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了國家博物館的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
可以切身感受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從燧人氏發明用火開始,
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烹饪時代。
從而發明與飲食有關的漢字也特别的多,
“食、即、既、皀”是其中之部分,
今天就來講講這四個字的特點與關系
▲ 父己銅簋(商代)
【皀(jí)】
象形獨體文
像簋一般盛米飯食器之形。
本義:盛米飯的食器
引申義:
1、 稻谷的香氣。
2、 粒,一粒。此時破讀為:bī
▲ 爯簋(西周)
【食(饣)】
形聲會意合體字,
亼(亽)皀為食,從金,竟聲。
“亼(亽)”,表示盛米飯食器之蓋;
“皀(jí)”,象簋一般盛米飯食器之形。
二者合一,
“亼(亽)”和“皀(jí)”
合在一起器物中盛米飯為“食”。
本義:
飯,飯食。
▲ 父己銅簋(商代)
【即(卽)】
形聲會意合體字,
皀卩為即(卽),皀(jí)聲。
“皀(jí)”,象簋一般盛米飯食器之形;
“卩”,象人膝跪坐之形。
二者合一,
人膝跪坐( 卩)
正面對食器( 皀) 而“即”食。
本義:
就食,正在食。
▲ 父己銅簋(商代)
【既(旣)】
形聲會意合體字,
皀旡為既(旣),旡(jì)聲。
“皀(jí)”,象簋一般盛米飯食器之形;
“旡”,反欠,象人反身口對外之形。
二者合一,
人轉身( 旡) 背對食器( 皀) 将要離開而食“既”。
“既”象一人吃罷而掉轉身體将要離開食器的樣子。
本義:
食罷,食就,食既吃罷。
“食、即、既、皀”漢字關系圖
“食、即、既、皀”,四字都含有“皀”字,是由“皀”字造出
“皀”是一種食具,
“食、即、既、皀”都與飲食、食具有關
四字的關系及過程表述如下圖:
“飲食”關聯的詩句
《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論語·十二章》
《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論語·十二章》
杞人有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寝食者。
——《列子·杞人憂天》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魏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魏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禮記·學記《雖有嘉肴》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宋·歐陽修 《醉翁亭記》
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别。
——明·張岱 《湖心亭看雪》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宋·蘇轼 《水調歌頭》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
——宋·陳與義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
漢字的産生,
源于生活,
源于生産實踐,
源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
源于自然圖像,
源于對自然規律的發現。
我是 @漢字谷主,歡迎關注!
【人字學習法、說文解字、漢字思維、快速識字、國際中文,漢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漢字教學能力!請關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