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還童》中蹒跚學步的本傑明
馬克·吐溫在晚年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能夠出生的時候80歲,然後逐漸接近18歲,人生一定更美好。”
假如人生是一場逆行,那會是怎樣的命運?
導演大衛·芬奇用一部159分鐘的奇幻愛情電影《返老返童》,告訴你答案是什麼。
2008年上映的《返老返童》又譯《本傑明·巴頓奇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電影改編自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所著的同名小說。
大衛·芬奇是一位不落俗套并且與常規電影語言分道揚镳的導演,在影片中他将親情、愛情、人生、夢想、孤獨、死亡等主題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而這些元素也将随着本傑明·巴頓(布拉德·皮特 飾)的成長,逐漸完成對于生命的感悟并直抵内心深處。與此同時,該電影也獲得了第八十一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導演等在内的十三項提名。
這部電影很長,記得當時我是熬了一個通宵才看完的,因為舍不得中斷專屬本傑明的人生經曆。
《返老還童》中劇照
電影用倒叙與回憶的方式,向我們緩緩拉開了一個男孩的奇妙生命征程。
故事從新奧爾良火車站逆行的大鐘講起。當大鐘按逆時針方向轉動時,時間也神奇地跟着逆行起來。隻不過這樣的時間隻在本傑明·巴頓的生命中倒流了。
主人公本傑明·巴頓出生在一戰結束舉國歡慶的那個夜晚,但他的出生并沒有多麼受歡迎,母親因他難産而死,父親托馬斯将滿身皺紋的他當作怪物,遺棄在了養老院的台階上。對本傑明來說,最幸運的事莫過于在此時遇見了善良的養母奎尼。
《返老還童》中善良的奎尼
從此這個八十多歲又疾病纏身的“老嬰兒”在養老院裡住了下來,大家都以為他一定活不了多久,但令人吃驚的是,本傑明開始了自己的逆向生長,他越活越年輕了。
當所有人都順着歲月長河慢慢長大,逐漸衰老,最後謝幕,唯有本傑明逆流而上,他從一個行将就木的老人變得越來越有活力,他體驗了一次與衆不同的人生。
電影《返老還童》颠覆性的開啟了一個人從老叟、壯年再回歸到嬰兒的生命曆程。現在,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上,影片給了觀衆一個與馬克·吐溫完全相反的答案:
本傑明:要是我告訴你,我沒有在變老,而是在變年輕,你會怎麼想?
(忘記姓名的)夫人:那我隻能替你感到遺憾了。你得看着每一個你所愛的人死在你的前面,這可是個挺重的負擔。
本傑明:我以前從來沒有這麼去想過生與死。
夫人:本傑明,我們是注定要失去所愛之人的,不然如何知道他們對我們的重要性?
看啊,“死亡”才是阻隔馬克·吐溫那種——“更美好”幻想前永恒的障礙物。我們每個人,打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邁向死亡。結束總是在開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都說電影是現實的縮影,我們總是喜歡從别人的故事中體驗人生,而電影《返老還童》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好機會。
每一次重溫《返老還童》這部電影,總會讓我有不同的人生感悟,讓我對愛情、對死亡以及人生的真谛有了更多的理解。
《返老還童》中經典的一幕
01 死亡是“熟知的常客”人類的死亡是什麼?為了生存,才有死亡,人類就是因為會死,才會努力生存,一條河,是因為有水流動着看起來才美,沒有流動的河隻能是臭水,沒有生存的價值。
在影片中,生活在養老院中的本傑明将“死亡”稱之為“熟知的常客”,因為每隔一陣子都會有熟悉的一段音樂消失或者是某個房間突然就空了出來。
但像養老院這樣的地方,房間空了總有人會搬進去住,也總會出現新音樂來彌補舊音樂的消失。
①、養老院中司空見慣的死亡,因常見而變得尋常
電影中本傑明·巴頓在養老院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在這裡居住的都是真正的老年人,死神悄無聲息地籠罩在這裡,誰也不知道第二天是否能夠按時醒來。“死亡”也随之變成了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因太常見而尋常,因尋常而沉默。
每個人都會死亡,隻是不知道它何時來臨罷了。可能很遙遠,也可能近在眼前,誰又能在前一刻就預知死亡?
