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曹文軒的《草房子》之秃鶴章節,閱讀一番後,發現了不少的問題。按道理說,《草房子》一書暢銷百萬,應該整體質量比較好而不容易出現構篇平乏甚至章文惡劣的事。但恰恰相反,發現很多弊端甚至嚴重低劣思想的詩文。
下面就初中課文的《草房子》,分頁分段詳細地說說個人的見解。
一、第一頁的段落(第一頁隻是針對本人對該課文節選的貼圖頁數而言,以下則同,不再贅述),并附原文貼圖:
苦惱不堪
苦惱不已
——
意思差不多,但“堪”表示的某種程度、人物的沉重感到了極緻,一般用于極度不适、社會經曆較多的人而感發的傷懷愁緒的不堪。
不已,表示某個動作的持續,相對“不堪”顯得沒那麼沉重。
小學生,天真無邪!
竟然如多愁善感的詩人或社會經曆浮浮沉沉的人的所發出的沉重感慨而“不堪”嗎?
可見,“不堪”不是很妥,沒有“不已”确切。
繼續該頁的評論。
“秃鶴靜靜地聽着,不說話。”
如此費筆墨狀之“秃鶴靜靜地、仔細地聽聽着”。
聽到了什麼?
可以将傳話例舉,小學生好動的性格,如叽叽喳喳的小鳥似的,為何不生動地表現出來呢?不應該隻有一句話的。
“該精煉不精煉,該生動不生動”,文章應避免此類禁忌。
稍作修改,比如:
“屠橋不演了!”
“哎!太可惜了!”
“秃鶴怎麼了?還好吧!”
……
秃鶴靜靜地聽着,一言不發……
既有生動的話語傳出對秃鶴不演的遺憾,又有從言語中顯示出同學們對秃鶴的關心。
二、第二頁的段落,并附原文貼圖:
作為一個老師,作為熟悉秃鶴的老師,看到“秃鶴一會兒說演又一會兒說不演”,有必要顫抖嗎?
先是感到好笑,接着贊許的目光才是,因為秃鶴最終還是想開了答應演出。
校長在征求其他老師的意見時,一般會表現出民主、暢所欲言的氣氛,從而能更多的聽取大家的意見。
故而在描述聽取意見時,建議不要随意地采用強硬的措辭,而是應說:“可以讓他試一試!”
三、第三頁的段落,一并附貼圖:
“不知是秃鶴天生就有的演出才能,還是這個戲在排練時秃鶴也看過?”
第一句沒問題,但第二句有問題了。
排練時看過=天生就有的演出才能?
不但句意有所重複,也是句子間沒有較強的選擇關系。
此複合句為選擇性,“不知是……還是……”
個人修改,如下:
不知是秃鶴天生就有的演出才能,還是暗下決心要演好,他居然隻花了一個上午就承擔起了角色。
接着說。
本人極度鄙視某些不會寫詩之人之不恥行徑,寫打油詩或順口溜,徒令人一笑也罷,但還不知羞恥地帶黃帶低俗。
不管篇章有多長,還是編排最後演出有幾個人哭了?
但是你的思想已經肮髒了,
詩作水平極度低劣了,
那麼整篇文章基本也就廢了!
因為出現不可饒恕的錯誤。
竟然大肆寫順口溜宣揚“小姑娘(長大)嫁(僞軍)連長,有吃有穿,還有花不完的現大洋”。
我們不禁要問:小姑娘不是人嗎?
是一個物體嗎?讓人随便擺布随便哄騙嗎?
為了吃穿為了現大洋,就将自己賣了出去嗎?
這樣的不該犯的低劣思想及作品,卻公然出現在了本篇文章中,令人不可思議,也是極度令人憤怒的,憤怒其思想其詩作低劣。
四、第四、五頁的段落,也附貼圖:
一個小小的演出,竟然描述成把這麼多人感動哭了。
哭不懷疑,但是故事情節老套,不是有特别突出或深深打動人的具有意義深刻的描述。另外文筆也缺乏有力的刻畫,文采無奇。
總之,該篇課文情節比較老套,描述一個叫秃鶴的學生為演出劇中某個需要剃光頭的人物而遲疑不決,但最終答應演出并獲得成功。故事情節一瞅而過,不深刻,情節平乏。我們說文章動不動人,及文章裡的故事動不動人?不是看你寫了幾個人哭的稀裡嘩啦就是動人了,而是看有沒有觸動讀者内心的,這樣平乏淡然的構思及描述,很難有打動人的心靈的。再者該文構篇不是很整齊,段落及意思連接均有不自然及錯漏處,遣詞煉句也有瑕疵,文章之閱讀性大打折扣。
更為重要的是其中的一個順口溜的水平低劣,竟然對小姑娘說“嫁連長,吃穿不愁,大洋花不完”此類帶黃帶低俗的思想,何其卑鄙低劣?極度不适合文章的,故而不可賞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