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正在湖濱街道某商場地下室檢修通信基站的機房設備。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周旭輝 攝
無線網絡,已成為城市生活标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自己手中流暢運行的移動終端背後,有那麼一群人,他們時刻待命,随需而動。哪裡信号弱了,斷了,他們便第一時間出動檢修,牢牢守護着城市智慧生活的根基——無線通信網絡。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浙江有限公司上城分公司的陳海燕,正是無線網絡維護員中的業務骨幹。今年的中秋之夜,他是與徒弟俞敏一同度過的。他們為假期中人流密集的杭州火車站緊急安裝了一個臨時信号保障應急倉。
多年如一日,陳海燕不曾停下忙碌的腳步。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無線網絡維護員?跟随陳海燕工作了一天,記者的心中有了答案。
耐心、細緻、幹練
“來,遮一遮。”初見陳海燕時,他給記者遞了一把提前準備好的嶄新遮陽傘。“女孩子不能像我們這樣曬,撐把傘會好很多。”
眼前這位無線網絡維護員瘦瘦高高的個子,陽光下,身上的反光背心把他的膚色襯得越發黝黑。沒想到他竟如此細心,我一邊道謝,一邊跟他走進杭城數一數二的熱鬧街區——西湖畔的湖濱步行街,同行的還有俞敏。
“你看,現在我的手機裡有34條基站故障告警,這些都必須盡快解決。”陳海燕打開手機中的運維後台,不停劃拉着,腳步也一直很快。
保障手機通話、上網信号的通信基站長啥樣?又在哪裡?帶着疑問,記者跟上陳海燕的腳步。在一個多功能智慧燈杆旁,他停了下來。“這就是其中一個告警基站,故障顯示它的信号中斷。”隻見他麻利地放下包,取出鑰匙,打開了底部設備箱。
陳海燕正在湖濱步行街檢修無線通信基站。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周旭輝 攝
“通信基站分很多種,在室外,有架起桅杆的‘宏基站’,人多的地方還會增設‘微基站’;室内環境中的‘室分基站’就更多了,它們形态各異,位置不同,為的就是不留任何的信号死角。”陳海燕告訴記者,眼前這個便是個架設在路燈杆上的室外微基站。
彼時,他的黑色背包敞開着,記者探頭打量:裡面的每個隔層和布袋裡,整齊擺放着各式儀器、工具和線纜。“上面袋子裡這個紅色的是鉗流表,用來檢查基站的電源、電流、電壓;下面袋子裡的黃色線是尾纖,配合橙色的光功率計,可以測試基站的光傳輸是否正常;其他的鑷子、起子、鉗子都是常用修理工具。”他耐心介紹說。
陳海燕先仔細查看通電情況,确定一切正常。那麼,問題便出在設備的光傳輸模塊。緊接着,他從設備箱下層拉出一大把光纜接口,記者粗粗數了數,足有二十餘根。“把它插入光功率計,如果這個數值是0,就證明這根光纜的尾纖斷了,需要更換。”記者俯身和他們一起插拔檢查各路接口,将問題光纜篩選出來,并替換上新的尾纖。
陳海燕不斷調整,直到手中的光纖接收到了來自總機房的紅光信号。他撥通了那頭值班人員的電話,與對方确認。檢修基站信号可真是項精細的活兒,一遍遍測,一遍遍接。半個多小時不間斷、耐心細緻的操作之後,這路信号終于順利搶通。“通了!”記者忍不住輕聲歡呼。陳海燕麻利收拾起工具,豆大的汗珠從臉頰上不停流下。
記者緩了口氣,站起身來,誰料還沒回過神,陳海燕就已打開手機,找到工單列表34個告警基站中最近的另一處,二話不說前往下一站。
耐心、細緻、幹練,是陳海燕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人稱“海燕姐姐”
幾分鐘後,陳海燕“輕車熟路”地領着俞敏和我,經華僑飯店後門上貨梯,攀鐵欄,一路尋到了天台頂端的基站跟前。
兩根粗壯的桅杆頂端,整齊安裝着十餘箱設備天線。這回需要高空作業。他示意俞敏在下面協助,獨自綁上安全繩,順着狹小的鐵梯攀上去調試。
陳海燕正在西湖邊調試通信基站的天線設備。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周旭輝 攝
原來,随着防疫形勢趨于平穩、國慶假期臨近,湖濱一帶的人流量不斷上漲,不少基站需要及時調整設備天線的發射角度,以加強一部分人流較密區域的信号保障。