最初年幼的本傑明并不知曉死亡的寓意,人們來來往往,生活日複一日,沒什麼和昨天不同。況且,他也開始注意到自己與其他老年人的不一樣的地方。
當别人正在慢慢老去,頭發逐漸稀疏發白時,本傑明卻開始在“發育”,他的頭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黑。
當他看到鏡子裡自己的變得越發魁梧時,他暗自竊喜。這種身體的變化,對于本傑明來說,無疑是一次新生。
《返老還童》強壯的本傑明
但随着年齡的增長,本傑明開始體會到“時光倒流”的痛苦——養老院的老人們一個個悄無聲息地去世。心懷愧疚的生父,最愛他的養父母都接連離他而去。
果然,本傑明得看着每一個他所愛的人死在自己的前面,這真是個挺重的負擔啊!
電影中還有個小插曲,養老院中有一個老頭,每次見到本傑明總是神神叨叨地說:“我曾七次遭到雷劈,我告訴過你嗎?”盡管被雷劈了很多次,他依然十分樂觀,“劈了就劈了,爬起來我還繼續生活。”
我一隻眼瞎了,耳朵也快不行了,總是不由自主地顫抖,腦子總是很糊塗,但你知道嗎?上帝一直在提醒我,我能活着就是幸運。
是啊,能夠好好活着就已足夠幸運了。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有很多東西是無法選擇的,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坦然面對并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人生體驗。
②、本傑明是孤獨,他正在一件件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然後孤獨地等待死亡
蜂鳥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倒退着飛行的鳥類,它的出現預示本傑明從年邁到年幼的一生。
本傑明的一生中遇到過很多人,卻因為時間的倒流,他得親眼看着他們一個接着一個離開自己。某一天的清晨,他送走了教自己彈鋼琴的夫人。戰争爆發後,人生中重要的朋友之一邁克船長就死在自己眼前。與生父相認不久,就要替他舉行葬禮。在外漂泊多年,再次回到養老院,才得知養母已經去世……普通人不應該承受這些苦痛,但如果你要在時間之河中逆流而上,命運就會把這種痛苦加倍奉上。
《返老還童》劇照
毫無例外,本傑明漸漸失去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他如同一個獨行者,在匆忙的人流中沿着相反的方向走着。随着時間的流逝,患有老年癡呆症的本傑明漸漸忘記了很多的人與事,甚至是摯愛黛西。
或者說,在這個世界裡,除了黛西,已經沒有人熟悉本傑明了。
黛西就這樣一直陪在他的身邊,直到他重新蹒跚學步,重新咿呀學語。時間仿佛又回到了起點,隻不過這一次本傑明是個“小男孩”,而黛西變成了鶴發童顔的老者。
在本傑明生命的最後時期,他成了一個“年邁”的嬰兒。彌留之際的他,就這樣安安靜靜的躺在黛西的懷裡,望着滿頭白發的妻子。
我相信,他一定記得她是誰!
