維也納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德語城市,僅次于柏林。
維也納既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城市中心坐标為北緯48°12′、東經16°22′。
維也納共由23個區組成,居民主要分布于市區東部和西部,而北部和南部主要是工業區。
維也納是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所在地。
維也納已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維也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
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産。
史前時代
考古發現維也納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維也納盆地
銅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同樣也在維也納留下了人類居住的痕迹
羅馬人一直在該地生活到了5世紀
881年同馬紮爾人的戰鬥
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了馬紮爾人,标志着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時代
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封為巴伐利亞東部邊區(馬克)的藩侯(封疆伯),這塊匈牙利邊境上的封地後來演變為奧地利
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了“奧地利”這個名稱,Ostarrichi意為“東部馬克”
11世紀維也納已經是一座重要的貿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将維也納作為首都
1156年9月1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奧地利亨利二世一些特權,将奧地利從一個附屬于巴伐利亞的藩侯領地提升到獨立公爵國,維也納成為公國的首都
維也納在1221年繼恩斯之後成為奧地利第二座享有發展經濟權利的城市,這使得維也納很快成為多瑙河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關重要的貿易城市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有幾百年的統治曆史,維也納在該時期發展成為歐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讨後戰勝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的曆史
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統治地位,多場反對德意志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起義
接替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的盧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将首都定在布拉格,維也納的城市發展進入了陰影
1438年,奧地利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奧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德意志國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後,維也納再次成為首都
1469年,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德意志國王,1452年至149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奧地利大公)在與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的戰争中,失去了包括維也納的幾乎全部奧地利領地。
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并入哈布斯堡後,維也納最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兩次維也納之圍和巴洛克的輝煌時代
1529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時期遺留下的城牆,艱難地抵禦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在流行病突發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軍
土耳其人的圍城暴露出了維也納城防禦的薄弱,因此從1548年起維也納決定改造成一座由11棟堡壘和1條壕溝構成的要塞。
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改造後的要塞保衛了維也納長達兩個月,直到波蘭國王揚·索别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維也納之圍,導緻奧斯曼帝國開始了衰落。
維也納開始了輝煌的建設時代,在重建的過程中繼續展現巴洛克藝術風格,貴族們紛紛在城牆内建造花園和宮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王子歐根的貝爾佛第宮。
随着城市的迅速發展,維也納很快成了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頓、薩列裡、莫紮特、貝多芬和舒伯特将維也納古典主義推向頂峰。
兩奧帝國
在法國大革命戰争中,維也納先後兩次被拿破侖的軍隊占領。
第一次發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國軍隊未受到抵抗,不費吹灰之力地進了維也納
拿破侖在1806年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
1809年拿破侖第二次占領維也納,拿破侖最終戰敗後,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維也納會議召開,旨在為拿破侖戰敗後重新調整歐洲政治地圖。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也對維也納産生了影響,3月13日首先爆發了德國三月革命,迫使總理克萊門斯·梅特涅下台,然後又在10月6日發生維也納十月起義,最終被皇帝的軍隊鎮壓。
在奧匈帝國建立的1867年,著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圓舞曲《藍色多瑙河》。
一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個世紀統治的終結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1918年11月12日在維也納議會前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1919年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
1938年作為德國帝國總理的希特勒進軍并吞并奧地利,建立了納粹的獨裁統治。
1945年秋,蘇聯允許其他三個同盟國軍隊進入維也納,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占領維也納,直至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盟軍撤出,奧地利才完全獨立。
維也納從内城向外城依次展開,分為3層。
内城即老城,素有“維也納心髒”之稱,這裡街道狹窄,卵石鋪路,縱橫交錯,兩旁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塔聳立藍天。
圍繞内城的内環城線,寬達50米,路邊生長着各種樹木,兩旁有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
内環城線與外環城線之間是城市的中間層,這兒是密集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其間也有教堂、宮殿等建築。
外環城路的南面和東面是工業區,西面是别墅區、公園區、宮殿等,一直延伸到森林的邊緣。座落在城市北面的多瑙公園,也是遊人雲集的地方。
金色大廳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金色大廳、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式建築。
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着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别緻。
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
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
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會。
金色大廳屬于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且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維也納養育了維也納新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
勳伯格
韋伯恩
貝爾格
舒伯特
老約翰·施特勞斯
小約翰·施特勞斯
蘭納
克熱内克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
海頓
莫紮特
貝多芬
李斯特
萊哈爾
布魯克納
馬勒
格魯克
勃拉姆斯
維瓦爾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