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敬抗疫英雄人物事迹和感悟?從2022年3月28日浦東封控算起,至5月31日,大上海保衛戰曆時兩個月零四天在這兩個月零四天裡,繁華、喧鬧、川流不息的上海,靜默了!有着16個行政區的上海,被分成了兩個區:居村社區和“方艙”,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緻敬抗疫英雄人物事迹和感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從2022年3月28日浦東封控算起,至5月31日,大上海保衛戰曆時兩個月零四天。在這兩個月零四天裡,繁華、喧鬧、川流不息的上海,靜默了!有着16個行政區的上海,被分成了兩個區:居村社區和“方艙”。
兩個月零四天,全市2500萬人被封控在居村社區。新冠陽性者,則被轉移至“方艙”救治。無疑,居村社區成為上海抗疫最重要的主戰場。
最新統計表明,目前上海居村工作人員隊伍共計5.5萬人。在這5.5萬人中,居村書記有6500名,他們不僅是居村工作人員隊伍的帶路人,也是上海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重要的實踐者與推動者。
封控期間,2500萬人的核酸采樣秩序維護、抗原試劑分發、物資搬運、小區巡邏、配藥送藥等等,靠居村書記帶領下的5.5萬人能完成嗎?這是一道天大的難題,這道難題能破解嗎?
居村書記被稱為最小的“官”,但在這兩個月零四天裡,上海6500名居村書記,卻是市民心目中最大的官,他們站在了抗疫的最前線直面牢騷、怨言、贊許……
痛苦、無助、彷徨、焦慮,他們是凡人。他們曾說:“我真的無能為力。”
沒有退路,把沉甸甸的責任扛在肩上,他們是英雄。他們曾說:“我們放棄了,就沒人了!”
在抗疫最吃緊的關鍵時刻,市區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職工,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物業服務人員、社區志願者等各方面力量100餘萬人紛紛下沉基層,在居村書記的組織、帶領下,他們與5.5萬名居村工作人員一起日夜奮戰,成為社區抗疫堅不可摧的力量。在基層社區的每一個前沿陣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裡,居村書記是社區抗疫一線的總指揮。他們是領跑者,寫就了上海基層黨組織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新篇章。
(一)浦東新區塘橋街道龍園居民區書記萬添傑
(二)徐彙區田林十二村居民區書記趙國慶
(三)長甯區新華街道東鎮居民區書記任平華
(四)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書記倪曉倩
(五) 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區書記李鋒
(六)虹口區曲陽路街道曲二居民區書記王國霞
(七)楊浦區月坊居民區書記李陽陽
(八)黃浦區五裡橋街道瑞南居民區書記吳兢
(九)闵行區莘莊鎮水清一村居民區書記沈菊紅
(十)寶山區大華三村第二居民區書記盛建英
(十一)嘉定區菊園新區嘉呈居民區書記陳萍
(十二)松江區九裡亭街道奧園居民區書記沈春歡
(十三)青浦區盈浦街道西部花苑居民區書記朱珠
(十四)金山區金山衛鎮北門居民區書記陳冬妹
(十五)奉賢區南橋鎮銀河居民區書記蘇桃英
(十六)崇明區城橋鎮金日居民區書記董琴華
痛苦、無助、彷徨、焦慮,他們是凡人
居民區書記是凡人,他們也放不下自己的父母與兒女。
奉賢南橋鎮銀河居民區書記蘇桃英和愛人都在抗疫一線,家裡就剩了一個14歲的兒子,被寄養在姐姐家裡。14歲的孩子隻能自己照顧自己,上網課壓力又很大。
奉賢區銀河居委黨員志願者王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4月初的一天,他正在居委幫着做日常工作,聽到了蘇桃英在跟孩子打電話。電話裡,蘇桃英泣不成聲對兒子說:“我和張老師說,我做得好沒有用,如果沒有把兒子管好,我真的很遺憾。”王迅拿出手機拍了大概十幾秒的一個小片段。随後,他把這個小片段發到業主群裡。視頻發出後,業主群中的800多人,幾乎都淚目了。
金山衛鎮北門居民區書記陳冬妹面對記者坦言,抗疫期間自己身心俱疲,不敢跟家裡人視頻,因為看到他們就會抹眼淚,看到女兒,就會屏不住。
在浦東,一名居民區書記對前來看望自己的組織部領導說:“我在這裡為大家保供,但誰為我們家保供。兒子今年要考大學,特别想吃牛排,一直吃不到!”聽者,無不動容。
居民區書記是凡人,他們不是全能專家,沒有三頭六臂。
“封控時間久了,出現了一些保供困難。居民開始缺大米、肉、蔬菜、油鹽醬醋、洗漱用品等消耗品,4000多人各種需求,對于我這個小巷總理是個天大的挑戰。因為沒有現成經驗,隻能邊做邊改進,眼睛無論睜開或閉着,我滿腦子都是想着怎麼把工作做好。有時候,還要面對居民不理解和埋怨,那段日子确實是挺糾結的。”楊浦區月坊居民區“90後”書記李陽陽如是說。
