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梅戲韓再芬專輯mtv

黃梅戲韓再芬專輯mtv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3:22:32

原标題:“黃梅戲是我心靈的存放地”——訪中國劇協副主席、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

黃梅戲韓再芬專輯mtv(黃梅戲是我心靈的存放地)1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對于中國劇協副主席、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來說,也是一個具有特别意義的年份。從10歲踏入黃梅戲的門檻,她的黃梅戲生涯已然40年,跟改革開放同步。“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推出的現代黃梅戲《鄧稼先》中的台詞,用來形容韓再芬與黃梅戲的情緣也是非常貼切的。

韓再芬曾兩次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被評為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連續四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主演了《女驸馬》 《徽州女人》《走向共和》等60餘部脍炙人口的優秀舞台劇、影視劇,塑造了很多經典藝術形象。她的表演藝術史和她所代表的黃梅戲藝術形式,作為世界不同文化的經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記錄收藏,從而成為繼梅蘭芳先生之後我國第二位被收錄其中的戲劇表演藝術家。

堅守黃梅戲,因着心中那粒溫暖的種子

1969年解散的安慶黃梅戲劇團于1978年重新恢複。也在這一年的秋天,安慶黃梅戲劇團新招收訓練班學員,本無意參加招生的韓再芬被劇團老師相中,破格錄取。“改革開放,讓黃梅戲迎來了又一個春天,那時候的人們内心都有着特别的湧動。 ”韓再芬現在回想起在安慶黃梅戲劇團生活、學習的時光,依然覺得非常溫暖。她說,劇團的老師、領導,他們做事的狀态,都好像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全部投入到黃梅戲上。“可以說,我是在一個大好時期進入了黃梅戲領域。 ”

在劇團裡, 10歲的韓再芬與父母分别,成為一名拿工資的小演員。從“小家”到“大家” ,在她的心裡卻好像無縫銜接——嚴格的家教教會她要涵養品德、自律、善良、待人真誠,劇團的文化生态讓所有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就如同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劇團的文化是很特别的。一方面,大家的吃住行都在一起;另一方面,一台戲不是一個人唱,即使你成為主演,也還是需要很多人幫襯你。台前幕後,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韓再芬認為,劇團美好真誠的文化帶給她的心靈滋養,對于她日後的人生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4年,中國戲曲迎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繁榮期,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而16歲的韓再芬因為電視這個新型媒介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她主演的黃梅戲電視劇《鄭小嬌》播出,深得觀衆喜愛。“當時,安慶市有三個黃梅戲劇團,很多優秀的演員共同支撐起黃梅戲的一派繁榮景象。黃梅戲電視劇的熱映,舞台上的黃梅戲更多人看了,形成雙輪驅動的大好勢頭。 ”韓再芬說。這一個繁榮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初。韓再芬所在的劇團去山東省巡演“一去就是三個月” ,一天甚至演4場,上下本全演。她很感謝那段日子:“那時候收入不多,但這樣的摔打磨練,讓我感覺特别充實、快樂。 ”在舞台曆練愈加豐富的同時,韓再芬主演的黃梅戲電視劇《天仙配》 《女驸馬》《桃花扇》《孟麗君》等一部接一部亮相,讓全國無數觀衆因為電視劇而結緣“黃梅戲” 。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随着文化消費的多元化,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演出市場越趨蕭條。一開始,黃梅戲人還在努力跟進電視劇,韓再芬也嘗試和深圳先科拍攝黃梅戲MTV,讓脍炙人口的黃梅戲名段進入如星火般燎原的卡拉OK廳裡傳播。 “然而,到90年代中期,戲曲幾乎沒有市場了,舞台沒有觀衆了,電視劇拍攝減少了。 ”韓再芬說:“突然間,大家發現再怎麼努力,也跟不上時代,就慢慢變得消沉了。 ”沒戲可演,為了生存,劇團裡的人四處尋找出路,開飯店、開出租、改唱流行歌曲、拍電視劇、去銀行工作……想到當年的離散,韓再芬心底泛起一陣悲涼。在時代大氣候的變遷中,她很幸運地“早就不知不覺給自己轉了型” ,總是有電視劇邀約,也有海政、總政等單位向她抛出橄榄枝,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安慶,選擇了黃梅戲。

“一路走來,我并沒有刻意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迹,總是行随心動。我對黃梅戲的愛,深藏在内心深處。我發現我不想去大城市、不想去北京、不想改行、不喜歡紛繁熱鬧的氛圍。 ”韓再芬說,這份内心的呼喚和堅守,與她從小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很大的關系,也或許與安慶的文化有關系—— “安慶的文化比較淡定” ,“我總是在尋求自己内心的安甯” ,“安慶也好,黃梅戲也好,都是我心靈的存放地” 。

守住優良的傳統文化,存在了就合理了

韓再芬沒有離開安慶,沒有離開黃梅戲,但她“内心與外界的沖突”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她想“找回舞台” ,于是努力去尋找各方資源:編劇、導演、演員等,做了一部原創大戲《徽州女人》 。

