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張開宙導演,朱朱編劇,王凱、江疏影等主演的古裝劇《清平樂》。
從剛開播時期的盛贊過後,進入長期“不溫不火”的境地,甚至可以說一路水平直下。
如果要找個真正火的古裝劇例子,2019年的《慶餘年》就非常典型。
王凱的《清平樂》,明顯沒有《慶餘年》的熱度,開畫後持續下掉。
由于《清平樂》市場上的成績是逐漸下滑,于是網上掀起了一波大量“僞精緻”、“僞曆史劇”和“僞高級劇”的讨論。
今天,伯光便來分析一下。
《清平樂》和“僞高級劇”的恩怨情仇。
01和《清平樂》相似的古裝劇
從來不是《天盛長歌》和《鶴唳華亭》
《清平樂》僞精緻,僞曆史,僞高級劇的讨論。
大家往往舉的其它國産劇的例子,經常出現的是《鶴唳華亭》和《天盛長歌》。
根據伯光粗淺的影視劇常識,再到對于國産古裝劇淺薄的觀察。和《清平樂》問題相似的古裝劇,應該是2017年的《九州海上牧雲記》。
《天盛長歌》是前面鋪墊太長,趕跑了大量的觀衆。
後面劇情開始精彩的時候,普通觀衆也沒能回來觀看。
《鶴唳華亭》是劇情為反轉而反轉,反轉太多讓觀衆審美疲勞。
同時,因為為了反轉而反轉,劇情的邏輯漏洞和細節支撐的問題太多了。
《清平樂》和《九州海上牧雲記》的問題則是一樣(長安十二時辰也相似,但人家強過清平樂),兩部劇在類型定位與結構編排出現問題
說到底:導演編劇團隊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太大結果給玩砸了。
《九州海上牧雲記》足足有四條線索。
周一圍的草原線,窦骁的江湖線,黃軒的朝堂線,皇帝和皇後的宮鬥線等等。
導演和編劇能力又嚴重不足,做不到美劇《權力的遊戲》劇情角色相互聯系緊密,又有沖突的合理安排。
結果就弄成了一個四不象。
《清平樂》倒沒有成四不象,但它至少成了”兩不象“。
一個是朝堂線,一個是後宮線。
導演編劇哪一個都想兼顧,結果哪一個都沒有做好。
最終在“曆史劇”的男性向視角上,和“女性宮廷劇”的女性向視角上,相互糾結又相互分裂,搞得非常的古怪。
而不管曆史劇還是宮廷劇,這些劇基本都有一個特點。
它們都有個主要的類型定位,角色和叙事圍繞着這個類型在進行。其它類型重要的就是輔助,不太重要的就是點綴。
02中國男性向曆史劇,是嚴肅的
曆史劇和年代劇都是内地導演團隊,尤其是内地電視劇精英最擅長的劇種。
曆史劇不管是嘗試還原曆史的類型(中國曆史本身非常精彩)。亦或者借中國曆史,嘗試“以古喻今”的曆史思考。
它們都是以朝堂為主,情感和後宮為副的。
比如中國公認曆史劇巅峰《大明王朝1566》為例。
劇中有女性角色額闫妮飾演的李妃,還有戲份較多的芸娘。
這個女角色和劇中角色沈一石,楊金水和高翰文都有較多的糾葛。
但她的感情在全劇中隻是點綴,連輔助都說不上,更不用提影響主線了。
《康熙王朝》圍繞康熙的愛情故事。
《大秦帝國1》裡高圓圓飾演的白雪,和商君的感情戲份已經很重要了,但它還是獨立于主線的商君個人情感。
《大秦帝國2》裡甯靜的芈八子與富大龍飾演的嬴驷情感極重。
但兩人背後都有大量朝堂政治的内容,絕不是“瑪麗蘇劇”劇将朝堂政治給愛情化。
2、中國女性向宮鬥劇,也是嚴肅的。
這個不是要分男性向和女性向的高低,而是男性和女性世界觀天然不同。
再結合古代曆史男性主攻政治朝堂,女性主攻後宮情感的特殊性。最終演變成出來的影視劇文化,也體現出了這種不同。
國内頂級的女性向宮鬥劇,至少從叙事到角色塑造還是偏嚴肅的。
雖然在政治朝堂和處理上,理解上要弱太多。
宮鬥劇:《步步驚心》《甄嬛傳》《延禧攻略》等。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類型定位是宅鬥,類型定位和手法處理類似。
宮鬥劇确實也涉及到大量曆史人物,還有政治朝堂的戲份。
但電視劇中朝堂政治戲份的處理,一直都是後宮戲份的輔助,叙事的核心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們以2017年的《延禧攻略》為例。
劇中聶遠飾演的乾隆,經常在朝堂開會解決國家大事,但前面的決議都和後宮有關。
比如乾隆派高貴妃的父親高斌前去政治水災,朝堂決議後沒有治水的戲份可沒有任何展現,同時這個決定也影響了後宮的高貴妃。
後面的乾隆南巡叛亂,弘晝為何叛亂鋪墊了很久。
