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 ),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所以亦稱其為“大行普賢菩薩”與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華嚴三聖之一。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
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
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于今萬年寺内,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價值極高。
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
《 悲華經 》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 娑婆世界 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衆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将“泯圖”這名字,改号為“普賢”,并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圓滿成就 無上正等正覺 ,佛号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靈壓仙的六牙白象,白象代表是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慧智。佛教稱六牙白象為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征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