因為愛情的難能可貴,我們才懼怕死亡,害怕兩人的分離。也因為必然存在的死亡,才讓我們如飛蛾撲火般義無反顧地追尋愛情。
《返老還童》感人的一吻
02 愛情是一場不早也不晚的美麗邂逅有些時候我們就活在即将發生沖撞的軌道上渾然不知,無論它是意外發生的還是蓄謀已久的,對此我們都無能為力。
電影中,本傑明與黛西(凱特·布蘭切特 飾)的愛情故事讓人看了想哭,明明就是那個對的人,時機卻總是不對拍。
1930年,看起來有60餘歲的本傑明(實際上是11歲),遇見了他的一生摯愛黛西,彼時的黛西6歲。
時間總是在向前走,本傑明的臉龐越來越年輕俊美,而他所深愛的黛西卻越來越白發蒼顔。突然有了一種遺憾: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返老還童》年幼的黛西
本傑明與黛西的每一次相見,都完美地诠釋了: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電影中兩人第一次相遇時,本傑明正是個身材矮小的古稀老頭,而黛西是個眼睛裡有星星的嬌俏女孩。黛西見到本傑明第一眼時,就已知道他不一樣。相見恨晚的二人,就此成為秉燭夜話的好朋友。
再次相見,本傑明因為蒼老的外表将美好的黛西拒之門外,他說:“你的青春隻有一次,我已經夠老了。”
第三次稍顯英俊的本傑明帶着鮮花來尋找黛西,他以為兩人會很快墜入愛河。卻沒想到本傑明的突然出現,讓已經有了男朋友的黛西尴尬不已。之後的一場車禍,讓“步入不惑之年”的本傑明與美麗的黛西又一次相遇,但黛西的驕傲成了新的壁壘。她的自尊心不允許本傑明看到自己如此脆弱失意的樣子,黛西第二次拒絕了本傑明。
1962年春天,49歲的本傑明和43歲的黛西終于在人生的中點相遇了。這一次他們沒有再錯過彼此,而是努力抓住愛情的尾巴,一起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返老還童》劇照
張愛玲曾說,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别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這一段關于“緣分”的感悟,大概就是為影片中本傑明與黛西“量身打造的”吧。早一步黛西太年輕,晚一步本傑明又太老了,剛巧在人生的中點相遇,這才是兩人相愛的最佳時機。
關于愛情,我很喜歡張愛玲說的另外一句話: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03 基于電影《返老還童》對“生命”的感悟,下面談談我的幾點現實思考①、尊重生命曆程的不同,好好的活着
正如電影中本傑明說的那樣:
有些人,生來就喜歡坐在河邊。有些人,會遭雷劈。有些人,聽得懂音樂。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會遊泳。有些人,精通紐扣。有些人,喜歡莎士比亞。有些人,天生就是母親。還有一些人,喜愛跳舞。
電影中的一張張臉孔,都有着專屬自己的故事,他們中有的人身材矮小,有的人穿着講究,有的人慢慢變老,有的人慢慢年輕,但無一例外,我們都要離去。
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的使命,沒有人是怪物,隻是我們不一樣罷了。或許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好好珍惜那些陪伴過我們的人,理解各不相同的生命曆程,是我們遲早要學會的本領。
如果你問一個人:“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活着有什麼意義?”他很可能回答不上來。其實這個問題,哪怕是一些年歲已高的老人們也會時時為之困惑吧。
張小娴說過,我曾經對死亡很好奇,好想知道關于死亡的一切,好想知道人死後往何處去。可現在卻不那麼想知道了。與其了解死亡,不如首先了解活着,不如好好認識存在、認識生命、認識自己。時光太匆匆,好死不如好活。好好活過,其他就不要擔心了。
好好活着,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從一無所有地來到這個世界,再到孑然一身地離開。”生命的意義,就是如此的簡單,成功也好,失意也罷,這些都是老天給予的饋贈。
《返老還童》變老的黛西
②、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擁有夢想,并在有生之年努力實現它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克裡斯的兒子說想成為一個職業籃球家,但因為表現不佳而垂頭喪氣。克裡斯對兒子說了以下的話:
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
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
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
想來你也一定聽過這句話,“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分别?”是的,夢想往往無關其他,隻是對自己的承諾與期望。但是請記住一點,它是有期限,兌現夢想的時間隻能在有生之年。
在《返老還童》中,伊麗莎白·阿博特在19歲那年有一個夢想,就是成為第一個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人。但讓她一直耿耿于懷的是,自己在離家萊還有2英裡的時候放棄了。
當時,我總以為這是個多餘的回憶。但直到電影的後半部分,新聞中,再次出現了阿博特小姐,這一次她興奮地像個19歲的姑娘,她說:“萬事皆有可能”。
是的,她做到了,她在六十多歲時,成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成為橫渡英吉利海峽年齡最長者。
影片或許想通過六十餘歲的伊麗莎白·阿博特仍在勇敢追夢的故事,告訴我們:夢想不分早晚,唯有努力在有生之年實現它,方不辜負我們的人生。
04 結語《返老還童》中有這樣一段感動了無數人的台詞:
一件事無論太晚或者對于我來說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隻要你想,随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該有所束縛,我們可以辦好這件事卻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終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這段話是本傑明在“流浪”的過程中領悟到的人生哲理,他希望女兒一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擔心時間問題。
《返老還童》中“年幼”的本傑明
生命是短暫的,但好在我們能随時為夢想努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