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
“凡爾賽文學”火遍整個網絡,關于這一網絡文化現象的讨論仍在繼續。對于這種現象,大家的看法各有不同。人們對“凡爾賽文學”現象的戲谑,反映出社會對真誠表達的呼喚——
“凡爾賽文學”:調侃還是炫耀
作者:胡一峰(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副主編、編輯部主任)
最近,“凡爾賽文學”在網上火了,“凡爾賽文學”作品不斷湧現,還上了熱搜,微博、抖音、知乎、百度等平台上關于這個話題的讨論都有很高熱度。此前局限于圈層的“凡學”破圈而出,“凡爾賽研習小組”受到關注,“凡爾賽文學”概念演化過程得到梳理,一些名人的“凡爾賽”言論也被挖掘出來。一時間,形成了一種值得思考的網絡文化現象。
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是奢華貴氣的代名詞,“凡爾賽文學”概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與之相關。圖為凡爾賽宮内景。資料圖片
1.“凡爾賽文學”是什麼梗
有人指出,“凡爾賽文學”概念受到了講述法國凡爾賽宮貴族生活的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的啟發。凡爾賽是法國的一個小鎮,距巴黎十多公裡。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在那裡建造了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使它成為奢華貴氣的代名詞。
根據網友的總結,“凡爾賽文學”是“一種表演高級生活的精神”,但又不正面、直白地描述或展示生活之高端,而是用輕描淡寫的語氣和言辭,看似漫不經心地說某個話題或故意流露出某個細節,來展現自己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所以,有人提出,“凡爾賽文學”是“用最低調的話,炫最高調的耀”;也有人把“凡爾賽文學”的内容概括為漫不經心地做作、故作困擾的炫耀、欲拒還迎的責怪。還有人總結了“凡爾賽文學”的三大要素,即先抑後揚、明貶暗褒,自問自答,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
筆者認為,網上流行的“凡爾賽文學”應區分為兩類。一類是真心炫耀。此類“凡爾賽文學”所表述的内容或許是真實的也或許是虛假的,但不論如何,創作者自我炫耀的心态是真的,這可稱為炫耀的“凡爾賽文學”。另一類則是借此調侃。此類“凡爾賽文學”隻是借用這種網絡流行句式,完成某種話語修辭,并非為了炫耀,而隻是為了營造場景、增強思想或情緒的表達效果,這不妨稱為形式化了的“凡爾賽文學”或者作為文體的“凡爾賽文學”。二者的區别類似于真實的街頭叫賣與舞台上的《賣布頭》,後者更具欣賞性。
網友總結的“凡爾賽三要素”。資料圖片
2.“凡爾賽文學”裡的心理與修辭
區分兩種“凡爾賽文學”,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發現其文化和心理基礎。作為炫耀工具的“凡爾賽文學”,植根于人性深處的炫耀心理。炫耀之心,古已有之。《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富貴還鄉的渴望,不但表現出炫耀之心,而且表明熟人社區是更好的炫耀對象。這或許也為“凡爾賽文學”多現于朋友圈提供了佐證。民間還流傳着這樣的笑話,某人家貧,吃不起肉,出門時用肉皮把嘴抹得油光锃亮,讓人以為自己吃了肉。如果說項羽尚屬“實力炫耀”,肉皮抹嘴者則是“打腫臉充胖子”,用嘴上淺淺的油光來暗示腹中大有油水,這一細節很得“凡爾賽文學”之真谛,也說明“凡爾賽文學”有深刻的心理基礎。
作為文體的“凡爾賽文學”,實際上是一種修辭術。通過運用諸如正話反說、翻轉、對比、錯位等各種手法,造成強烈的場景效果,帶給人超越語言之外的感受。網友說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是古人的“凡爾賽”,這當然是戲說。但這種修辭技巧其實古已有之。《世說新語》記載了謝安的故事。淝水之戰時,謝安正和人下棋。一會兒戰報送到,謝安看完,沒有說話,繼續下棋。對弈者探問戰局如何?謝安不動聲色地答道:“小兒輩大破賊。”在捷報面前,謝安的氣度表露了真正的貴族氣質。如果我們腦補一下“小兒輩大破賊”這句話的場景效果,可以品味到其正體現了“凡爾賽文學”之修辭精髓。
