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在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的鵝湖寺,開展了一場足以影響中國思想史的著名辯論會:鵝湖之會。發起人是"東萊先生"呂祖謙,雙方辯手分别是:理學掌門人朱熹,心學領袖陸九淵。
在當時的儒學流行圈,朱熹主導的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講究格物緻知;心學的開山鼻祖陸九淵則奉行主觀唯心主義,人生格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二者各占半壁江山,且漸有互相侵并的趨勢,呂祖謙為了調和二者矛盾,于是組織并促成了朱陸會面,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
那麼,小解今天将要講的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名句"八百裡分麾下炙",與鵝湖之會有什麼關系呢?答案是大有關系,因為辛棄疾和他這位朋友陳同甫,當時就在鵝湖之會上一同聽過課。
陳同甫即陳亮,他與辛棄疾志同道合,有相同的報國理想,當然也有相似的被打壓遭遇。老友重逢,千言萬語也道不完多年愁緒,離别之際,辛棄疾作下《破陣子》送給陳亮,為其餞行,亦是緻敬壯志未酬的自己。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首詞主要内容就是追憶,前九句作者回想自己征戰沙場、惋惜自己英雄遲暮,塑造了一位視死如歸的将軍形象,表達了辛棄疾願為國捐軀的偉志,而最後一句則将神思拉回到了現實。整首詞給人的感覺就是大氣磅礴,尤其前五句更是豪氣沖天,畫面感極強,而"八百裡"與"五十弦"兩組數字更把這種情緒點染到了極點。
按照直觀理解,我們通常會把"八百裡"視為路程距離,與嶽飛之"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的藝術手法有相似之處,但其實不然,這裡的"八百裡"跟路程沒一點關系,它真正的意思是牛,動物的那個牛。
"八百裡"來源于一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汰侈》。說王某有一頭珍貴的牛名為"八百裡駁",有人願意出資千萬與他比試射術,賭注便是這頭牛,誰料對方一箭獲勝,便立即殺掉了八百裡駁,将它烤來吃了。
駁,是駿馬的稱呼,這裡用來形容牛,自然是贊美它如駿馬般的形态之美;八百裡,是形容它善于奔馳,可以視作一個形容詞。連起來"八百裡駁",就是一頭善于奔馳的如駿馬般的牛,自然是珍貴無比了。
"八百裡分麾下炙",正确的斷句是"八百裡/分/麾下/炙",意思是将牛肉分給部下去烤,麾下就是部下,炙就是燒烤。
辛棄疾引用此典故的原因很簡單,他就是想要表達即使再珍貴的牛肉,分給出生入死的将士們吃,那牛也死得其所了。大敵當前,為了作戰,任何錢财珍寶都是可以犧牲的,辛棄疾的價值觀非常正。
另一方面,辛棄疾指出,在他親上戰場的時候,隻要拿起武器抵禦外敵的戰士,朝廷就能給予非常大的鼓舞和幫助,甚至不惜宰牛犒勞軍事。言外之意就是,當時的朝廷有作戰的勇氣和堅毅,如今的朝廷卻畏首畏尾、不敢應戰,對比之下,醜态畢現。
小解突然想起三國的一出戲,趙雲單騎救主,他隻身深入敵方救出阿鬥,可謂險象環生,等他把阿鬥抱到劉備面前,劉備卻把兒子扔在了地上,說:為了救這孺子,險些折損了我的子龍,這樁買賣做不得!頓時徹底收了趙雲的心。
辛棄疾以"八百裡"分炙麾下,與此道理相同,他無非是想表達抗敵報國的重要性,仿佛在對廣大将士說:看,上陣殺敵就有肉吃,就有永遠不會斷絕的後援,讓我們一起加入這場戰鬥中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