“基站分散在各處,它們的位置難找嗎?”擡頭看着那個已攀至高處的身影,記者轉頭問站在身邊的俞敏。“這個需要熟能生巧,對我來說有時還是犯難,但他不會。”年輕人向高處的師傅投去敬佩的目光。原來,後台記錄的基站位置詳略不一,尤其在室内,建站之處隐蔽,常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如果不是去過多次,真不好找。“在公司裡,大家都說‘海燕姐姐是一張活地圖’。”
海燕姐姐?想不到,一名40多歲的中年男士居然在職場中有這麼一個有趣外号。面對記者驚訝的目光,俞敏笑着解釋:“因為他是個有溫度的人。”
原來,兩兩一組,以老帶新,俞敏與陳海燕這對“師徒搭檔”在無線網路運維一線已并肩“作戰”了三年。朝夕相處中,師傅陳海燕已被這位90後徒弟視為“家人”和“榜樣”。
“對待工作,他是執著而純粹的。”俞敏告訴我,堅守一個崗位十餘年,陳海燕早已跑遍了街頭巷尾的角角落落。整個上城區近7000個基站的具體安裝點位,他全部刻在心上。俞敏感歎,哪怕走進轄區内任何一個不透光的大地下室,陳海燕都能徑直走到設備面前。這讓他頗為佩服。
“對待他人,他又是真誠而熱心的。”漸漸地,俞敏發現,平日裡,運維團隊中隻要有人找不到告警基站,或是項目進展協調不暢,大家都會第一個想到向陳海燕求助。而每一次,他都會放在心上,毫無保留、盡心盡力地幫忙,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最令俞敏感動的是,因為後台的故障告警和用戶報修電話總是不定時出現,他們需随時随地出勤。很多時候要分頭行動,一不小心就誤了飯點。但不論他忙到幾時,師傅陳海燕總會給他留着一口飯。正是這種散落在生活細節中的關心和溫情,讓陳海燕在同事圈中有了個“海燕姐姐”的稱号。
“兩處天線我都調好了,收拾收拾回趟辦公室。”陳海燕攀下桅杆,打斷了我們的交談。俞敏與記者相視一笑,幫他解開了身上的安全繩。
“怎麼不讓你徒弟一起上去?”我問陳海燕。
“有點高,步驟也不繁瑣,我自己能搞定的時候,就不需要他也跟着上去冒險了。”他說。
有軍人的擔當和執行力
回杭州移動網絡部辦公大樓的路上,要不是陳海燕自我介紹,記者怎麼也沒想到,被大家親切稱呼為“海燕姐姐”的他,竟然是一名退伍軍人。
“我在陸軍部隊站過崗、放過哨,也做過駕駛員!”陳海燕回憶,十年前,他轉業進入中國移動,退伍不褪色,在通信運維領域繼續為人民服務。
回到辦公室,陳海燕的直管領導、中國移動杭州分公司網絡部經理謝鵬找到了他:“杭州火車站那邊緻電說,因為來往人員大量進行健康碼掃碼操作,網絡信号需要緊急擴容,你們把應急通行車開去支援。”恰逢司機請假不在崗,陳海燕二話不說便跳上駕駛室。“軍車我都開過,你盡管放心坐好。”他動作麻利地啟動了車子。
陳海燕在駕駛通信應急車。受訪者供圖
“陳海燕身上,有軍人的擔當和執行力。”謝鵬豎起大拇指。他說,面對各類突發的運維任務,陳海燕總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一個,何時能搶通信号,何時能修好設備,一旦承諾定兌現,從不說大話。
去年“煙花”台風影響期間,杭城多地通信機房出現漏水、斷電的情況,陳海燕開着應急車,帶頭趕去事故機房緊急發電、抽水、加高沙袋;得知情急之下其他同事仍穿着拖鞋搶險,擔憂他們涉水觸電,他又馬不停蹄帶着絕緣雨靴前去幫忙。
疫情暴發之初,陳海燕自告奮勇,率先沖到隔離現場,承擔防疫酒店的通信信号保障工作;防疫期間,他走遍轄區内所有小區,巡檢各處無線信号覆蓋強度。這位通信領域的防疫标兵,已陸續收到了各方單位寄來的4面錦旗和數封表揚信。
“和陳海燕對接過的每一位站點業主方負責人,對他的評價都很好。”謝鵬說,有時因建站點位、站點電費等方面和對方遇到分歧、難以協調時,他就會讓陳海燕出面溝通,問題常能迎來轉機并得以解決。
開着應急車到達杭州火車站後,陳海燕立刻忙碌了起來:和車站各方工作人員不斷協調車輛停放位置、光纖走位、電路設置,和總部機房值班員對接上聯核心網,與俞敏一起安裝調試天線設備……兩小時後,站内網絡信号緊張的情況得到明顯緩解。不同的工作人員在陳海燕身邊來來去去,每個人都神色舒展,面帶笑容。
是啊,專業高效又有溫度的人,到哪兒,都會受歡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