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理解教育的重點之一是對文化的了解、理解、交流、學習、借鑒、傳承、創新一一不同國家、種族、民族、地區。作為成都市首批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研究實驗學校,西雅美途聯合外國語學校長期緻力于培養學生“有根”的國際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學校遵循“學立中華,知行天下”的育人理念,将中外文化比較課程引入學校課程建設中,并在各學科課程教學中大力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取得明顯成效。東西方古典文學賞析課、學科課程的雙語教學等課程教學受到學生廣泛歡迎。中國節日文化活動課程是該校一直堅持的一大特色亮點課程,中外師生通過課程中的體驗式學習,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識、認同和喜愛。這不,端午節快到了,師生們的課程學習又開始了……”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6月21日晚主題班會上,西雅美途初三年級馬麗老師帶領學生舉行了以“迎端午”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認真研究學習端午傳統文化。
同學們分成三組,通過收集端午節的來曆、傳統故事、風俗等資料,制作成PPT,然後學生代表上台用中英文方式講解。
龍同學:“節日當中的食物不但為我們帶來了美味,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份隻屬于我們的鄉愁和記憶……”
蔣同學:“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經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黃同學:“大家仔細看下這一篇内容,實踐活動時候我們會親手包粽子。”
在學校國際化教學模式中,同樣不能忽視愛國教育和民族教育。讓同學們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并始終繼承愛國精神。
了解了這麼多,不如上手試試看?
學習不如實踐,通過學校的實踐課程,讓同學們在探究中增長知識,在實踐中培養能力。
我們請來了學校食堂帥師傅和陳師傅現場教學,向學生講解包粽子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技術熟練的陳師傅将粽葉握在手中,填充糯米,幾個翻轉,瞬間便成為了一個玲珑可愛的粽子。
包粽子可是一個考驗精細動作和細心的活,稍有不慎,手沒握緊,糯米散出來了。“老師,這個粽子皮怎麼裹啊?”“老師,我們想吃肉粽子!”“老師,我包成了一個飯團……”現場大部分同學都是第一次包粽子,不熟練的拿起兩片粽葉,使勁往裡面填餡兒。“這個太難了,怎麼折起來啊?”
外教老師也來跟同學們一起包粽子啦。同學們用英文跟外教老師溝通怎樣包粽子,端午為什麼要吃粽子的習俗,共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品味端午粽香,傳承中華文化。在此次實踐課程中,同學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别樣的端午文化,更是該校在實踐課程中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