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鹵水點豆腐化學反應

鹵水點豆腐化學反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3 21:52:05

“白胖胖,四方方,一塊一塊擺桌上。能做菜,能做湯,常常吃它有營養” 這一則美食的謎語你猜到了嗎?沒錯,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豆腐。

我們知道黃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鬥的水磨内磨成豆漿,煮沸後再往豆漿裡加入鹽鹵可以做成豆腐。

做豆腐為什麼要用鹽鹵呢?俗話說: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蛋白質是黃豆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所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質的表面上帶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由于這些對水的作用,使蛋白質顆粒表面形成一層帶有相同電荷的水膜的膠體物質,使顆粒相互隔離,不會因碰撞而粘結下沉。


鹵水點豆腐化學反應(生活中的化學--鹵水點豆腐)1


由于鹽鹵是電解質溶液,點鹵時,它們在水裡會分成許多的小顆粒——正離子與負離子,由于這些離子的水化作用奪取了蛋白質的水膜,以緻沒有足夠的水來溶解蛋白質。

鹽鹵裡主要是鈣、鎂等金屬離子,它們會使蛋白質凝固,鹽的正負離子抑制了蛋白質表面所帶電荷而引起的斥力,這樣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顆粒相互凝聚成沉澱。這時,豆漿裡就出現了許多白花花的豆腐腦了,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豆腐了。有的豆腐作坊裡用石膏點鹵,也是一樣的。

關于豆腐的制作技術,西漢初期石磨是食物的重要加工器具,大豆不僅是平民備荒主要食物,也是貴族經常食用的谷物,淮河流域的農民己使用石制水磨。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生活在豆類主産區的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的說法不是憑空産生的。

這時的豆腐是依靠煮沸後僅能得到“自澱”後生成的豆腐,“自澱”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豆漿,保存在72℃左右的恒溫中,經過八小時的沉澱作用之後,溶膠周圍的水膜和負電性,便逐漸受到破壞和消失,豆蛋白以絮狀物的形式沉澱下來,如果将沉澱物過濾,沖洗和擠壓去水,就做成豆腐了。這是原始的自澱方法。

鹵水點豆腐化學反應(生活中的化學--鹵水點豆腐)2


到了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泰安城裡很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辘辘,豆香四溢。

在寇宗爽的《本草衍義》中就有提到豆腐的制作。在詩人蘇轼的詩中有“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記載,注中說: “謂豆腐也”。到了元代,豆腐的制法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王祯在《農書》中講:“大豆為濟世之谷 … … 可做豆腐,醬料。”鄭允端在《豆腐》詩中說: “磨龍流玉乳,蒸煮結清泉,色比土酥淨,香逾面髓堅。”

明朝的藥聖李時珍在《木草綱目》中,關于豆腐的制法和凝固劑的選用有了詳細的記載。點豆腐就是向豆漿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劑,使膠溶狀态的豆漿在短時間内改變膠體的性質,凝成凝凍狀态的凝膠,再把凝膠中大量的水擠壓出去,物美價廉,營養豐富的豆腐也就制成了。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豆腐幹、豆腐皮、豆腐腦等都是豆腐的制品,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等是豆腐的發酵制品,都是我國傳統的食品。

内酯豆腐外表晶瑩剔透,口感滑嫩,内酯豆腐滑嫩的奧妙是什麼?

在傳統豆腐的制作過程中,人們會使用鹽鹵、石膏來凝固豆腐,之後通過紗布與盒子摁壓、擠出多餘水分做出豆腐。内酯豆腐使用了一種叫做β-葡萄糖酸内酯的食品添加劑,使豆腐結構穩定、形态固化、便于塑形。這改變了鹵水點豆腐的傳統制作方法,提高了豆腐的保水率,比常規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且豆腐質地細嫩、有光澤,适口性好。


鹵水點豆腐化學反應(生活中的化學--鹵水點豆腐)3



豆腐隻是一種食材,豆腐變成美食的方法很多,如四川名菜麻婆豆腐、飛入了宮廷的王潤興砂鍋魚頭豆腐,臭的味道讓人難以恭維,可豆腐上散發出來的臭味就另當别論了,王緻和臭豆腐名場京城。

有關豆腐的美食做法太多了,不過關于豆腐的諺語也不少,比如: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豌豆尖炒豆腐———來青去白,懶人做豆腐 ———有渣可吃,雷公打豆腐 ———從軟的下手,快刀切豆腐 ———兩面光。大家還能想到更多的諺語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