長時間的封控,也讓徐彙區田林十二村居民區書記趙國慶這位老書記始料不及:“疫情來了以後,實際上我們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所以我們的保供産品、生活物資沒有跟上,老人看病難、藥品跟不上。特别像我們老小區不乏基礎疾病多的老人,我真的是特别着急。”
“小區裡陽性确診病例不斷增加以後,轉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是外部的轉運條件,因為起初方艙很緊張,沒那麼多床位;二是轉運人員的身體狀況,有一定的限制條件。伴有基礎疾病、重大疾病的,既沒有辦法進到方艙,也沒有辦法進到定點醫院,隻能隔離在家裡面。傳播鍊沒有切斷,像氣溶膠、水污染、垃圾等,如果沒有處理好的話,小區就比較危險。”你不要以為,這段話是疾控專家在說,兩個月零四天與新冠的戰鬥,浦東新區塘橋街道龍園居民區書記萬添傑在痛苦、焦慮中,成為了一名“疾控專家”。
兩個月零四天的抗疫,上海6500名居村書記與基層社區工作者一起,面臨的壓力與考驗堪稱史無前例。
“開始的時候内心其實還是慌亂的,慌亂源于對事情的未知,甚至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被催着做各種準備。每天,我特别擔心今天做了核酸,後面會不會有陽,為了這個我可能整宿整宿睡不着。最怕的是半夜來電話,說馬上封控一個樓道,然後馬上把這些人員的信息拉出來、把要到位的人員馬上召回,這真的是非常煎熬的,這是一種叫等待核酸結果的煎熬。”一位居民區書記如此描述。
“作為菊園第一個封控的小區,剛開始的那幾天,大家都不是很有經驗。那時候,我們三天才睡了四個小時,包括搭帳篷、開辟多少點位、配備多少檢測人員,大家都是在摸索的。半夜三更做了第一次核酸,居民們都是深夜一兩點鐘朦朦胧胧地下樓來做的,那時候壓力很大,因為一旦封控,人就要足不出戶了。”嘉定菊園新區嘉呈居民區書記陳萍說。
虹口區一名居委會幹部與丈夫都在抗疫一線。她隻能帶着11歲的兒子住進了居委會活動室。不久,因為住在居委會的一位志願者被感染了,為了防止傳染,兒子又被臨時安置到了社區其他地方。深夜,丈夫請了一個小時假來看望她。站在居委會門口那條熟悉的馬路上,隔着一條馬路,他們兩兩相望。此刻,多日的委屈、恐懼、擔心都湧上心頭,她站在馬路的這邊,放聲大哭。
一位年輕的居民區書記,面對着前來慰問的領導眼淚止不住往下流。領導以為他會訴苦,但他說的話卻讓領導愣住了:“我很緊張,黨和政府把這麼多的老百姓交到我手裡,我該怎麼辦?”
在辦公室,淩晨睡下,早上5點半起;每天接上百個電話,喉嚨嘶啞,始終處于極限工作狀态。居民區書記是凡人,上面千針萬線的事情落到基層,落在了他們肩上,這是辛苦;面對成百上千老百姓的意見訴求、負面情緒的宣洩,更是心累。
疫情初期,居民區書記不僅忙碌,還有很大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居民區幹部隊伍的關心關愛、有效傳遞組織的溫心暖意?
徐彙區委組織部迅速組建了熱線專班。區黨建服務中心主任夏瑞——平常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夏姐姐”的她,帶領7名黨員志願者熱線專班成員,以“夏天”的熱度為一線幹部送去組織關懷的“溫度”。4月1日,上海浦西地區進入封控狀态。就在當天,“夏姐姐熱線”開通了。
“或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書記,或許是一位新晉上任的年輕書記,你能夠感受到聽筒那頭,有時為遇到一個束手無策的問題甚至是居民的不理解,而不由自主地落淚哭泣;或者也會為解決了一個燃眉之急的難題而發出舒心笑聲。此時此刻,感同身受,我們也會和他們一起落淚和歡笑。”許多天過去了,夏瑞依然清晰記得,熱線剛開通的時候,就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當時居民區書記們特别艱難,當聽到上級組織打來慰問電話,很多人被這份暖意感動了。
四月某天,寶山區楊行鎮麗景翠庭居民區書記龔育虹,邊啃着面包,邊面對電視台的記者回憶道,自己從3月30日就住進了居委會。當被問及這麼久沒回家是否想家時,她瞬間淚崩。這是一個媽媽的軟肋。她說“沒時間聯系”,便不住地用紙巾擦拭眼淚。當被記者問到是否有想過放棄時,她回答:“我們放棄就沒人了。”
“我們放棄就沒人了”這是奮戰在抗疫一線居民區書記們的共同選擇。沒有退路,把沉甸甸的責任扛在肩上,他們是英雄!
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書記倪曉倩告訴記者:“4月,對于我們每個居民區書記來說都很難。我兩個月沒回家,也沒打過電話給父母,因為我覺得打起電話來可能眼淚就會下來了。但在這麼難的時候,我們都選擇堅持。因為我們覺得,面對基層老百姓,我們就是他們最後一道崗。對于我們社區工作者來說,守衛的不僅是一個門崗,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心門。
走在路上,很多居民認識我,在群裡大家都知道,書記叫大倪。有天晚上我走在路上,一個居民跑到我面前說,倪書記,你就像一個女戰士,不能倒下,你身後有我們。真的,那天晚上就像黑夜裡有一道微光照着我,很溫暖的!”
