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曾經用三句宋詞來形容做學問的三種境界,其實這也是讀書和領悟知識的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而再上一層樓,便是第三種境界了:“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的書,可能略加浏覽就行;有的書,讀一遍就夠;而有的書,可以細細品味,讀一生一世。在讀過一段或一篇後,你可以把書放下,好好想一想,用心去體會,細細地回味,然後再捧卷而讀。這時你就會發現,開卷有益,你又從書中領會到了新的體驗,那時内心的領悟,可謂更上一層樓,滿目盡是不同的風光了。
有人說,藝術就是讓我們的人生多活幾次。同樣,讀書就像聽别人講他們的人生故事,我們也因此能感受更豐富的人生。
讀書就像品茶,雖然茶水的顔色和飄逸的茶香較易辨認,但茶中三昧,卻要細細品之,才能體會出茶的禅意。
讀書也像旅行,你如果走馬觀花,那麼,看到的相應也就難免粗淺,而如果你放慢速度,在峰回路轉間停下腳步,從容欣賞,才能領略大自然給我們的無私饋贈。
讀書更像會友,像在精神的世界裡和古今中外的作者交談。如果恰恰手捧一卷好書,就好像又遇到一位失散多年的好友,始則正襟危坐,繼而手舞足蹈,終于心向往之……
用這幾種比喻來形容讀書,好像還不夠。其實,讀書就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也代表了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正如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所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是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一個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很能說明其趣味和品性。當然,陶冶性情的書讀多了,其正能量自然也就增強和塑造了讀者健康的品性,所以人們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是一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境界,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現代人,在嘈雜的都市環境中,也許很難找到讀書的時間和心境,但開卷有益,抽空翻翻書,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然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開放地學,更要批判地用。
以前寫文章,覺得短短的篇幅容易,長篇大論不容易;現在才知道,其實文章寫得短小精悍卻又言之有物不容易,就像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因為無暇寫短箋,所以我寫了一封長信”。同樣,讀書一目十行看很多頁容易,從簡潔的字句中讀出道理來,更不容易。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