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03:41:44

【開欄語】

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聞推出“青春守藝人”系列雙語微紀錄片《非遺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脈,跋涉千山萬水,記錄傳統非遺的煥新故事,聆聽青春傳承的時代之音。一期一會,影像留住記憶,涵養精神文脈、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現絢爛多彩、赓續綿延的中華文明。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1

宜興丁蜀鎮蜀山西麓,鋪呈着一仞古色古香的老街,雖首尾不足千米,其聲名卻遠播萬裡:東接東坡書院,西瀕百舸蠡河,山上窯火連天,山下商賈雲集,自明清即躍居宜興陶瓷集散重埠之首。信步其間,打泥聲,古琴聲,煎茶聲聲聲入耳;茶香味,陶泥味,芳草味味味沁心……暗香浮動,光影流轉,一輩輩丁蜀人栖身其間續寫着千年陶都紫砂傳奇——其中就包含華昱。兒時的他常踩着老街青石小徑,一路小跑過“顧景舟故居”“吳雲根故居”等紫砂陶藝大師故居,到蠡河邊眺望穿梭不息的船隻和對岸的風景,“船上運的是什麼?又将去往哪裡?” 這些萦繞心頭的問題終于在他16歲這年揭開了謎底。

逐砂跨蠡 柳暗花明

船上裝着的正是華昱日後天天打交道的紫砂壺具。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2

泡茶清甜甘冽,蓄茶久貯不易。紫砂銘壺以其獨有的雙氣孔結構,備受曆代文人雅士青睐,其中尤以黃龍山泥料制成的紫砂銘壺為上品。華昱幼時,常随着“泥癡”外公赴黃龍山采石,早早就對紫砂泥三大石料:紫泥礦、綠泥礦、紅泥礦,及“牽磨—過篩—過濾”這套紫砂泥制作流程熟稔于心。但盡管熟悉,彼時的他對其卻無甚興趣,“成天隻顧着玩”,讓父母對其未來頗為憂心。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3

2006年,16歲的華昱被父母領着上大伯家拜師學藝。跨過兒時眺望過無數次的那灣蠡河,華昱第一次以學徒身份從老街的青石闆跑進了對岸的宜興紫砂工藝廠——始建于1955年的宜興紫砂工藝廠,與老街隔河相望,廠内工作室林立,紫砂陶藝大師雲集,素有“紫砂黃埔軍校”和“紫砂大師搖籃”的盛名。大伯大媽的工作室正坐落在這裡,二人皆馳騁紫砂壺制作疆場多年,一身功夫正愁無人承襲。

剛入行的華昱并未因年紀小而獲得多少優待:每日朝七晚五,“光打泥片就打了3個多月”。一把紫砂壺,需曆經選料、制坯、成型、裝飾、燒制等幾十道工序,“打泥片”正是制作紫砂壺坯的入門功底。“每天拍打至少50條,每條厚度控制在2.5-3毫米”,一開始華昱拿捏不好火候,總得仰仗遊标卡尺把握厚薄,如今僅憑手感即可心中有底。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4

日拍夜打,搭隻拍平了泥片,也熨平了一顆躁動不安的少年心。如今的華昱褪去稚氣,成長為整個工作室公認的紫砂壺制作技藝好手。而近年來紫砂壺技藝的學藝門檻也水漲船高,前來拜師學藝的師弟師妹無一不出自專業藝術名校,像華昱這樣入行時白紙一張的年輕人已不再易尋。華昱一面慶幸,一面暗暗鼓勁,經常鑽研至深夜,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遇。

方中寓圓 剛柔并濟

天道酬勤,華昱的努力使其收獲了雙倍幸運。

紫砂壺型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其中華昱主攻的光器又可進一步劃分為方器和圓器。在專攻一藝的紫砂光器界,身兼“方圓二藝”的人不多,而華昱即是其中一位——師父吳奇敏婉約練達,主攻圓器,師父華健沉穩剛健,主攻方器。同時拜于二人門下的華昱抓住這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機遇,兼收并蓄,練就了既能“制方”又可“造圓”的本領。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5