但劇中處理手法仍是後宮為主,甚至有種因後宮女性波及前方朝堂政治的感覺。
3、中國女性向宮廷劇,逐漸不嚴肅
這個主要出現在2010年後,新時代中國現實社會的某種文化思潮,最終投射在影視文化上。
2010年之前的女性向宮廷劇,在朝堂政治的追求上還是偏嚴肅的。
比如1995年,劉曉慶主演的《武則天》。
比如2000年,李少紅導演的《大明宮詞》。
2010年後的女性向宮廷劇,《武媚娘傳奇》《錦繡未央》和《獨孤皇後》等等。
這些電視劇雖然市場成績不錯,但它們都将劉曉慶版《武則天》“女性政治家”的上位,給改成“瑪麗蘇白蓮花”的上位。
關鍵還就是這個“改”字。
它們将原本嚴肅的朝堂政治鬥争,給簡化改成了——
前期女主角莫名其妙的美麗又善良,大量男性莫名其妙的喜歡女主,這些男性莫名其妙的給予女主想要的一切。
後期女主莫名其妙和男主愛恨糾葛,女配莫名其妙的就要陷害女主,女主莫名其妙的無奈被逼黑化,最後莫名其妙的獲得了一切。
如果是宮廷劇就獲得朝堂和天下,如果是仙俠劇就是六界和宇宙。
反正設定隻是背景,又不重要。
這些古裝劇所謂的朝堂政治,别提和頂級中國曆史劇相比了;它們和嚴肅向的“宮鬥劇”相比,都是非常幼稚的。
這些瑪麗蘇宮廷劇,從來不受男性向曆史劇粉的喜歡。
但因為它叙事角色的統一,再和近年的中國現實社會文化思潮結合,市場的成績一直不錯。
03中國女性宮廷劇
它們開始在男性向曆史居化
如果從中國宮廷劇類型變遷來看:《清平樂》《天盛長歌》和《鶴唳華亭》,大概都能歸功到一個方面。
伯光仔細思考了下,創了一個詞叫做:女性向宮廷劇的男性向曆史劇化。
感覺這句話有點拗口。
說人話:新時代的女性向宮廷劇,嘗試的向男性向曆史劇結合。這個結合不但包括外在的制作水平越來越精良(細緻講究還原的服化道),而且原本女性視角的宮廷劇,開始改成男性向視角,或者男女雙主角的結合。
從市場上已有的大量作品來看。
除了一個最成功的例子,其它作品基本都是不盡如人意。
這個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孔笙團隊的《琅琊榜》。
這背後則有兩個重要原因。
1、中國網絡小說的崛起
中國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已經是主要潮流。
男頻網絡小說與女頻網絡小說的叙事核心,其實區别一直是很大的。
相信很多觀衆應該發現了一個現象,國内改編成影視劇的宮廷小說。女頻古裝網絡小說居多,男頻宮廷小說反而寥寥無幾。
男頻宮廷網絡小說:
我們刨除難以改編,過審困難的《新宋》《臨高啟明》《竊明》等等。
其它如《官居一品》《枭臣》《步步生蓮》《家園》等等。
男頻曆史類小說神作極多,介理男頻網絡小說改編的宮廷劇反而不多,隻有《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比較成功。
其它像《回到明朝到王爺》《唐磚》都不太成功。
這兩部男頻曆史劇明顯還是小投資,小資源的網劇。
反倒是女頻網絡小說改編宮廷劇,呈現出大投資,大明星和大資源的大劇現象。
這可能都是這部作品帶來的成功。
2、《琅琊榜》的罪與罰
2015年《琅琊榜》的出現,不但“降維打擊”當時混亂的國産古裝劇市場。
也因為因為它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開始興起了大量女頻宮廷向網絡小說,向着男性向曆史劇結合的改編。
《琅琊榜》主線是梅長蘇在朝堂上的複仇,一個一個拔除陷害林家的敵人。
中間的朝堂權謀線索不用多提,完全是為複仇主線服務的。
《琅琊榜》也有涉及到江湖的武俠元素,但對于劇情角色就是輔助(開挂),并不是電視劇叙事的重點。
這是女頻網絡小說,改編成男性向曆史劇最成功的一部(原著偏向耽美)。
注:曆史劇粉一直看不上《琅琊榜》,因為它的朝堂政治很幼稚(和曆史劇比),但和那些女頻宮廷劇相比,則全面碾壓了。
一言以蔽之:《琅琊榜》是用拍嚴肅曆史劇的手法來拍古裝偶像劇,它在中間取得一個非常奇妙的平衡點。
《琅琊榜》的大獲成功,不但引領國産劇制作水平的升級。
這種将女頻宮廷向網絡小說,改編成男性向或者男女雙主角的曆史偶像劇,開始廣泛出現。
它們都是用拍曆史劇的手法(越來越講究的服化道),結果在類型定位、叙事核心和角色塑造上都出現了問題(轉型陣痛?)
