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為了不去上學,總是故意裝病,今天說肚子痛,明天說頭痛……當然這些僞裝都會被父母的“火眼金睛”識破。
某天真的生病了,心中就竊喜總算不用去上學了,還能吃到媽媽買的罐頭(小時候發燒總喜歡吃水果罐頭)。
可是自從生了娃、當了媽,才知道娃生一次病,做父母的内心得有多無助、煎熬、崩潰……尤其是遇到寶寶發燒,反反複複,真的是内心倍感折磨,心疼寶寶遭罪。
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一不留神,娃就可能感冒、發燒、咳嗽。很多媽媽留言咨詢關于“發燒”的問題,也有媽媽在群裡讨論各大退熱方法,其中提到了退熱貼的使用:
媽媽A:我娃每次發燒,我都會用退熱貼,總覺得貼上涼涼的挺管用。
媽媽B:我也用,具體有沒有效果不清楚,就是圖個心裡安慰。
媽媽C:我之前也用過,但是不知道為啥貼上後額頭紅紅的,娃也比較排斥,後來就不用了……
說到退熱貼,它其實并沒有那麼強大,隻能降低局部皮膚的溫度,給寶寶帶去暫時的舒适感,但對于全身溫度的降低并沒有實際作用。
雖然退熱貼賣得挺火,也深得不少媽媽的心,不過一直也是“有名無分”,國内外指南都沒有提到過它的退熱作用。比如美國兒科學會、加拿大兒科醫生協會等及我國最新的兒童發熱指南——《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幹問題循證指南(标準版)》(2016)裡關于孩子發熱處理部分,并沒有提到退熱貼。
當然,退熱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讓寶寶舒服一些。如果孩子不排斥或者貼上了沒有明顯感到不舒服,退熱貼也可以作為輔助手段;但如果寶寶不喜歡冰涼刺激的感覺,一貼就躲避、哭鬧、很排斥,或者貼上出現皮膚過敏症狀等,粑粑麻麻們就别強求了。
既然退熱貼“治标不治本”,當寶寶發熱,怎麼處理才靠譜呢?
一、這些方法科學管用
1.物理降溫
如果寶寶體溫沒有超過38.5℃,精神狀态也不差(自己玩耍、與大人有互動等),可以先觀察,适當物理降溫。
比如少量多次喂孩子白開水,通過自然出汗、排尿帶走身體的熱量;
保證适宜的室内溫度,适當減少孩子的衣物,幫助孩子的身體散熱;
如果孩子不排斥,可以洗個澡,建議水溫可以控制在 38℃ 左右。
2.口服退燒藥
如果物理退熱效果不大,寶寶體溫超過38.5℃,精神狀态比較差,那就得喝退燒藥了。
對孩子來說,安全的口服退燒藥,世衛組織僅推薦2種:對乙酰氨基酚(2~3 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和布洛芬(6 個月以上寶寶可用)。
這兩種藥物都屬于混懸液,喝之前不要忘記搖一搖哦;如果藥物長時間沒有避光保存,建議更換一瓶新的;出于安全考慮,具體用法用量要仔細閱讀說明書、遵醫囑。
Tips:
38.5℃ 隻是個參考标準,不是“金科玉律”需要嚴格執行,具體根據寶寶的精神狀态來決定;如果寶寶體溫沒到 38.5℃,但精神狀态很不好,也要考慮用藥。
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可以喝退燒藥的參考值是38℃。
3.退熱栓
從安全性來講,栓劑并沒有比口服劑型更安全。但是當寶寶由于哭鬧、惡心、嘔吐等原因不能口服藥物時,可以考慮使用栓劑。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口服劑和肛門栓劑同時使用,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操作。
二、這些退熱方法不推薦!1.捂汗
“發燒時蓋上被子捂一捂,多出點汗就好了。”似乎在傳統觀念裡,這是很常見的降溫方法,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體溫的調節能力遠不如大人,捂着會導緻熱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體溫升高;還可能會因為發熱、出汗太多而造成脫水,甚至引起捂熱綜合征,嚴重可導緻死亡。
2.酒精擦拭
雖然酒精揮發性強,有很好的散熱、降溫效果,但是嬰幼兒的皮膚角質層薄,非常嬌嫩,黏膜血管豐富,酒精很容易透過皮膚被吸收,可能出現酒精中毒。
2016 年版《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幹問題循證指南》明确指出:不推薦給孩子使用酒精擦拭的方法退燒。
3.打退燒針
在退燒針中,地塞米松是最常用的藥物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基層醫院、小診所),效果可謂“立竿見影”。
雖然從藥理角度來講,地塞米松是有退熱作用,但一般情況不推薦使用。《中國 0 至 5 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幹問題循征指南》也指出:糖皮質激素不能作為退熱劑用于兒童退熱。
因為地塞米松屬于一種長效糖皮質激素,其退燒機理就是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抑制熱原釋放,降低體溫調節中樞的敏感性,從而使體溫下降。
但孩子發熱是免疫系統和病菌作戰的結果,地塞米松降溫的同時也抑制了自身免疫系統「上戰場曆練」,一發燒就打針,長期如此,寶寶的抵抗力會越來越低,更容易感染生病。除此之外,地塞米松還會影響孩子生長發育、刺激消化道等。
通常,地塞米松主要用于危重疾病急救和炎症的治療,如風濕病、紅斑狼瘡、急性白血病等;沒有按照适應症,随意給發燒的寶寶用地塞米松就屬于濫用。
此外,其他退燒針成分家長也要留心,慎重選擇。袋鼠麻麻的建議就是:一般情況下,給孩子退燒,能用口服退燒藥,就别打針!
4.灌腸退燒
灌腸退燒,即把藥物通過肛門注入直腸。通常,在大城市的醫院很難見到這種退熱方法,但在一些城鎮、鄉村仍有使用。
不推薦灌腸退燒,主要是它“劣迹斑斑”,有不少副作用:
藥物成分複雜,劑量把控不好,容易造成肝腎功能損傷;
寶寶的腸壁嬌嫩薄弱,用法不當有穿孔、出血等風險;
沒有皮試環節,過敏風險增加。
之前,就有報道稱:半歲的寶寶因發燒,在村衛生室接受了灌腸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重!到武漢治療後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寶寶腎髒、肝髒受損。
袋鼠麻麻有話說:
寶寶一發燒,當媽的就倍感緊張,總想着盡快幫寶寶降溫。但千萬不要被焦慮和慌張沖昏頭腦,掌握正确安全的退燒方式,是媽媽的必修課,判斷不準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咨詢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