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9日消息 每逢秋天,全國多地花粉濃度進入季節性高峰期,由此引起的過敏性疾病高發令人叫苦不叠。打噴嚏、鼻涕不止、流眼淚……這些“難挨”的症狀源頭在哪兒?實際上,人體的免疫系統中就能找出原因。
不僅各類過敏反應,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也都是因患者免疫力過強或不恰當而導緻的。“免疫力”為什麼不是越強越好?免疫系統怎樣更好發揮作用?年年打的疫苗,何時才能“一針解千愁”?
中國之聲、央視頻攜手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推出全媒體科普欄目——大師課堂《科學家講科學》。20位院士名家暢談熱點事件,為公衆科普答疑。
本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董晨,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王月丹,将和大家一同揭開人體免疫系統的運行密碼。
在精密的“人體機器”之中,免疫系統是“優雅的守衛者”。作為人體必不可少的防禦系統,它守護着我們,對抗疾病,治愈傷口,維持“秩序”和“平衡”。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的白細胞就是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執行者。董晨院士介紹,免疫細胞通常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帶有吞噬和對外面的病菌産生攻擊能力的細胞,另一大類就是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和T細胞。
人體内的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的有序運作組成了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旦病毒侵入人體,這些免疫細胞就将各司其職開展“保衛工作”。董晨院士表示,人體免疫系統對病毒的識别與消滅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天然免疫的應答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獲得性免疫的應答階段。
實際上,我們人體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會産生大量的I型幹擾素,這個階段稱為天然免疫反應。董晨院士介紹,天然免疫的特點是作用廣泛,能對抗多種微生物,無專一性或針對性,所以又被稱為非特異性免疫。但天然免疫反應來得快,去得也快,一兩天就有免疫應答,在第五六天就已經降至低點。
而到了第二階段,主要發揮功能的就是B細胞和T細胞,它們共同構成獲得性免疫。董晨院士介紹,B細胞産生的抗體能夠識别細胞外的病毒,阻止它進一步感染我們的人體細胞,也被稱為體液免疫,而T細胞能夠尋找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并清除“壞分子”,因此被稱之為細胞免疫。
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在應答階段的區别
B細胞和T細胞還有一個被稱為“免疫記憶”的特點,例如我們被流感感染以後,針對流感的抗體和T細胞的數量會增加,甚至對部分病毒能夠産生終身免疫。董晨院士表示:“免疫記憶是現在研發各類疫苗的免疫學基礎,如果我們用疫苗激活了我們特定的B細胞、T細胞,而且它們能夠在我們體内長期預存的話,這樣就可以對我們形成較長時間的保護,人類不用感染這些病毒,就獲得了保護的能力和免疫記憶。”
“免疫力”越強越好嗎?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禦機制,是人體識别和消滅外來侵入的病毒、細菌的能力。免疫系統防禦能力的強弱,具體表現在反應速度、抵抗強度等方面。
董晨院士指出,年齡大小與當時的身體狀态都對人體的免疫力有影響,但并不是免疫力越強越好。免疫最好的狀态是平衡,在有病毒或有病菌侵入時,能夠及時響應,但不要對環境有過度反應。
王月丹教授也提出,人體和環境存在一個平衡關系,最佳狀态是人體的免疫力與所處環境相适應。
長期困擾許多人的過敏性疾病,實際上就是人體對環境的免疫反應過強或不恰當。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衛生條件的改善,都使我們接觸的環境愈發“幹淨”,人體接觸各種自然界物質的機會也随之減少,更容易引發過敏。
不過因免疫力過強而導緻的過敏反應和自身免疫疾病也并非“不治之症”,董晨院士表示,随着免疫學的不斷發展,相關藥物的針對性更精準,副作用也越來越小。這類藥物能夠有效阻斷免疫細胞産生的細胞因子,切斷免疫細胞之間的通訊,使得疾病的炎症反應得到緩解。
免疫疾病的藥物研究不斷發展
董晨院士介紹,針對細胞因子IL17的抗體藥物已經獲批,對皮膚科疾病銀屑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牛皮癬,以及風濕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等,都有較好的治愈效果。
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是“智商稅”嗎?
免疫力日益成為關注焦點,許多商家也推出了各類号稱可以提升免疫力的保健品,而這些保健品的具體功效如何,一直處于模糊地帶。
董晨院士表示,服用保健品提升免疫力還缺乏科學依據。保健品的功效很多隻是宣稱,實際上我們吃的是營養成分,比如氨基酸、磷脂等,這些都是生命必要的成分。王月丹教授表示,補充營養素可能有一定調節作用,但這些營養素不一定對所有人都有用,需要請專家醫生進行評估,吃太多反而可能對健康不利。因此,要先根據自身情況做評估,再決定要不要花錢購買并服用保健品。
事實上,規律作息、平衡飲食、适當運動都有助于免疫維持平衡狀态,此外免疫力還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情緒焦慮或者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态中,很容易對植物神經造成一定影響,而植物神經和免疫系統有着密切的聯系,容易造成一段時間内免疫力急劇下降。
疫苗年年打,何時才能“一針解千愁”?
人體不僅需要自身的免疫系統抵抗病毒,同時也需要外部因素來幫助身體抵抗病毒,其中疫苗就是代表。從出生到成年,我們打過的疫苗多達幾十種,為何有的疫苗“一勞永逸”,有的疫苗隔段時間就需要加強接種?
董晨院士解釋,疫苗是否能維持長期效果與病毒和細菌的種類有很大關系。例如,許多流感病毒具有免疫逃逸機制,針對這一類病原體,需要考慮根據流行規律,選擇性地接種疫苗。
疫苗研發生産技術的叠代升級,也有助于疫苗保護力的提升。王月丹教授提到,乙肝疫苗就是疫苗調整的好案例,乙肝疫苗最早是血緣性的疫苗,而在科學家通過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制作出重組蛋白疫苗後,人們在接種後能獲得比較長時間的免疫保護。
王月丹教授表示,在傳染病發病率較高的時期,周圍人群的發病可以使個體體内的抗體水平不斷加強,從而具有免疫力。而随着傳染病發病率的降低,有些傳染病已經很少發生,是否需要補打疫苗,需要在接種疫苗較長時間後檢測抗體,從而進行評判。目前研究人員還在不斷摸索強化免疫的策略,“一針解千愁”的理想狀态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去探索。
監制丨高岩
策劃丨郭靜
編審丨富赜
主持丨鶴佳
圖片丨受訪者提供
編輯丨傅博凡 潘雨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