時下的文化熱點大多離不開網絡傳播環境。“凡爾賽文學”成為文化現象也與互聯網的傳播特性分不開。當下,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特别是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人們時刻沉浸在網絡語境之下。網絡不僅傳播熱點,而且制造熱點。網絡平台不但決定我們“怎麼看”,而且決定我們“看什麼”;不但決定我們“說什麼”,而且決定我們“怎麼說”。換言之,網絡不僅促使人表達心理狀态,而且幫助人完成表達的修辭。同時,互聯網強場景化、強互動性的特點,放大了情緒易于互相影響的特性,并使其傳播更加便捷。“凡爾賽文學”具有語義濃縮、形式固定、場景生動等特征,又反映社會心理心态,十分符合網絡傳播的需要。
3.熱衷于“凡學”可能影響青春的選擇
對于“凡爾賽文學”及其流行,應辯證分析,理性看待。作為炫耀的“凡爾賽文學”以“曬生活”之名行炫耀之實,流露出不健康的心态。如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所說,“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優越感和自卑感是一塊硬币的兩面,而自卑又是焦慮的孿生子。即便是前文所述項羽式的實力炫耀,背後埋藏的也是缺乏自信的心态,肉皮抹嘴式的“炫耀”,更是阿Q精神的變體。刻意打造“高級生活”來填補空虛的内心,反映的是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可産生落差之後的“過度補償”心理。這樣的“凡爾賽文學”實質是網絡環境裡的表演行為,暴露出虛僞的人生态度和扭曲的價值觀念。
如果隻是把“凡爾賽文學”作為修辭術,進行玩“梗”的文字遊戲,調侃自嘲,放松心情,隻要不對他人造成攻擊和傷害,偶一為之,倒也無可厚非。生活在快節奏的當代社會中,确實需要解壓閥,這類“凡爾賽文學”像無害的“自黑”或“吐槽”,起到了情緒解乏和緩解焦慮的作用。不過,這并不意味着“凡爾賽文學”值得鼓勵。語言是思想的外殼,修辭看似外在形式,其實對審美趣味、思想言行都會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凡爾賽文學”的過度傳播,可能催生、助長玩世不恭的心态,損害對待生活、對待自我的正确态度。
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4億,青少年網民占有相當數量。網絡文化質量直接關系社會文明素養。目前,“凡學”在多種文藝作品中都有所表現。一些文藝作品不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卻熱衷販賣富貴奢靡的想象,用虛假的臆想替代豐富的生活,把美好的理想折現為實利化和物質化的内容,以他人眼中的“成功”定義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在做作中迷失自我。尤其是對青少年網民而言,如果熱衷于“凡學”,沉迷于修辭狂歡帶來的心理快感,很有可能影響青春的選擇,放棄腳踏實地的奮鬥,錯過人生最美麗的風景。
網絡流行詞火得快,消散得也快,也許過不了幾天,“凡爾賽文學”就會和許多曾爆紅的“梗”一樣,被網友創造的新“梗”代替。但是,“凡爾賽文學”的流行給我們的提示不應輕易忘卻,這就是網民的心理狀态需要更多關注和疏導,自我表達也需要更有效的引導。
網絡文藝對此責無旁貸。在互聯網環境中,泛文藝已成為網民在社交網絡中自我表達和互相交流的重要手段。在網絡社交大潮中,時起時落的各種“梗”,生動說明了這一點。而網絡文藝往往成為“梗”的原型和來源。當前,面對不斷拓寬的互聯網空間和覆蓋人群、領域越來越廣泛的網絡生活,更應生産創作數量更多、用戶更細分的網絡文藝作品,以滋養網民的心靈,增強其精神力量,提高其審美素養,引導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發現和弘揚蘊藏于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中的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理想之美。
(本文系2019年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項目“新時代中國文藝評論話語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8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