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以有眼者為貴。
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将扳指進貢宮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遊山東,據清代《内務府奏底檔》記載,沿途有蒙古王、巡撫官員,各處鹽政、織造等,陸續“恭進”金錠、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關監督全德“恭進”掐絲琺琅扳指20個;廣東總督李侍堯“恭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等等。為博皇帝歡心,衆大臣還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飾以浮雕紋飾,雕有“萬壽無疆”、“古稀天子”及禦制詩等。
清乾以後扳指實用性逐漸喪失,以裝飾性為主,做工越來越精益求精,質料非常講究,出現了玉石、翡翠、瑪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銀、銅、鐵、瓷等品種。其中以翡翠為最珍貴。當然這些扳指質脆,根本不能用于挽弓了。但由于清代滿族尚騎射習性的影響,男子喜以扳指為飾,用各種美玉材料制作,有的雕飾龍馬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紋飾和圖案,镂刻細膩。
韘初見于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制,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現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後來取消。在我國,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國外則突厥—土耳其、韓國至今仍在使用。期間,各種式樣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與清朝,則主要使用桶形扳指。傳統的漢族扳指兒與滿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别:漢族扳指兒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兒一般為圓柱體。
作為從半奴隸制部落起家建立的王朝,有清一代,等級制度極其森嚴。扳指兒雖小,卻也受到森嚴等級的制約。翡翠、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制作的扳指兒,非王公貴族,一般人是不能随意佩戴的。滿族貴族扳指兒以翡翠材料制作者為首選,其色澤澄渾不一,而且花飾斑紋各異,比率而清澈如水者價值連城,非皇室貴胄不敢輕易佩戴。普通人佩戴的扳指兒以象牙、瓷質為多。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兒,以白玉磨制者為最多。這種種分别,在當年是判定等級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則是衡量市場價格和收藏價值的尺度。
扳指兒的大小厚薄,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奪,武扳指兒多素面,文扳指兒多于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
現如今,即便有人買到了可心的扳指兒,也沒有幾個人懂得如何去把玩、呵護。用慣了腕表和領帶的時尚先生們未必懂得老物件兒中養護的道理。自從使用犀牛角、獸骨制作扳指兒以後,由于硬材料有“克手”(北京土語)或磨手的感覺,便對扳指兒的制作工藝有了高的要求,要求制作的扳指表面光滑,筒狀内部接觸手指部分以不“克手”光滑為準。不使用時,常要雙手反複搓磨,使制作時肉眼不可見的“毛刺”通過手的“摸”、“搓”逐漸達到光滑,即類似現代制作工藝的抛光工序。這樣通過手上分泌物的長期浸潤,才能使扳指兒有光彩誘人、愛不釋手的感覺。
根據不同的材質,就有不同的扳指兒護養方法。比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要經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漬,但多用上好的皮毛。象牙制品一般會在五六十年後開裂,所以很少用水來清洗,而是多用胭脂(純天然制作)和酒糟來清洗,不僅有很好的清潔消毒功效,而且還也不會出現水中雜質浸入象牙内形成漬斑的情況。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為象牙扳指兒制作一個紫檀木的内膽,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與象牙可以達到互為護養的功效。
翡翠扳指兒由于質堅易碎,一般情況下隻是用來欣賞。翡翠扳指兒講究的是素工,很少有紋飾,所以基本上不用刻意保養,隻是防止碰裂。
碧玉扳指兒則還可以将其經常放在海生的綠藻中,通過綠藻在水中的自然擺動和水波的作用力來達到潤磨碧玉的作用。再加上碧玉比白玉的質地稍松,年深日久,綠藻植物纖維會滲進玉體,形成獨特的玉紋,使扳指兒的水分更加充足,更加水潤清碧,紋彩嫣然。經常用溫熱的毛巾來擦拭,或者用冰毛巾包裹一段時間,使之光亮水靈,也不失為養護碧玉扳指兒的好方法。
白玉扳指兒的保養基本就和白玉镯的保養差不多,在把玩時用指肚之肉來打磨扳指,時間一長,可能會産生油脂線,甚至會産生小的黑疵。這就需要通過高錳酸鉀來清洗,或者找工匠将之剔除。
扳指兒中的極品自然是皇帝的禦用之物,無論身份、材質、工藝、紋飾,均登峰造極。從多爾衮進關到順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盛世,皇帝禦用的扳指兒都是有着嚴格的慣例和規定。清宮造辦處先是依皇帝谕旨讓玉作、牙作等專業機構按照皇帝的意願和喜好做出上用紋樣,再經皇帝本人修改确認後方可制作。且禦用扳指兒上面經常有禦題詩、詩意畫和宮廷專用紋飾等帶有濃厚人文氣象的雕刻。這類扳指兒是當時技藝最高工匠的傾心之作,也是當時宮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氣質愛好、文化理想和審美品位的集中表現。不過,這一類的扳指兒兒數量畢竟有限。
其次是禦賜扳指。對于很多各地高級官員、附屬國進貢或宮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賞賜給高官、寵臣、皇室宗親,比如乾隆皇帝就會把此類扳指兒賞賜給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戰役中得勝回朝的将領。
除了禦用和禦賜扳指兒外,扳指兒中的“探花”要數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家宗室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會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親王賞賜家奴、下屬或饋贈親友的扳指兒,也屬此等之列。君王體制下等級森嚴,即便是親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題詩刻畫,其工藝和材質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價值自然也就略遜一籌。
接下來,則依次是大将軍王、撫遠大将軍及其同僚下屬諸将軍扳指兒、賀壽用扳指兒、嫁妝扳指兒、紀念或占蔔扳指兒、商用扳指兒。
步入二十一世紀後,随着民間收藏的急劇升溫,扳指也開始頻頻亮相各地拍場。2007年一件清代羊脂白玉扳指在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會上露面,估價為80萬元,成交價達165萬元,高出估價一倍;而在中貿聖佳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玉雕禦制詩文馬鞍形扳指獲價134.4萬元。尤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套盒裝7枚清乾隆禦用玉扳指格外引人注目。這套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漢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一件。所有扳指中膛大小、樣式基本一樣。其中,碧玉、漢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帝的禦制詩,做法都是常用的回紋邊或萬字紋邊。
有趣的是這套玉扳指外套為一剔紅海魚圖圓漆盒,由蓋和底兩部分合成,盒蓋外及底外牆朱漆雕落花流水紋,蓋上三條魚戲于滾滾波濤之中,刻畫生動。由此可以看出那時雕工成熟,包裝非常考究,顯示了乾隆時期宮廷禦用器物的基本風格和特點。
乾隆皇帝與扳指可以說有不解之緣。對于用來陳設和鑒賞的以珍貴材質尤其是玉制作的扳指,乾隆帝更是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投入了很高的熱情,并為此花了三十年制成,乾隆皇帝還為諸多玉扳指寫過不下50首詩作。而漆盒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時期的“剔紅海獸圓漆盒”和“剔紅海水遊魚嵌碧玉磬式兩撞盒”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名匠人之手。可以這樣說,乾隆禦用玉扳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自己的意願,是乾隆帝和宮内工匠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由于這7枚玉扳指經曆曲折,十分罕見,彌足珍貴,估價高達4千萬港元,最後被一位亞洲收藏家以4736萬港元收入囊中,創下了玉扳指市場最高價。
從上可以看出,扳指從實用到裝飾,又從裝飾到古董。同時,扳指的市場表現又告訴我們,藏品價值的高低是不以大小而論的,小東西隻要東西好,有題材,有故事,往往更會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念青唐古拉菩提祝您:
生活愉快
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
文玩那點事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