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9月24日訊(記者王進良 通訊員朱京陽 梁淑儀)21日晚7時,在位于荊州的長江大學東校區12号教學樓,容納500人的報告廳座無虛席,荊楚社科講壇嘉賓王攸欣教授,給學生們帶來一場關于“沈從文的鄉下人理想與《邊城》中翠翠的命運”的專題講座。
王攸欣教授做講座
王攸欣是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曾提出“文學生存論”。他認為,文學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是作者創作過程中整個生存狀态的一種展現,通過文本的創作展現其對複雜社會的理解;同時,文學也存在于讀者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每一個讀者對同一個文本的閱讀都是不同的。
他以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為例。《邊城》的結尾很有懸念,也很餘味——翠翠在等待二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結尾從故事的叙述邏輯來看,其實并不太合理。翠翠嫁給傩送的所有條件成熟了,傩送本人的心思是很清楚的,他在哥哥失事以後,還兩次談到要渡船,拒絕碾坊;翠翠當然愛傩送,船總順順也明确說要把翠翠當媳婦接到家裡住……沒有任何阻礙,為什麼作者要寫成結局不定呢?王攸欣教授認為,這個跟文章的寫作及修改過程、沈從文的性格心理和人生經曆有關,這是理解整個小說的關鍵。這也正是文學生存論的具體體現。
偌大報告廳座無虛席
因此,王攸欣告誡在座師生,分析作品時不能簡單從文本的字面去理解,而應從更多元的角度去解讀作品。
接下來,王攸欣教授從《邊城》主要角色形象出發,為大家進一步解讀了沈從文為什麼自稱為鄉下人,以及他關于鄉下人人性理想的看法。有着少女的性别特征與清純個性的翠翠代表着人性本真,表現作者對湘西人淳樸善良的狀态感到親切、溫愛;另一方面,對翠翠前途未蔔的命運的書寫,把沈從文的生存體驗和人生思考的複雜性和豐富性顯示出來。
講座結束後,王攸欣教授還與師生們進行了積極互動。來自該校文學院的湯芳老師提出“在文本解讀中,如何協調作家自身、讀者本身以及文本本身這三者的關系”,中國史專業研究生謝聖心提出“沈從文的作品是否是他當時所處社會的反映”等問題,王教授都給予了詳細的解答。(本期講座由荊州市圖書館、長江大學文學院承辦)
【專家名片】
王攸欣,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升華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文論、學術史及哲學、比較文學研究,提出文學生存論,對于文化和文學作出新的解釋。對莊子、陶淵明、朱光潛、張愛玲、叔本華、尼采、克羅齊等有系列研究成果。出版《中國文化文學專題十三講》《朱光潛傳》等專著多部,發表論文近70篇。湖南省“百人工程”“121工程”人選,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及湖南省社科研究課題多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