“4月,我連微信朋友圈都沒看過。我表妹4月份生孩子我都不知道,後來疫情緩解了,我才看了一下家裡的群,發現表妹生好孩子了。我感覺挺對不起她的,都沒問候一下。我覺得作為一個共産黨員,再難也要挺過去,再難也要想辦法。疫情結束後,很多事情還要靠居民大力支持,如加裝電梯、美麗家園建設等。”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區書記李鋒說。
崇明區城橋鎮金日居民區書記董琴華的家,與她工作所在的居民區僅隔了一個街區,騎電瓶車隻需3分鐘左右路程。但她堅持不回家,吃住在辦公室。她說,居民們告訴她,隻要她在這裡,居民就安心了。疫情期間,她在這裡為居民提供24小時零距離服務。
虹口區曲陽路街道曲二居民區書記王國霞說,小區有居民對她說,請你千萬保重自己,有你在我們就安心。作為一個居民區的書記,也是整個社區的主心骨、帶頭人,在抗疫的關鍵時刻,理應有所擔當。我應該帶領廣大居民擰成一股繩、聚成一團火,實現清零解封的共同目标,這是我對居民的承諾!
在“陽樓”裡“轉陽”與“消陽”,需要勇氣、耐心、策略
進入“陽樓”,配合疾控部門把“陽性”病例轉運,對樓道進行消殺,對居民區書記來說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耐心與策略。
“有一天晚上,大約淩晨一點的時候,有個居民打來電話說,團購的100箱水果馬上要到了,因為第二天要下雨,問居委會能否幫助解決。這個樓屬于“陽樓”,如果居民沖下來拿,就會有交叉感染風險;再說,有的孩子、老人确實需要水果。在這個時間點上,責任心戰勝了各種小想法,我穿上了大白服,叫上了物業,把水果送上了門。這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能力和勇氣。”李陽陽說。
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區書記李鋒告訴記者,剛開始,一天一次對“陽樓”消殺,物業都做不到,志願者也不敢進去。他和主任隻能自己沖進“陽樓”。我們進去做了三件事,發中藥預防“大禮包”、收垃圾、專業消殺。我們以身作則,消除了其他人對“陽樓”的恐懼。
浦東塘橋街道龍園居民區書記萬添傑的“轉陽”故事,令人動容。4月17日,他接到任務,要開展“拔陽”攻堅戰,要在當天晚上把小區裡所有的陽性病例轉移出去。
顧老師是一位光榮在黨50年的老黨員,身上慢性疾病比較多,他“陽”了。顧老師的愛人是居民區黨總支的成員,是“陰”。因為老年人覺得方艙條件比較差,一開始不願去。但是,在整個交流溝通過程中,顧老師和愛人十分信任萬添傑。
萬添傑也覺得他們這種情況去方艙不太現實,于是就幫他們聯系定點醫院。經過多方聯系、反複溝通,上報街道後,萬添傑準備将顧老師和他愛人,一起送到浦東一家相對條件較好的定點醫院進行治療。
晚上8:00,120救護車來了。萬添傑問駕駛員是不是去浦東醫院?駕駛員說,今天街道臨時又增加了另一定點醫院。萬添傑知道,這家定點醫院環境、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差一點,很不放心。
電話裡,他聽到周圍的嘈雜聲很響。他還在電話裡聽到那邊醫生講,要把他們家庭分開。萬添傑一急,就說你把電話給醫生,我來跟他說。他在電話裡對醫生說,因為是“陰陪陽”過來的,希望醫生不要把他們拆開……
“打完電話,已是淩晨2:00。我覺得特别難受、委屈、無力。人家這樣信任我,我卻沒有把事情做到位。此刻,電話響了,是顧老師的愛人打來的。她說,萬書記你不要哭。我們都是吃過苦的人,沒關系。我真的很感動。”回憶當時場景,萬添傑還是唏噓不已。
楊浦區月坊居民區水月坊1号樓有一個陽性病人,因為一些特殊情況被安排居家隔離。居民認為,不及時把這個人轉運出去,一旦造成疫情擴散,居委會必須負全部責任。一位年近六十的居委幹部,曾多次上門給居民做解釋工作。居民不理解,他委屈落淚,太難了。
怎麼辦?“把居委會能做的工作做好,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李陽陽說。整個居委會擰成一股繩,抽調其他陰性樓塊的工作人員,全部去支援這個樓,投入大量精力給居民做好解釋工作。在提醒整樓的居民切實落實“足不出戶”的同時,做到數據透明,如實向居民彙報居家者的每日抗原自測情況,以及每天做了哪些消殺工作,讓居民的知情權落到實處。事後證明,這個策略很成功。
小巷總理的“總理”不是官位,而是“什麼都要理”
在這場戰役中,居委會作為橋梁,是居民們唯一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罵得到、打不走的基層隊伍,居民所有的壓力、訴求、難題、怨氣都向居委會噴湧而來,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居委會能解決的。老百姓的負面情緒如何安撫、化解?
