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勤縣昌甯鎮四方墩生态林基地,治沙工人給剛種下的耐旱植物澆水。(資料圖) 馬愛彬 攝
中新網蘭州3月16日電 (馬愛彬)“民勤處于國家生态安全戰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帶’的中心,是捍衛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區位特殊。”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姜有恒16日說,一方方草格壓下去,一株株青苗長出來,從過去的“沙進人退”到如今“人沙和諧”,民勤探索出生态建設與經濟發展并重、治沙與緻富共赢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道路。
鏟土、澆水、覆沙……在民勤縣昌甯鎮四方墩生态林基地植樹現場,治沙工人三五成組、分工協作。一番忙碌後,梭梭、毛條、花棒等沙生植物橫成排、豎成行“駐守”沙漠,挺立在春風中,同金黃色的稻草沙障網格一道,牢牢縛住一座座沙丘。
“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必須标本兼治、久久為功。”姜有恒說。
在民勤縣收成鎮禮智村治沙植樹項目區現場,一輛輛水車正開足馬力,沿着蜿蜒曲折的壓沙公路駛向沙漠深處。連綿起伏的沙丘上,治沙工人揮鍬挖穴,在縱橫交錯的草方格内栽苗澆水,幹得熱火朝天。
“從去年秋天,我們就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在流動、半流動的沙丘上用稻草壓埋縱橫交錯的方格沙障,織起‘草方格地毯’,為今年開春沙生植物梭梭生長建好了‘溫床’。”民勤縣芸豐苁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德榮說。
民勤縣隸屬甘肅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遊,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幹旱缺水,是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被列入國家“兩屏三帶”重點生态功能區的北方防沙帶,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由于石羊河是全國内陸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流域之一,2007年前,民勤荒漠化面積達94.5%,綠洲北部,呈現出沙漠化、幹旱化的趨勢。
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環境,決定了民勤的曆史就是一部與風沙抗争的征戰史。從1950年春天開始,拉開了長達70年抗擊風沙的帷幕。曆屆縣委、縣政府帶領一代又一代民勤人持之以恒戰風鬥沙,走過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因害設防”、八九十年代的“工程治理”、21世紀初期的“綜合治理”之路,近年步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新階段。
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民勤積累了豐富的防沙治沙經驗,逐步構建了“外圍封育、邊緣治理、内部發展”的生态格局,形成了“勤樸堅韌、衆志成城、築牢屏障、永保綠洲”的防沙治沙精神,貢獻了“中國智慧”。
特别是2021年以來,民勤依托石羊河中下遊防沙治沙林草綜合治理等項目,因地制宜,分類施治,造、管、封、阻并重,以“工程治沙 義務壓沙 自然修複”為主,采取“稻草網格沙障 人工營造混交林”的模式,合力推進沙化土地治理,全力打造全國生态建設示範區,構築生态防護屏障。
經過锲而不舍的防沙治沙,民勤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30萬畝,林草資源總面積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達到53.86%。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龍王廟等大的風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成功阻擊了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合攏,民勤也嬗變成生态良好、宜居宜業的“塞上綠洲”,先後被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列為生态保護與建設示範區。
近年來,民勤縣注重培育壯大蜜瓜、茴香、果蔬和肉羊等主導産業,搶抓“隴電入浙”和國家以沙漠戈壁荒漠為重點規劃建設大型風光電基地重大機遇,深入推進新能源産業三年倍增行動,持續打好“沙漠風情”特色牌,不斷完善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文旅重點項目建設,一幅“綠色逆襲”的和諧畫卷正徐徐展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