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文斷句技巧口訣

古文斷句技巧口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9 07:14:28

古文斷句技巧口訣(文言文斷句技巧)1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标志。

對文言文斷句,最基本的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所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内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系,作出相應調整。切忌一邊看一邊點,這很可能産生誤讀、曲解。此外,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體裁、語言風格等。如需加标點,則标點的使用、書寫要規範。在平時學習時,應該加強誦讀訓練,增強語感。

【方法引導】

一、讀文段,通文意——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拿到一篇沒有标點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複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内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具體來說,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此時切勿動手标點,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可連續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據文章的内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3)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後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幹個句子,加上恰當的标點。

(4)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别疑難之處,可根據上下文給以推斷。

【例】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後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這樣,我們對上文經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本文是講湖陽公主新寡,帝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兩層:一是“微觀”湖陽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詢問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便可按照從大到小,逐層、逐句标點。

【答案】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後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例】(2004•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②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③富良馬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我們經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堕馬的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得”與“失”。“好事”與“壞事”,“福”與“禍”,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得馬——兒子堕馬”這一發展過程,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層、逐句點斷。

【答案】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③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堕而折其髀 ④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二、标名(代)詞,定主賓

在閱讀中,要随時标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因為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複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在文言文閱讀中常見代詞基本有下面三種:

⑴人稱代詞:

吾、我、予、餘、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其餘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于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隻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複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

【注釋】(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規律。2)舉事:做任何事情。然:這樣。

(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複者也/則其事寡敗

【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2005年北京卷)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答案】: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爐峰/ 北寺曰遺愛寺/ 介峰寺間/ 其境勝絕/ 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 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 若遠行客過故鄉/ 戀戀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 作為草堂

【解析】在選段中,“匡廬即廬山”、“香爐峰”、“遺愛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詞,“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樂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這些,對正确斷句是很有益處的。

(句中劃線詞均為專用詞,有年号時間、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三、看虛詞,找位置——常用虛詞是标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于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劄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見,文言虛詞(特别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⒈對話、引文定句讀——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謂為标志,在它們的後面一般都要斷開。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隻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确定使用的标點。如2004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處“其父曰”,應在“曰”後停頓。

【例】拙 于 用 大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莊子·逍遙遊》

【注釋】(1)拙:笨。拙于:不善于。2)惠子:姓惠名施,宋國人,曾做過梁國相國,是先秦的思想家,據說是莊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國号為魏;後來,害怕秦的強大,被迫遷都大梁,改國号為梁,同時僭号稱王,故魏王有時也稱梁惠王。瓠:葫蘆。 4)樹:栽培種植。成:成活。5)剖:破開。6)瓠落:平淺的樣子。 7)枵然:虛大。8)掊:擊破。

【答案】: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譯文】惠施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棵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栽種活了,結的葫蘆能裝下五石東西。我用這個大葫蘆去裝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這麼大的重量。把剖開來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淺,盛不了多少水。葫蘆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認為它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砸碎了。”莊子說:“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這個大的特點啊!”

⒉語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⒊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欤)、邪(耶)、乎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歎句末尾。它們的後面一般要斷開。

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隻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⒌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⒍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例】于是餘有歎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解析】我們看加點的虛詞,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段标點,如果頓号不計,共12處标點,有10處可依據以上虛詞斷開。“遊者衆”後的分号,可根據文言句式整齊的特點斷開。“非常之觀”是由于主語較長而作的停頓。

【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答案】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文言虛詞斷句歌

“曰”後冒(:),“哉”問歎(?!)

“于”“而”一般在中間

“耶”“乎”經常表疑問(?)

“則”前斷句常加逗(,)

“矣”“耳”“焉”後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頓

或句(。)或逗(,)酌情看

“蓋”“夫”“若夫”“縱”“向使”

“然則”“是故”“于是”“苟”

1.“曰”後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歎、詢問或反問語氣,句末常用歎号或問号。例如:“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連詞經常用于句子中間,起連接作用,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詞,由它和名詞組成介詞結構多數放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後作補語。例如:“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

3.“則”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其中,“則”表示承接、假設、轉折等關系時,“則”前常有停頓。例如:“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則”表示并列關系時,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

4.語氣詞“蓋、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們前面要斷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則”“苟”“縱”“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縱使”“然則”等前面也常常要斷句。例如:“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戰,勇氣也。”“若夫淫雨霏霏,陰風怒号,濁浪排空。”“然則何時而樂耶?”“苟富貴,勿相忘。”“向使無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語氣詞,後面要斷句。例如:“古之聖人其出他人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續耳。”“然則何時而樂耶?”“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壯士,能複飲乎?”

四、明語法,辨句式

⒈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

判斷句式:“……者,……也”,“為、乃、即、則”等

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

被動句式:“為……所……”“受……于……”“見……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

積累:

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聞欤?);“得無……乎”(得無異乎?)

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例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論語》)

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一題。

例2: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

當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而應該是多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

例3: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争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分析:這段話可斷為十六句。其中借助語末助詞“也”和“乎”可斷五句;借助表示對話關系的“曰”可斷三句;借助疑問語氣詞“何”可斷兩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語可斷兩句;借助前後相似的對偶句可斷兩句;借助先總後分再總的論述方式,又可斷兩句。至此可以斷完十六句。

答案: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争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⒉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隻是憑着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确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也就是說,在進行斷句時,可抓住文言文詞性的組合特點,抓名(代),找主幹。

主 || 謂 賓

名(代)||動(形)名(代))

詞性組合特點如下:

①名(代)詞 動(形)詞(這裡的名詞、代詞包括由名詞和名詞或代詞和代詞構成的并列短語)

②名(代)詞 動(形)詞 名(代)詞

③介 名 動(形)

④動(形) 名(代)

⑤副 動(形) 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詞,和前面的詞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

以上六種隻是最基本的組合方式,還有在此基礎上的變形,但不管怎麼變,都不能違背“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這一點。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隻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确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确标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确斷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