“我做的這個小巷總理的‘總理’不是官位,而是“什麼都要理”。“理”的方法之一,就是勇敢進微信群,那裡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那裡有意見、建議和智慧。在群裡,有什麼事@一下我就好了。如何讓居委會的工作獲得居民的認可,有一個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不斷付出努力。”一位書記如是說。
服務老百姓,大事小事都不能放過。吃飯是大事,吃藥也是大事。
随着封控時間的加長,有些獨居老人本來請保姆,因為保姆不能過來,孤寡老人吃飯問題怎麼辦?針對這一情況,寶山大華三村第二居民區書記盛建英,随即對小區内困難人群進行排摸。根據情況,她把能納入托底保障的對象,與居委工作人員一起納入保供範圍,提供一日三餐。沒有納入保供範圍的對象,通過代購的形式幫忙解決。
因為對團購的要求是以生活必需品為主,有些居民區團長感到不滿。他們就對盛建英調侃說,想成為她的女兒、兒子,因為如果是她的孩子就可以團這個團那個了。盛建英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團購的物資是能讓老百姓吃飽的東西,我們居委會一定會站在你們角度,同意你們去團這個物資。
盛建英的愛人在環衛所工作,也被封在單位。家裡就留女兒一個人,不會燒飯,隻好吃點速凍餃子、馄饨、方便面之類。有幾個居民說家中缺米時,她就把自己家裡的米拿給了他們。
“老年人不會使用網絡,我們就先幫老年人從網上訂購,然後打電話給他們。老年人需求多了,我們就提供熱線,然後又招募了一批志願者,這樣就能夠解決這部分老年人的一些急難愁的問題。随着防控形勢的好轉,這個便利服務就變成了一家線下的實體小賣部。這個小賣部的貨源,開始的時候我們從網上團購,專門為老年人預留,後來通過街道的對接,再挖掘一部分自己轄區内的資源。”青浦區盈浦街道西部花苑居民區書記朱珠說。
對居民百姓來講,吃飯是大事,吃藥也是大事。隻有把吃飯和吃藥兩件頭等大事做好,才能真正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盡心盡力為老百姓考慮,包括看病、配藥。居民說,為什麼我們自己打不通醫院的電話,你們可以打通,你們可以配藥,我就跟他們說四個字:锲而不舍。因為醫院電話一直占線,居委會工作人員,包括我自己,我們就一直打,這樣我們就預約成功了。封控後,我們為九百多本的醫保本配過藥。”闵行區莘莊鎮水清一村居民區書記沈菊紅說。
長甯區新華街道東鎮居民區書記任平華告訴記者,防疫初期陽性病例在家未能轉運,居民就會有各種擔心,有些人家裡有孩子和老人,他們的緊張情緒沒處喧洩,隻能到居委會來。這時候,居委會的安撫和化解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
對于居民的要求,任平華的态度是,碰到任何問題,隻要能夠解決的,一定盡全力幫居民去解決。如果實在解決不了,也不藏着掖着,而是坦誠地跟大家溝通,做好解釋工作。華山佳苑有一位老人,是胃腸癌患者,孩子在美國,他要買造口袋。如果這個造口袋不換的話,一旦感染就可能有生命危險。他們費了很大周章,不僅把造口袋買回來了,還為他找到一位有資質的醫生志願者幫忙換,終于把問題解決了。他在海外的孩子特地打電話來,感謝任平華。
一位書記說,在配藥上他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多時候居委會一共8個人,6個人都在配藥。配藥是剛需,一方面需要盡量安排志願者幫忙網上購買藥品;另一方面需要多吃一點苦,多花一點時間幫忙把藥給配上。
老百姓的意見訴求、負面情緒,全部吸收,正向歸因。
松江九裡亭街道奧園居民區書記沈春歡告訴記者,面對壓力每天忙完後,居委會都要開會解決三個問題:統一思想、團結互助,讨論第二天工作安排優化工作方案,為大家解壓。與沈春歡一起戰鬥的是居民區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第二書記”于世濤,他是松江新城開發集團南部新城項目事業部部長。
面對老百姓的意見訴求、負面情緒,他們明确了“全部吸收,正向歸因”工作原則:
全部吸收:所有負面情緒到居委層面全吸收,不反射,居委成員可通過座談宣洩,但不能反射給居民。特殊時期,一定要把個人情緒從個體中剝離出來,用第三方視角看待自己的情緒。
正向歸因:凡是能歸因成信息不對稱,就不要歸因成居民故意針對。如果不能正向歸因,就會在思想上産生對立,不利于矛盾的解決。相信上海居民的高素質,居民的情緒大部分都來源于信息不對稱,而不是故意找茬,耐心聆聽、告知,努力優化,基本上能解決絕大部分問題。
在具體工作中,采用“3信息1優化”。即“信息披露”“信息采集”“信息回複”“不斷優化”。
“信息披露”,能公開盡公開,保障居民知情權,以減少猜疑造謠、茫然失措。成立信息發布小組,及時編制日報、通知、公告,盡一切努力實現信息對稱。
“信息采集”,通過片區負責人,樓組長、配藥組、關愛組,聯絡員等實現多渠道采集,重點關注共性問題和危及健康的個性問題。
“信息回複”,成立片區聯絡組,招募專職聯絡員,在片區群内及時回複,回複原則注重及時性、統一性;公布書記個人電話,随時接聽居民反饋;打開辦公室大門,随時接待居民代表的上門反饋,一起研究解決方案。
