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過年的風土民俗

過年的風土民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4 03:55:30

過年的風土民俗? 火燒祭竈  臘月二十三,小年下,祭竈是大事竈王爺是一家之主,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間祭竈一般用竈糖,大麥芽熬煮而成,故又名麥芽糖、膠牙饧(糖),“膠牙”者,因其入口粘牙之故也唐白居易《元日對酒五首》詩雲“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饧”,說的就是古人用竈糖祭竈的習俗,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過年的風土民俗?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的風土民俗(中原春節風俗)1

過年的風土民俗

 火燒祭竈

  臘月二十三,小年下,祭竈是大事。竈王爺是一家之主,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間祭竈一般用竈糖,大麥芽熬煮而成,故又名麥芽糖、膠牙饧(糖),“膠牙”者,因其入口粘牙之故也。唐白居易《元日對酒五首》詩雲“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饧”,說的就是古人用竈糖祭竈的習俗。

  竈糖随處可見,不稀奇,用火燒祭竈,較為少見,主要流行于南陽、洛陽、焦作等地。火燒,即燒餅,是中原常見面點。祭竈火燒用糖做餡兒,其功能與竈糖相似,都是希望竈王爺“吃”了以後嘴甜如蜜,到天庭隻揀好聽的說。祭竈火燒的數量,各地略有差異。修武按家中人口烙祭竈火燒。在沁陽等地,則必須烙十八個火燒,據說竈王爺全家共一十八口,故需要準備十八個火燒,讓竈王爺全家帶着路上吃。

  大年初一喝“頭腦”

  “南米北面”。中原屬麥作文化區,年初一多食水餃,又稱扁食。初一食扁食,較早見于明劉若愚《酌中志》:“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紙炮……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曆史,浸以成俗。然而河南有些地方偏偏不吃扁食,喝“頭腦”。流行于豫西地區。

  頭腦做法分兩種:一種是1917年《洛甯縣志》記載,“豆粉煮汁使凝,切做小方塊,和肉羹烹之”,從這段記載看,頗類似洛陽老城流行的豆腐湯;另一種是将紅薯澱粉加水,熬制成半透明的黃色涼粉,配以蒜苗、粉條、白菜,加水調作料煮熟食之。

  至于為什麼叫“頭腦”,也有兩種說法,《洛甯縣志》認為這是新年第一餐,取“開頭”之義。另一種說法認為,喝了以後新的一年頭腦清楚,不糊塗,有“補腦”功效。

  營坊村提前過大年初一

  這是當地的民間傳說。營坊村位于南陽方城縣城(老縣城)城南二裡,相傳清代有位将軍餘伯益,因為平定“三藩之亂”立軍功,被封為鎮國将軍,率部駐紮于此。營坊(營房)村名即由此而來。餘将軍愛民如子,經常接濟百姓,深得鄉民愛戴。每年大年初一,餘将軍都要到屬下各營區巡視,與士卒共賀佳節,家裡人為了照顧他的習慣,遂将家中大年初一的祀典提前到臘月三十舉行。将軍去世後,當地百姓感念将軍恩德,紛紛效仿,形成了提前一天過大年初一的習俗。

  春節“罵社火”

  過年了,大家總喜歡說些好聽的,讨個吉利。河南偏偏有兩個村莊,以春節罵人為樂。這就是靈寶陽平鎮東、西常村。東常與西常比鄰而居,平時和諧共處,相安無事。一到春節,就變成兩隻“鬥雞”。互相出社火,罵對方,這種以罵為主的社火,當地稱之為“罵社火”。

  “罵社火”通常于正月初五過後開始,一個村先出社火,組隊去罵對方,罵的方式有單人罵和雙人罵兩種。單人罵采取順口溜,雙人罵有點像說相聲。内容都是關于對方村裡過去一年裡發生過的“糗事”。罵社火有個規矩——許罵不許還,當對方正在罵社火的時候,隻能洗耳恭聽,不許還嘴。想返還也行,需另擇吉日出社火,罵他個“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意思的是,兩個村莊年年互罵,卻不見失和,相反,越罵關系越親。“罵社火”也因為其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