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皮膚需要補水才潤滑,身體裡面卻要祛濕呢?
中醫認為,人體水液運化就如同河流湖泊,水運正常則人體不病,若水失健運,就如同河流被堵、湖泊決堤,聚集在體内就易生“濕”、“痰”、“瘀”。濕氣多樣難祛除,化濕為熱成濕熱,運化無力成痰濕,積而不祛成瘀積,久不調理易成濕熱與痰濕體質。
濕的來源也有兩種外部的濕外部的濕氣就是指天氣,夏天了,很多地方陸續進入雨季,雨量增大,會有很多濕氣。生活在江海邊的人,常年都在濕潤的環境中,也會有很多濕氣。
如果直接睡在比較陰濕的地上,也會有濕氣。很多人夏天貪涼會在戶外打地鋪睡,也容易有濕氣。有時候偷懶,衣服沒幹透就穿着,也容易沾染濕氣。
内部的濕:
身體内部的濕氣主要是因為脾的運化不足,脾虛。《素問》有雲:「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言脾虛不能主導運化功能而出現腹部脹滿,水濕停留而出現四肢及面部浮腫等症。過肥甘、食乳制品、酒、燒烤、生冷都容易導緻脾虛。
這些人往往有這樣一些症狀
▷身體疲倦、困乏,老覺得睡不夠
▷不想吃東西,感覺胸口、胃部都脹脹悶悶的
▷一到下午就容易腿腫、腳腫,感覺小腿發脹,緊繃
▷小便混濁,臭臭的
▷大便不成形,時有“未解完”的感覺,沖水時還容易黏馬桶
▷有口臭,總感覺嘴裡黏黏的,有時喝了水也感覺口渴
▷眼睑腫、臉浮腫,晨起時明顯
▷舌頭淡白胖大,邊緣見齒痕,舌苔白膩,兼熱還會出現黃膩苔
有濕氣怎麼辦呢
當然是“避潮濕、調飲食、多運動”!除此之外,經常泡腳能幫大忙。
為什麼能從“腳”來去濕養生?古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之說,人之足猶如樹之根,樹之繁茂首在根深,足部健康關系到全身健康。腳是人體之根,是人體元氣凝聚之點。
自古有腳是“人體的第二心髒”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髒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緻血液循環不好,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連接人體髒腑的十二經脈有6條主要的經絡,包括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都在腳上。總共有60多個穴位彙集在腳上,穴位反射區又與人體髒腑、器官成對應關系,髒腑有問題,觸壓在足部的穴位反應點,能有明顯的酸脹、疼痛不适。
故而,刺激足部穴位,就也能調理髒腑器官,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