“如果大部分居民都批評我,這個居委書記幹得不好、幹得不對,那麼我應該做的就是抓緊時間調整方向,調整到正确的路子上來。其實居民們對居委工作、對居民區書記的批評,最大的問題是公開信息透明程度不夠,另外是覺得居委幹部不作為。不作為在哪裡呢?就是很多事情明明可以辦到卻不去辦。我覺得有時候居民的批評也是一種動力,哪怕隻有一個居民批評我,我也應該去傾聽他真正的訴求是什麼,是不是我哪點沒做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其實負面情緒的根源在于上下信息不對稱,一旦解釋到點子上了,他理解到位了,也就能風平浪靜了。”一位居民區書記說。
這場戰役不僅在線下,也在線上,考驗着我們基層黨組織如何做好輿論導向的能力。
對于居委會來說,它是一個執行的層面,而居委會收到的政策可能更多的是非常宏觀的,但是老百姓需求又是非常個性化的,所以非常考驗基層居民區書記的協調能力。
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倪曉倩對記者說,現在是一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環境,很容易打個電話就被錄音,在網上發布的信息内容就被截屏。我們8000多人的小區,光樓棟微信群就有73個,再加上志願者群,全部群加起來有近2000多個。這場戰役不僅僅是線下的,更多的是一場線上、沒有硝煙的戰鬥,也考驗着我們基層黨組織如何做好輿論導向。
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礎上,要做好及時有效的溝通。輿情開始的時候,就要及時有效地公開。對于居民提出的異議和問題,要告訴他們哪些是我可以解決的,在應做盡做範圍之内,我們做了哪些,要讓老百姓每天看到你做了哪些事情。有個居民發了一段消息給倪曉倩說:“之前是因為對基層工作不了解,但這段時間通過與你的溝通,我看到了居委會做的這些事情,請你諒解我之前的行為。我已把之前相關的一些發到平台上的不良信息都删除了。”
4月中旬的某天,下着大雨。小區的一個女同志找到黃浦區五裡橋街道瑞南居民區書記吳兢,進行了31分鐘的對話。這31分鐘的對話被錄音,最後被放在社區居民的微信群裡。
她問的問題是關于保供的。她對吳兢說,我現在拿着手機在錄音,你現在所有講的東西,我将會放在社區居民的微信群裡。吳兢說,沒關系,我所有講的東西你都可以錄音,但是你要把整段錄音都放出去,不要掐頭去尾,這是我對你的唯一要求。
當天晚上,一位居民打來電話說,吳書記你今天的錄音我都聽了,整體上面沒有任何問題,希望通過這個錄音能夠讓更多的居民群衆了解居委會工作的不容易,也希望你們繼續按照街道的要求,在這條正确的路上繼續走下去。
奉賢南橋鎮銀河居民區書記蘇桃英說,銀河居委在近兩年工作中,一直非常注重宣傳工作。在了解到管轄的4個小區均有由業主自發組織的微信業主群後,為正确引領輿論導向,居委于2020年起陸續通過深入考察,在每個小區都組建了“輿情黨建引領小組”。
這支隊伍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其中銀河麗灣小區為例,輿情黨建引領小組組長王迅,既是小區居民又是黨員、退役軍人,本職工作又與教育宣傳相關,具備極高的政治覺悟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疫情發生後,他與小組其他成員,通過業主群積極發聲,對居委的管控措施進行及時解讀,并根據居民間私下的讨論話題,預判可能出現的矛盾,及時向居委反饋,為居委決策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意見。由于小組的成員全部來自于居民,由他們發聲,群衆的接受度會更高,在輿論導向方面會更加主動、靈活。
闵行區莘莊鎮水清一村居民區書記沈菊紅,在疫情防控期間成為了網紅。組建居民微信群以後,沈菊紅通過微信群的公告,把社區的疫情動态、每天居民需要做什麼告訴居民。如果沒看到更新,居民就會一直在微信群問居委有什麼新情況。有一個志願者建議,可以抖音的形式發布。剛開始沈菊紅每天發布一段視頻,後來一天發布兩段,主要是告訴居民小區當天的情況。抖音發布後,老百姓很感興趣,而且這種方式信息傳遞很快。如果發布晚一點,居民都要找她。
“英雄贊歌”:線上晚會獻給居委,我們流淚不止
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在采訪中,記者聽到了許許多多社區居民對居民區書記與居委會的感謝。
嘉定區菊園新區嘉呈社區解封那天,已是晚上10點多了,一位居民為居委會工作人員燒了一大鍋羅宋湯送過來,第二天又有居民在群裡建議,搞一台線上的晚會獻給居委。在兩個多小時裡,小區“達人”們表演了20多個節目。居民區書記陳萍與夥伴們被感動了,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很多居民每次看到我就會說,書記你辛苦了。你白頭發又多了,一定要注意休息呀。很多居民喜歡到我辦公室來坐坐,有時偷偷給我帶塊蛋糕、送個蘋果、做個金山的塌餅。有個小朋友還送來了一朵向日葵,我現在還放在桌上。對這一切,我特别感動、心裡暖暖的,覺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金山衛鎮北門居民區書記陳冬妹說。