1998年,《徽州女人》亮相的時候,正值中國的戲曲“氣候”回暖。各個劇種都有新的嘗試、新的作品,戲曲人的信心一點點在重拾。韓再芬因為《徽州女人》收獲了各種好評,她更深地認識到“隻要有一批人能夠堅守住,黃梅戲還是可以做下去的” 。“我們一定要在喧嚣和嘩衆取寵的狀态下生存嗎?有些事就是一群人存在了,就合理了,且要深耕細作。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智慧來裝點我們的社會,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 ”韓再芬說。

40年的戲劇人生,對于韓再芬來說談不上什麼坎坷、挫折,她所經曆的更多的是深層的思想和境界上的變化。“我們要守住優良的傳統文化,當你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堅守就沒有那麼可怕、或者感覺苦兮兮了。 ”戲曲觀衆面或許越來越窄了,但韓再芬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美好” 。她認為,戲曲人有一份傳承文化的責任,“我因為少年時心靈裡種下的那一粒溫暖的種子,我的人生就變得健康而美好。所以,我的心路曆程是非常簡單又非常堅定的。當一種文化在心裡存放的時候,你會覺得金錢是一種外力的存在,不能沒有,但不能是人生的全部” 。

秉承這樣的信念,韓再芬在2005年接手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劇團更名為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她出任院長。當時的劇團工作人員都是一邊在外面打工,一邊做劇團的工作。在劇團一個月能拿到的财政工資隻有500多元。韓再芬痛心,感覺“戲劇人太可憐了” ,劇團裡早已沒有了家的感覺,大家連正常上下班都做不到。

“我當時很着急,就動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社會資源,用自己的名氣排戲、演出。另外,我在劇院新設定一項績效工資,來凝聚人心,保證大家都能正常上班。 ”韓再芬對内探索管理,對外積極拓展演出空間。接手劇團後的第一個春節,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賺到了“第一桶金” ,大家又有戲可演了,又忙碌起來。在大家都很高興的時候,韓再芬還是有點擔心:“常年不在一起練功、磨合,台上的戲怎麼能演好呢? ”于是,她開始要求劇院半年内不接演出,刻苦練功,回歸少年時那種大家庭的集體感覺。

劇院在韓再芬的帶領下秉承“誠實做人、勤勞做事、敬業平和、善待觀衆”的院訓,除了重溫經典劇目—— 《女驸馬》 《天仙配》《羅帕記》 《孟麗君》等之外,還盤活、創作了折子戲、小戲近五十出。“一戲一品格,一戲一樣式”的藝術理念,讓《徽州女人》 《公司》《徽州往事》《寂寞漢卿》 《靠善升官》等大型新戲也收獲好評。

如今,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在安徽省乃至全國從劇院管理水平看都是名列前茅的,已有老中青“三梯隊”人才資源,擁有20餘名90後優秀青年演員,形成一個朝氣蓬勃、後繼有人的演出群體。總結起來,韓再芬認為自己是在用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和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來管理藝術院團。“管理更需要做的是提升成員對事物認知的境界。 ”她希望劇院建立的秩序是健康的、公平公正的。“藝術的好與壞、好與更好,還是一目了然的。一直以來,我都嘗試把所有的事情說明白。說到底,藝術就是境界和境界的較量。當然,藝術可以不同層次地存在着,隻要價值觀正确,能夠溫暖人心就可以。 ”她堅定地說: “劇院必須走在時代裡,不能落後于時代。 ”

韓再芬帶領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的同伴們越走越遠。2012年,“安徽再芬黃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組建,韓再芬出任董事長,為我國第一家戲劇演出團體實行股份制改造進行了大膽探索。她帶領團隊每年在國内外演出400多場,不遺餘力地創作新戲、培養新人,傳承發展黃梅戲藝術。

今年11月,現代戲《鄧稼先》和古代戲《女驸馬》先後亮相國家大劇院。2018年是黃梅戲《女驸馬》問世60周年,韓再芬在此次上演的《女驸馬》中探索新的“老帶新”方式——與新世紀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吳美蓮共同演繹馮素珍這一角色。迄今為止,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是進入國家大劇院演出的地方戲曲中演出頻次最高的一個劇院。

“戲曲是一門活态傳承的藝術,一代人演繹有一代人的思想。黃梅戲和昆曲、京劇相比,它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劇種,它的發展還沒有形成如昆曲、京劇那樣複雜嚴格的程式,所以說它又是一個非常靈動的劇種。 ”韓再芬對黃梅戲的這一特性非常着迷,“黃梅戲可以去大膽吸收各門藝術的優長,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讓我們去再探索、創造,所以我願意在黃梅戲領域做出更多的努力” 。

韓再芬認為,在新時期黃梅戲的發展要把傳統傳承好、把新的藝術形式“嫁接”好。“這是一個百變的劇種,我希望更多熱愛黃梅戲的藝術家來這片土地上開墾,豐富黃梅戲,一起尋找當代觀衆能認同的戲曲表達方式,讓黃梅戲更好地活在當下、書寫當下。 ”她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