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了三伏天,依舊躲不過秋老虎。走到室外,分分鐘感覺要“化了”。
與熱如影随形的,是出汗。大夏天出門,總免不了一身汗的尴尬,可謂“出門5分鐘,流汗1小時”。
濕了衣服、身體黏糊糊的不舒服,還是小事;
很多人出汗過後,随之而來是累,疲倦不已,胃口也變差了。
汗出太多,脾胃也虛了
正常情況下,出汗是人體散熱的一種自我調節,但若汗出太過時,會調節不過來。
中醫古籍裡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意思是,出汗是陽氣蒸騰陰液的結果。
陽氣,主要指脾胃陽氣;
陰液,屬于人體裡的津液
因此,汗出得越多,消耗的津液和陽氣也越多。超負荷運轉時,貨源不足,人手也會累得不行。
怎麼辦呢?
喝1湯,解渴解乏
出汗後隻是稍感疲憊者,可以喝點酸中帶甜的。
酸味能“收斂”,同時能減少汗液的繼續外洩;酸甘化陰生津,又能解渴。
因此,酸梅湯就是很好的選擇。
做法:
烏梅100克,冰糖約400克(可根據個人口味增減),在鍋中加水約3000毫升,燒開後放入烏梅,煮沸後轉小火熬30分鐘,趁熱放入冰糖攪拌融化。
出汗後感覺疲憊氣虛的人群,夏季汗出後及時飲用,可解渴解乏。
喝1茶,補足脾胃陽氣
對于出汗後疲憊感很強、氣虛甚者,要大補元氣。
參能“大補元氣”,尤能補益脾胃之氣。如此一來,運轉回歸正常,自然也就能解渴,同時能緩解因出汗而造成的疲倦乏力。
如果天氣不是很熱時,你就容易出汗、氣虛,到了這個季節出汗更多,而且大汗之後總是很疲憊,那就适合來點參茶。
做法:
參片3~5克,沸水300~500毫升沖泡,15分鐘後飲用。
常按這2穴,止汗又強身
1.合谷穴
定位:
拇指、食指張開,将另一手拇指的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尖點到之處即是。
方法:
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以産生酸脹感為宜。
2.複溜穴
定位: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間向上兩指寬處。
方法:
宜用大拇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
以上兩穴一陰一陽,一表一裡,一髒一腑,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宜先洩合谷,後補複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