3月27号晚上,崇明區城橋鎮金日居民區書記董琴華和居委工作人員一起,拉着行李箱住進了居委辦公室。當天晚上,她們在小區裡用喇叭通知居民開始封控時,不少居民就問,你們怎麼辦?董琴華說我們就吃住在居委會,和你們在一起。28号,就有居民給她們送來熱氣騰騰的早飯,然後還有午飯、晚飯;有居民還把家裡準備出租的房子鑰匙交給她們,讓她們去洗澡……
“有個居民在群裡說,我從沒有看到一個書記,從4月1号開始,在一個400多人的群裡,隻要有時間就耐心地回答問題、想辦法幫居民解決問題。我相信,在這個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一定能夠抗疫成功。對我來說,這是很大的一個贊美與肯定。” 月坊居民區書記李陽陽說。
“我們不奢求100%,如果能夠得到大多數居民群衆的理解,或者說隻是暫時的理解,暫時的不解也不要緊,能夠通過一段時間以後理解,我覺得我們的工作也就值了。”
封控期的最後一天下午,封控樓的一位居民給我打電話說,他買了一條褲子,能不能把這條褲子拿出去換個尺碼。我跟他說對不起,今天是封控日開始,封控期結束之後還有3天管控期,這個10天之内,你們裡面不能有任何物品出來。盡管他也是我們的志願者,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告訴他不行。他表示完全理解。我要挂電話的時候,他說你不要挂,平時沒有機會跟你說話。他說,吳書記,你來了一年半,盡管時間不長,但是你辛勤的工作,我們都看在眼裡。希望你能夠在我們這個居民區待得時間長一點。他要外出的事被我拒絕了,原以為會對我有些不理解或怨言,沒想到他說出這番話,令我非常感動。”黃浦區五裡橋街道瑞南居民區書記吳兢說。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裡,居村黨組織書記把5.5萬名居村工作人員與市區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職工,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物業服務人員、社區志願者等各方面力量100餘萬人一起組織起來,形成了社區抗疫堅不可摧的力量,助力打赢了大上海保衛戰。他們是抗疫一線的指揮員、領跑者,寫就了上海基層黨組織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新篇章
據統計,目前上海居村工作人員隊伍共計5.5萬人。在這5.5萬人中,居村書記占6500名,他們是居村工作人員隊伍的帶路人。
居村黨組織,處于黨的組織體系中的最基層,也是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元主體”。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裡,居村黨組織書記把5.5萬居村工作人員與市區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職工,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物業服務人員、社區志願者等各方面力量100餘萬人一起組織起來,形成了社區抗疫堅不可摧的力量,助力打赢了大上海保衛戰。他們是抗疫一線的指揮員、領跑者,寫就了上海基層黨組織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新篇章。
基層防疫治理的“新三駕馬車”:社區黨組織、臨時黨組織、網格
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被合稱為社區治理的“三駕馬車”。在抗疫中,一些社區探索出了“新三駕馬車”的工作體系。
按照虹口區曲陽路街道曲二居民區書記王國霞的說法,他們在抗疫中探索出了“新三駕馬車”工作體系:第一架馬車就是社區的黨組織,發揮核心的凝聚作用;第二駕馬車就是志願者臨時黨支部,在抗疫一線引領黨員充分發揮作用;第三駕馬車就是向網格下沉的資源和力量。
王國霞說,以前我們居民區黨組織是帶領居委幹部、發動樓組長開展工作。在抗疫的特殊時期,又增加了一支黨員志願者隊伍,他們都是在小區的在職黨員。同時,成立志願者臨時黨支部,臨時黨支部書記負責管理消殺組、保供組、信息組等,每個組都有一個黨員志願者擔任組長。臨時黨支部書記,由下沉幹部擔任,主要任務就是把區裡的下沉幹部、市裡的下沉幹部、社區報到黨員這三支力量捏合起來。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從街道領了任務以後,交代給臨時黨支部書記,臨時黨支部書記再下發到消殺組、保供組、信息組等小組,職責很明确。
沈春歡,松江九裡亭街道奧園居民區書記、臨時黨支部“第一書記”;于世濤,九裡亭街道奧園居民區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第二書記”。第一書記和第二書記的關系和分工是怎樣的?在共同的目标下,怎樣協調關系、解決問題?