也就是說:
它們都沒能夠複制《琅琊榜》的成功。
04《清平樂》和國産古裝大劇的糾結
其它女頻網絡小說改編成男性向曆史劇,最終出現了什麼問題呢?
《琅琊榜》和曆史劇比較接近,主要是梅長蘇複仇主線的“朝堂權謀”寫得爽,并不是寫得多麼深刻。至少和曆史劇相比,它是有些幼稚的。
但是和後來女頻網絡小說改編的古裝劇相比,竟已經出類拔萃了。
問題前面也已經說過了。
《天盛長歌》前面細節鋪墊太長了,把大量普通觀衆趕跑了。
後面劇情變得越來越精彩,但也沒有能把普通觀衆吸引回來。
《鶴唳華亭》則是劇情反轉太多到審美疲勞,同時刻意的反轉太多,從劇情邏輯到人物動機,漏洞問題實在太多了。
現在回過頭去看,《琅琊榜》劇情和角色的處理。
似乎正好規避《天盛長歌》的鋪墊太長,《鶴唳華亭》反轉太多的毛病。
《清平樂》從類型定位上講,是宮廷結合朝堂政治。
單獨從叙事和角色上講。
前面已經舉了曆史劇的例子了,此處不再提。
哪怕是“瑪麗蘇”宮廷劇,人家将朝堂政治簡化成愛恨情仇,但人家叙事是有重心的。
《清平樂》花了大量的篇幅講宋仁宗朝堂的政治故事,但是對于角色和劇情完全沒有展開。
一會兒講下宋仁宗在朝堂頒布某個政策,一會兒又跳到範仲淹的戲份,一會兒又跳到晏殊和範仲淹聊天的戲份。
中間夾雜幾段曆史典故,角色說出幾句名人典故。
中間沒有任何線索給鍊接起來,結果叙事全靠猜,人物動機全靠想象。
這個時候,立刻會有《清平樂》和某些演員粉絲,跑出來義正言辭的說:“它的背後蘊含某某曆史含義,非常有深度”雲雲。
影視劇挖坑埋線的深度内涵,從來都是給出比較明顯,或者相當隐晦線索。然後觀衆有興趣就去挖掘,越挖掘越有趣變成衍生文化。
絕不是莫名其妙的堆砌知識,再去觀衆去腦補。
這真的不叫什麼品味高級。
這就是叙事沒有重心,角色塑造沒有講好。
而到角色塑造,宋仁宗和曹皇後,再到張貴妃的戲份,簡直一言難盡無法形容。
如果說《清平樂》是部曆史劇,它的朝堂太散又太亂,沒有主要戲劇沖突的爆點。後宮情感戲份拉拉扯扯的,介于宮廷劇和古偶劇之間。
說到底:
它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什麼都想要結果什麼都沒做好!
尾聲《清平樂》和僞高級劇?
近年國産劇普遍的問題,不應該讓它全背了
如果說《清平樂》确實是女頻網絡小說,團隊想改編成男性向曆史劇的失敗。
一如《天盛長歌》和《鶴唳華亭》一樣。
但伯光前面舉的例子是《九州海上牧雲記》,它和女頻小說可沒有關系。
這個是近幾年中國古裝大劇,都廣泛存在的一個毛病。
導演編劇團隊野心很大,結果能力卻嚴重不足。最終呈現的結果,也就是輿論開始批評的重制作(服化道),卻輕故事劇情的問題(劇本)。
伯光認為,有兩個地方需要分開來的理性看待。
一是重視服化絕不是什麼負面問題,絕不應該專門批評。
畢竟和過去的阿寶色,磨皮摳圖和五毛特效的時代相比,精緻還原的服化道水平。
表面上觀衆看着至少賞心悅目,背後實則是中國影視工業的進步。
這肯定是正面意義啊。
難不成還有觀衆想回看摳圖劇?
二是國産劇的劇本問題确實嚴重,導演團隊應該開始重視。
這個問題延伸會有很多問題,比如集數太長劇情注水的問題。再到節奏緩慢,很多亂七八糟等其它問題。
但總結到最後,不都是制作越來越精良,劇本問題嚴重麼。
既然觀衆不應該反對制作升級,那麼肯定嚴格要求的就是重視劇本。
這個換到導演團隊,也應該是一緻的啊。
希望他們在嚴格保障制作水平的同時,現在更要重視劇本。
畢竟中國電視劇的制作越來越精良,甚至在未來會形成常态。而劇本的問題如果非常嚴重,觀衆已經開始不買賬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