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沙市書協李亞雄作品欣賞

長沙市書協李亞雄作品欣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03:48:40

長沙市書協李亞雄作品欣賞(丹青翰墨傳家風)1

劉兆平:1950年生于青島。曾任内蒙古《這一代》主編,呼和浩特畫院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院副院長兼國畫院院長,國際創意聯盟執行主席,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在中國畫藝術中開創水墨生态理論體系,踐行生态山水創作,已被列入中國文藝評論工程學術研究範例。代表作品連環畫《馬頭琴的故事》、詩歌集《倉央嘉措》配圖、水墨畫《求實圖》、《泰山雄姿》、《敦煌印象》、《今風古韻》等。

走進劉兆平先生北京的畫室,一組中堂書畫赫然印入眼簾:一副水墨丹青居中,桃花滿山野,清泉石上流,在濃與淡、虛與實之間點染成一片清簡朗透的意境世界。兩邊懸挂着一副對聯:賢人處世能三省,君子立身有九思。

舊時候,人們常在客廳或者堂屋中間牆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畫,稱為中堂。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習俗已經在大部分人家消失了。

“在過去,中堂代表着一個家庭的精神坐标。”劉兆平說,他現在做的一項主要的工作,就是倡導複興立德立言新家風,讓中堂重新走入尋常百姓家。

長沙市書協李亞雄作品欣賞(丹青翰墨傳家風)2

劉兆平與婁師白先生。(資料圖)

山河寫入丹青來

劉兆平祖籍青島,父親是一名革命軍人。從小,由于父親工作經常調動,劉兆平過着南北漂泊的生活,青島、天津、上海都留下了他的成長足迹。

劉兆平的父親上過軍校,也有不錯的舊學底子。在父親的循循善誘下,通過印有國畫、書法作品的報刊雜志,對書畫有了最初的接觸,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為幼年的劉兆平開啟了最早的美學啟蒙。

1965年,劉兆平進入天津二中求學,由于學校毗鄰天津美術學院,勤于學習的劉兆平獲得了“偷藝”的機會,得以常在門外偷偷學習梁琦老師和孫其峰老師教授的繪畫技法,劉兆平的執著和認真打動了學校的同學和老師,成為班裡的“編外學員”。

1968年,劉兆平參軍入伍,來到了陝西漢中地區。憑借着之前打下功底和對部隊生活的細緻觀察,劉兆平創作完成了畫作《風雨同舟》,主要表現了雨天裡一位女醫療兵在看病歸來的路上,幫助山村裡的小姑娘平安回家的場景。

這副作品後來被選送到漢中市美術館展出,無意中被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方濟衆先生見到。方濟衆先生見到畫作眼前一亮,脫口而出“這位小同志的畫很有生活。”就此,劉兆平與方濟衆先生結下了師生之緣,開始了長達5年的系統學習。

方濟衆是長安畫派的代表性畫家,他的創作風格既受其師趙望雲質自然、平民化的影響,也受長安畫派另一代表人物石魯的影響,注重筆墨的表現能力的開發。

漢江之濱、秦嶺深處,都留下了劉兆平追随方濟衆先生寫生的足迹。在方濟衆先生的教導下,劉兆平漸漸學會了以一個藝術家的眼光仔細觀察生活裡的層次與細節,開始漸漸有意識地去領會長安畫派所倡導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含義。

長沙市書協李亞雄作品欣賞(丹青翰墨傳家風)3

劉兆平作品《鹿鳴春曉》。

筆下水墨成生态

1973年底,退伍後的劉兆平随家人來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後進入包頭公交公司擔任宣傳科幹事。

在那個時期,因為參與當地文化館舉辦的繪畫展,劉兆平結識了劉大為、賈方舟、楊飛雲、金申等志同道合的摯友。一群年輕人相互砥砺,劉兆平的繪畫技藝日益成熟。

1980年,劉兆平曆時兩年創作的連環畫《馬頭琴的故事》出版,前後發行了42萬冊,創下了内蒙古出版業的記錄。

“當時一共得了6000多元稿費,從來沒見過那麼多錢。我找了我們單位3個年輕人跟我一起去郵局現提的錢。那個時候最大面值就是10元,裝了整整一大書包,整個包頭都轟動了。”回憶起30多年前的舊事,劉兆平的臉上多了幾分年輕時的頑皮。

1987年,年輕的劉兆平出任呼和浩特書畫院院長,同年在内蒙古美術館舉辦了“劉兆平國畫探索展”。

之後,劉兆平在創作的道路上更是勇猛精進,《西園遺夢》《昨夜山中宿雨晴》《江畔》《拈花一笑》等一批優秀水墨作品陸續被創作出來。

在創作中,劉兆平漸漸以水墨的“玄”色之像包容進“道”的意象,以筆墨寫意為主導,将意境的内涵轉化為畫面中的筆墨程式、空間布局,嘗試着以傳統水墨元素傳遞創意生态的理念。技近乎于道,其歸宿又止于道,在這個過程中,劉兆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水墨生态哲學。

2009年至2011年,劉兆平創作了《策杖聽泉圖》《一堂和氣》《草原天際》等“元氣系列”作品,将生物合景色于山色間,畫面境界空曠,生趣盎然。

正如劉兆平自言:“年少時初入畫道學的是一點一劃,中年懂了些畫理結構,60歲後滿眼煙雲氣象萬千。一路走來方知畫什麼不重要,水墨寫意令我釋懷。”

長沙市書協李亞雄作品欣賞(丹青翰墨傳家風)4

劉兆平作品《西園遺夢》。

中堂重入百姓家

劉兆平有着積極入世的文化擔當,他希望自己作品中融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内蘊可以給更多的人以積極的力量。

在2016年12月12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指出,“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贻害社會”。

家風正,則民風淳。

“過去的人家會在堂屋正中壁上懸挂中堂,在我們國家這個傳統已經傳承了千年。”劉兆平說,通過中堂可以确立一個家庭精神坐标,從而實現家風的傳承。

“中堂字畫一般氣象正大,沒有人會把奇奇怪怪的字畫挂在中堂的。”劉兆平笑言,這對于一個家庭的審美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堂懸挂的對聯多為家訓格言、名人名言,對于家庭成員的價值觀養成也具有重要意義。

可是随着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中堂在大部分人家消失了。

“水墨生态不僅是在畫内,更是在畫外。中堂字畫作為傳承家風的物質載體,也是在構建大的文化生态。”劉兆平說,他現在做的一項主要的工作,就是倡導複興立德立言新家風,讓中堂重新走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挂中堂樹家風”已在銀行、機場、酒店、會所、老北京四合院等場所試點,獲得廣泛贊譽。茅台大廈、亞投行總部大廈、歌華新媒體中心等地标場所的試點也将在今年秋天開放。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近古稀的劉兆平又開始了生命中新的探索。

(郭士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