沈春歡說,作為居民區書記,會組織“第二書記”以及黨組織成員,共同商議各項事務。第二書記以及黨員小組長則一起收集小區居民的輿情和需求,做好記錄。然後,我們第一時間召開班子會議,商議解決。
“第一書記領導第二書記這一點非常明确,第一書記是班長,第二書記分管具體工作,第二書記随時向第一書記彙報。第一書記做重要事項決策,做外部資源的争取。第二書記做社區内部具體工作,主要承擔各類志願者的分工、排班等,執行第一書記的命令。團購管理辦法、就醫指導、配藥指導等由第二書記草拟,第一書記拍闆。”于世濤說。
嘉定區菊園新區嘉呈居民區書記陳萍告訴記者,嘉呈社區按樓棟分成若幹片區安排專人管理,傳達文件精神、工作指令、防護要點等,解決群衆困難。對社區獨居老人、慢性病患者及孕産婦等人群,在片區基礎上設立小微網格化管理機制。以小微網格為基礎,加快黨員向“網格”報到。每個小微網格組建信息收集員、物資保供員、配藥送醫員、網格巡邏員、保潔消殺員“五大員”隊伍,确立10項工作指引及責任清單。通過小微網格,對小區内有困難的20多戶居民進行包幹管理,每日電話關懷、上門走訪、物資發放,有特殊需求及時地登記,讓他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愛和重視。
利用網格化黨建,按照網格化片區明确分工,班子成員包幹負責,這是金山衛鎮北門居民區書記陳冬妹的工作方法。她與兩名社工負責2208弄片區,主任與一位班子成員負責1811弄片區,組織委員與另兩名社工負責1429弄。每個片區劃分網格後設立網格長,将所有黨員都劃入網格,成為骨幹網格員。網格員管理樓組長,樓組長搞好樓組建設,這樣一級抓一級,把社區抗疫工作做紮實。
向社區治理CEO轉變,将各方力量100餘萬人組織起來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志願者在,抗疫才會成功。他們很有責任和擔當,物資接送、垃圾清運、核酸檢測,哪裡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好多居民都說,志願者太辛苦了。快遞隻有三個班,志願者卻無時限地為我們居民服務。志願者穿上‘大白’戴上口罩,我們是看不清臉的,但我不需要看他們的臉,隻要看背影就知道這個人是誰。”闵行區莘莊鎮水清一村居民區書記沈菊紅這番話,就是上海73萬黨員志願者就地到社區報到,在社區黨組織的帶領、組織下,成為社區抗疫重要力量的生動寫照。
在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帶領下,黨員志願者在抗疫中為社區居民服務呈現出多種組織形式:
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組建“紅、金、黃、綠、青、藍、紫”七彩黨員志願者隊伍(紅袖章志願者——巡邏維穩,金喇叭志願者——信息宣傳,岐黃師志願者——代配藥品,綠葉情志願者——組織團購,青春美志願者——網絡問診,藍騎士志願者——配送快遞,煙紫俠志願者——環境消殺),扛起社區“防疫大旗”,實現小區從封控區平穩過渡至防範區。
浦東塘橋街道龍園居民區把志願者分成兩支隊伍:一個是外圍轉運志願者,保持在25個人到30個人的流轉,幫助接收轉運物資。另一個是樓棟志願者,每個樓棟形成1 2 x模式:一個樓組長加兩個固定的樓棟志願者,“x”為在職黨員志願者,為樓棟做消殺,無接觸分發物資。
金山衛鎮北門居民區三個小區共有150多名黨員志願者,通過不斷地總結和摸索,設立抗原核酸組、配送轉運組、就醫配藥組、信息數據組、生活保障組、巡邏宣傳組、後勤保障組,形成一套“七組工作法”社區自運行體系。
從2020年1月25号大年初一開始,崇明區城橋鎮金日社區就開始疫情防控了,設了8個自治團隊,每個樓棟都有一名社區志願者,加上一名黨員志願者,形成了一支2000多人志願者隊伍,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參與度才有滿意度,有付出感才有獲得感,有自主性才有自覺性。蘇桃英所的在奉賢區南橋鎮銀河居委,黨員志願者宣傳小組每天拍攝視頻,把志願者的點點滴滴通過視頻記錄,每日發布“為民服務光榮榜”發到居民微信群,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小區志願者上門“掃樓” 幫助鄰裡,激發更多居民想出力的意識,證明他們是社會所需要的,也是社區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如何發揮志願者的長處?新華街道東鎮居民區充分利用志願者團隊的專業優勢,一位志願者是普林斯頓大學醫藥專業博士後,設計了居民區配藥需求表,這個表為醫院和居民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表格填完之後,配什麼藥一清二楚,居民的需求和醫院藥房的清單匹配起來了。後來,這個配藥需求表在街道進行推廣和普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把5.5萬居村工作人員與市區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職工,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物業服務人員、社區志願者等各方面力量100餘萬人一起組織起來,是大上海保衛戰中極為精彩的一筆。同時,這也意味着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從執行側向統籌端轉變,向社區治理CEO轉變。居民區書記從具體幹,向帶着各類社區治理主體一起幹轉變;從熟人黨建向交友黨建破圈。
