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精心遴選文物217件/組,文物總量314件,其中定級的一級品達67件/組,彙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館和考古機構收藏的諸多重要藏品,涉及89個考古遺址,集中展現了河南省内發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發現。
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指導,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館院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單位共同參與,無論從規模、數量和展品等級上,堪稱上海博物館今年舉辦最重磅的精品大展。展覽名稱“宅茲中國”來自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提及周成王營建成周(今洛陽),這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的記載,隐含着當時的天地意識和國家觀念,引此作為展覽标題,意欲反映河南在三代文明持續演進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對于闡述“何以中國”的重大意義。
展覽分為夏、商、周三部分,着眼于中華文明探源,以文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帶領觀衆回到夏商周時期的中原大地,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些文物承載着夏商周時期先民們的智慧和勤勞,反映了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禮樂制度及文化面貌,共同講述中國曆史上奠定華夏文明、逐鹿中原的恢宏曆史。
其中,二裡頭遺址出土的夏代晚期網格紋鼎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鼎,也是王權禮制萌生的象征,其造型和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脈相承。
洛陽西郊小屯村出土的戰國晚期鑲嵌金銀團花紋帶流鼎整體布局勻稱和諧,紋樣圖案對稱、工整,四瓣花紋非常罕見,鋪首鈕也很少見,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錯金銀對稱和諧,裝飾華麗,造型精巧玲珑,是戰國時期錯金銀工藝的典型。
△鑲嵌金銀帶流鼎
二裡頭遺址出土的夏代晚期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器身以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加工精巧,絲絲入扣,雖曆經三千餘年而無一松動脫落。該器出土時安放在墓主人胸部,從兩側有對稱的穿孔鈕可見,穿綴系于主人胸前,應作為溝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載體。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
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跽坐人形玉佩,玉人頸下與後腦有一小孔相通,身下兩腿之間也有一孔用于佩帶或插嵌。跽坐是商代非常重要的坐姿模式,目前出土的商周時期的人物形象中,圓雕器物大多都采用了這一姿态。
淅川徐家嶺出土的春秋晚期鑲嵌綠松石神獸身上鑲嵌綠松石,圖案有龍、鳳鳥、虎、雲紋、渦紋等。龍、鳳鳥、虎的形象生動,整體造型奇特,制作精緻,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鑲嵌綠松石神獸(攝影:翟超)
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婦好鸮尊,器身口下内壁有銘文“婦好”兩字,整個器物為站立的鸮鳥形态,栩栩如生,融寫實與誇張為一體。紛繁複雜的器表紋飾使其顯得凝重、威嚴,同時又展現出作器者豐富的象形力和高超的構圖能力,是這一時代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
△鸮尊
據悉,“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将于7月30日至10月23日對公衆開放。
來源:央視新聞
來源: 河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