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出自《論語·微子》,所謂“五谷”指的是什麼呢?
“五谷”之說,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但究竟何為“五谷”,解釋各有不同,一說“五谷”是指“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是由于在中國遠古時期,北方多種麻,而南方多種稻的緣故所緻,另還有“六谷”“九谷”等之說。
現如今人們通常說的五谷,已不再是指具體五種糧食,“五”作為虛數,指衆多的谷類作物的統稱。下面我們按照最常說的五谷:“稻、黍、稷、麥、菽”逐一介紹。
一、稻
稻,即水稻,稻谷去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為大米。大米是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水稻是我國産量最大的糧食作物,大部分省份都可種植水稻。水稻分為很多類型,按形态特征分為籼稻和粳稻,按成熟期可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按澱粉結構不同可分為粘稻和糯稻等等。人們通常以南方米和北方米來做區分,南方米主要是籼稻米,生長周期短,一年多次成熟,煮熟後米飯較幹、松,食用時一般磨成粉再制作成米粉、米糕等食物,而北方米主要是粳稻米,生長周期長,一年成熟一次,一般以米飯形式食用。
二、黍
黍(shǔ),即黃米,又稱糜(méi)子、黃小米,顔色和小米相近,但是黍并非是小米,體積上也比小米稍大,将米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于黃米不利于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作為主食了。現在接觸到的用黃米做成的食物主要有北京炸糕、東北粘豆包、陝北黃馍馍、黃米涼糕等。
三、稷
稷(jì),又稱“粟”“谷子”,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小米。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等各種顔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小米原産于中國,小米的祖先是一種狗尾草。稷在的我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最重要的糧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稱為社稷,後來以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可以看出當時稷在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小米的營養價值高,營養全面均衡,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洩瀉等,非常适合體虛、産後的人食用。
四、麥
麥,包括小麥、大麥。小麥是五谷中唯一起源地并非中國的谷物品種。小麥去皮磨成面粉可以制作面包、饅頭等食物,發酵後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等。河南省是我國小麥産量第一大省,約占全國小麥産量四分之一,第二大産區是山東省。我國面食食用的省份主要有河南、山東、陝西、山西、甘肅等。我國著名面食有蘭州拉面、臊子面、擔擔面、陽春面、西安biangbiang面、燴面、雲吞面、刀削面、饸饹面、油潑面、老北京炸醬面……
五、菽
菽(shū),是豆類的總稱,一般指大豆,也叫黃豆。豆類制品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我國東北是大豆主産區。按大豆的種皮顔色可以劃分為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還有褐色、棕色、赤色等單一顔色的大豆,但日常以黃大豆和黑大豆最為常見。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大豆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鉀、B族維生素、異黃酮等,對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防治骨質疏松等都有良好作用。
随着時代發展,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營養均衡,“四體勤,五谷分”,五谷雜糧不僅是一種食物,還是養生人士的最愛,已成為大衆餐桌上平衡膳食的最重要食物。(李玲玉整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