闵行區莘莊鎮水清一村居民區書記沈菊紅說,志願者分了多個組,每一組有一個牽頭人,隻要我們有核酸檢測的任務,這個牽頭人就會去召集這一組的人員,我們居委會不用操心。我隻要把大環境幫他們準備好,去現場看看,其他的事情都是志願者完成的。
“疫情一開始是很累的,現在我真的覺得很幸福,根本就不用費心去考慮,志願者會比我想得更多,常規的抗疫工作已經是由志願者自運行體系在運轉了。現在我們就起輔助的作用,我的工作就是處理内部矛盾,比如說居民之間的摩擦、或者居民的特殊訴求。這是一個凝聚人的工作,我們凝聚人以後,社區自治就開始了,黨建力量真的是很強大。”一位居民區書記說。
“紅色物業”,讓社區的抗疫工作有序、有效
上海在不斷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向社區全面延伸、全域探索過程中,積極構建以居民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共同參與的“紅色物業”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條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路子。在這次抗疫中,“紅色物業”治理模式經受住了考驗。
曾經的田林十二村,居民上訪多、業委會矛盾突出、物業服務不到位。2008年,趙國慶上任後就對居委幹部說,居民找到我們居委會,我們不能說“no”,不管是物業、業委會的事情,還是街道層面要辦的事情,我們都要接下來,然後分流,這樣才能服務好居民。有些事情暫時做不到,但要跟居民講清楚,我們要記下來,一旦有資源要服務好居民。
在業委會選舉中,趙國慶把好人員遴選關,把黨員以及處事公正的居民,納入到業委會的班子。現在,業委會主任、物業經理都已成為居民區黨總支委員,居委會主任是黨總支副書記,黨建引領下的紅色物業的組織架構成型了,黨建引領下的三駕馬車形成了社區治理的合力。
在居民區黨組織的帶領下,在這次抗疫中,田林十二村的物業公司承擔了五方面工作:一是守門。加強小區出入口管理,減少人員流動。二是消毒。做好小區公共區域的樓道、電梯、門衛室、垃圾箱房(桶)等共用部位和設施設備的清潔消毒工作,以及垃圾清運等工作。三是管人。配合街鎮和居民區落實對各類人群的管理管控,加強小區出入人員管理、物業服務人員管理、居家隔離人員管理等工作。四是保供。協助做好生活物資保供等工作,落實快遞物品消殺、配送等工作。五是應急。及時處置小區内出現的各類物業管理問題,協助處理就醫配藥等緊急情況,參與核酸篩查等各項工作。
黃浦區五裡橋街道瑞南居民區的上實物業,是五裡橋街道的首批紅色物業企業之一。在居民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平時工作上配合就非常默契。吳兢認為,物業得力不得力對小區防疫工作的成不成功、居民群衆滿不滿意起關鍵作用。在這次防疫中,上實物業員工,除了有幾位封閉在家的,一個都沒離開工作崗位。
事實證明,在紅色物業創建過程中被評為示範社區的,在這次疫情中,這個居民區的書記也一定能夠帶領黨員志願者、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做好社區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社區的抗疫工作一定是有序、有效的。
小區居民家養的寵物我都能叫出名字,你說居民還會有什麼事不跟我說嗎?疫情對于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是一場大考,功夫在平時
你平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你的威信高,他們就會聽你的。嘉定區菊園新區嘉呈居民區書記陳萍對此深有體會。
小區剛交付的時候,開發商有一些問題遺留下來。陳萍與物業公司主動跨前一步,看看住戶有什麼困難。因為都是年輕人,他們組了個群,也加了她的私人微信,有什麼情況一般都會直接跟她聊。她覺得某個問題反映的人比較多了,就跟物業、社區民警召開一次三方的聯席會,去幫居民解決問題。平時新業主入住後,她知道的話,都會第一時間上門去走訪。
不少居民說,每家居民養的寵物她都能叫出名字。有時候,她跟社工們開玩笑說,“朋友圈都不是我的朋友圈了,我的朋友都是我的居民,從本來隻有一兩百個朋友,到現在變成一兩千個朋友了。你說,他們還會有什麼事不跟我說嗎?”在抗疫中,真的是一呼百應。
疫情大考中,平時積累的人脈,能把群衆很快地組織起來,形成社區防疫治理共同體。
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三泉路1015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鋒說:“早前小區出來做志願服務的都是老年人,但是搞垃圾分類光靠老年人不行,要想辦法發動年輕人出力。我們轄區有幼兒園,我們就從小朋友身上動腦筋,推出了21天垃圾分類小衛士活動,讓小朋友帶動全家參與活動。哪個小朋友在幼兒園裡垃圾分類做得好,我們就給小朋友發貼紙。小朋友競争意識強,都想要得到獎勵貼紙,家裡的父母就覺得一定要參加,慢慢我們就很熟悉了。後來小區美麗家園改造後,我們開展美麗樓組建設,所有樓組全覆蓋,讓居委幹部按塊,一個樓道一個樓道去讨論怎麼做,在讨論過程中與居民關系也是越來越緊密,樓組自治帶動整個社區呈現活躍的氣氛。通過疫情大考,更是所有人都認識我了,我在小區一出現,所有人都說,‘書記來了、書記來了’。”
(記者胡亞莉、王洪波、蔣捷舟、王冬梅、陳傳榮、李陽、阮志颋、孔娟、吳悅、楊博瀚參與采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