圓器以拍打成型,即“打身筒”;方器則由拼接成型,俗稱“鑲身筒”,多出來的壺“角”處理頗為考驗制壺者功底,自古即有“一方頂三圓”的說法。每位方器學藝者都得在翻越“圓器”這座技藝山嶺後,才能拾得進階方器的底氣。2013年,随師父吳奇敏學習圓器5年後,自覺功底到位的華昱主動向師父華健表明自己“由圓入方”的志向。然而,畫圖紙,配樣闆、造工具……這一系列遠超圓器的制作工序,令其剛上手就感到了力不從心,“制作一盞方器光是配套工具,就不下百餘件。”篦子、竹拍、頂柱、明針、矩車、鳑皮刀……這些工具幾乎全都由華昱親手一一制成。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6

工具之外,方器還講究方圓結合的神韻。“每面既要方正,又得不失圓滑”,恰似哲學中矛盾對立統一關系:兼有儒家“自強不息”之“剛勁”,同道家“守靜緻虛”之“柔情”。華昱要做的就是将二者以四兩撥千斤的功夫巧妙融合在一起,達到剛柔并濟、方中寓圓的境界。

學習方器制作兩年後,自認已參透些許“方圓”奧秘的華昱,滿懷期許地拿着一把自己鑽研半月的方器找到師父華健指點迷津,卻不料後者僅瞥上一眼,就操起手邊的木錘将其一把砸碎:“這做的是什麼東西?”原來這把壺乍看雖貌似得體,但細觀之下卻缺神少韻。“鼓腹漲肩,筋骨挺立”,華昱一面小心記下師父的教誨,重回泥凳旁研磨技藝,一面逮着機會就奔赴各地紫砂陶展偷師學藝。以至後來,自己也養成了及時砸掉次品的習性。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7

成百上千次的“丁零”作響,終換來一絲“方圓兼得”之神韻。以華昱近期制作的紫砂方器《砂四方》為例,壺身上小下大,端正平和,底足收斂簡潔,嵌蓋光潔如鏡。通體昂首曳尾,剛柔相濟,透露出一股俠士的剛毅俊朗之氣。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8

壺載春秋 窯火不盡

2015年,學習紫砂壺制作技藝8年之久的華昱,迎來了自己求藝生涯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他先後三次斬獲紫砂陶藝大獎,更觸摸到學藝以來的首個專業獎項——2015年紫金城杯新人新作大獎賽最佳新人獎暨一等獎,第一次嘗到了被業界認可的甜頭。

而紫砂帶給其的另一重喜悅,則分别來自個人技藝的精進和紫砂收藏家的肯定。“攻克一個技術難關,受到藏家誇贊,就跟打怪升級一樣開心”。

昔日迫于生計的抉擇如今成了畢生捍衛的使命。華昱感慨之餘,發願要進一步攀登紫砂陶藝高峰:未來定要将筋紋器,花器在内的所有紫砂壺器型全都嘗試一遍,達到師父華健的水平。這一決心亦有着師父吳奇敏的激勵:2018年,年過半百的吳奇敏,在第四屆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舞台上,同衆多年輕後輩同台競技,經過激烈的角逐,以作品《唐風提梁壺》問鼎魁首。這一不服輸的勁頭深深感染了華昱。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9

盡管随着機械化制壺工具的問世,紫砂壺陶藝制作環境不同往昔。但華昱師徒仍笃信全手工制壺之魅力。“機器效率雖高,卻易呆闆失掉神韻,而全手工則凝結着匠人的情靈審美,曆久彌新”。初為人父的華昱,亦寄望剛滿半歲的女兒,日後能擔負起紫砂世家的使命。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10

“環境越是浮躁,越是沉心修煉的好時機。”在師父吳奇敏看來隻要徒弟們沉下心來,潛心求藝,紫砂壺前景定一片光明。師父華健則對紫砂壺創新提出見地:創新誠為每個紫砂匠人的畢生使命,但比起為求新失掉實用性,他更贊成在傳統基礎上加以完美提升,循序漸進。

瓷刻非遺傳承人程佩初(非遺有新人華昱)11

“要讓下一代在我身上看到我師父的影子。”這是華昱師徒三人的心聲,更是萬千宜興紫砂匠人共同的祈願。這小小一盞紫砂壺,綴着燦若繁星的古今匠人指印,滿載一壺茶香,越過百載春秋,滋養了中華文化,亦慰藉了萬千心靈。

本期編導/姜弘毅 方文浩文稿/方文浩攝像/李慧 彭超 張潤森剪輯/劉香楠部分素材來源/無錫市委網信辦 宜興宣傳部)

來源: 荔枝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