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時間的推移,很多人也漸漸忘記了“陳國公主”的名号。
然而,在1986年,在我國的内蒙古自治區挖掘出了一座來自于遼代的古墓,該墓的随葬品也非常豐富,達到了驚人的千餘件,裡面幾乎每一件都在彰顯着墓主人的尊貴身份。
随着墓志銘的出土,考古專家們也都大為驚歎,原來這是遼朝陳國公主和驸馬蕭紹矩的墓葬。
而這個遼朝,也是曆史上由契丹人所建立起來的王朝,曾一度占據着中國的半壁江山。
墓葬被發掘,曆史浮出水面
1986年夏天,對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來說,就極為不平凡的一年。
因為在這一年,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陳國公主和驸馬蕭紹矩的墓葬,當時,專家就驚呼道:“一千年的時間過去了,終于找到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驚呼,是因為除了大批的珍貴文物出土外,還出土了一本墓志,墓志記載了公主和驸馬的身世,在此之前,夫妻倆的家室和他們的具體情況,還是了解的比較少的。
在墓志中記載,公主是秦晉國王皇太弟正妃蕭氏之女。
聖宗朝秦晉國王皇太弟是耶律隆慶,是景宗皇帝的第二個兒子,按照遼朝的建制,皇子嫡生者,其女與帝女相同,因此,耶律隆慶的女兒可以被稱為是公主。
耶律隆慶在8歲的時候就被封王,在南京留守,998年,他被改封為梁王,999年作為先鋒南征。
1016年,他納了秦晉國王為妃,同年九月癸卯,入朝觐見遼聖宗,聖宗親迎至實德山。
冬十月甲午,封其長子耶律宗政為中山郡王,次子耶律宗德為樂安郡王。
結果,第二年他就因為疾病病逝了,被追冊為“皇太弟”。
作為契丹的貴族耶律氏,和蕭氏通婚,而且他的衆多妃妾也多是蕭氏,在《陳國公主墓志銘》中也指出了:秦晉國王皇太弟正妃蕭氏之女。
這也就強調了,蕭氏是陳國公主生母的依據。
而墓葬的另一位主人蕭紹矩在《遼史》中沒有明确的記載,也同樣找不到其他的資料去作證他的身世,隻能通過墓志銘去獲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根據墓志銘的内容指出,泰甯軍節度使檢校太師驸馬都尉蕭紹矩是皇後之兄,陳國公主死于開泰7年,當時的皇後為聖宗齊天皇後,則驸馬蕭紹矩就是齊天皇後之兄。
關于他的兄弟姐妹,也隻能挖掘出一個人,那便是聖宗仁德皇後。
關系捋一下,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遼聖宗耶律隆緒為陳國公主的親叔父,而聖宗的仁德皇後蕭菩薩哥,則是她的親嬸嬸,蕭菩薩哥還是她祖母蕭太後的親侄女,蕭紹矩是她嬸母仁德皇後蕭菩薩哥的哥哥,是其祖母蕭太後的侄子。
總結一下:這對夫妻是近親,也就是舅舅和外甥女之間的關系。
當然從現在的視角來看,近親結婚是一件非常尴尬且不正常的事情,孩子或許會産生疾病,可在那個注重于血統的古代,近親結婚也時有發生,當時的科學認知并沒有達到那種程度。
兩人身上的謎團,也随着這次被發掘漸漸付出了水面,而且這作為一座夫妻相互偎依的合葬墓,墓葬本身并沒有給考古專家們帶來什麼難度。
而在這些陪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黃金面具。
這個面具是充分按照陳國公主的真容用薄金片打造的,若是仔細觀察,還能看出少女豐潤的臉龐特征。
面具的周邊有33個穿孔,專家專門解釋說:“這件面具就類似于漢族的金縷玉衣和契丹皇家的銀絲網絡結合起來的,這些孔也是線能夠穿過的地方。”
在契丹人的傳統觀念裡,有着“靈魂不死”的信念,用金面具來籠罩住逝者,契丹人也相信形散而神不離。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黃金面具都被認為是中亞和歐洲的特有産物,14世紀邁錫尼國王的黃金面具出土,曾一度轟動了整個世界。
然而,在這位陳國公主的墓中,這樣的黃金面具就有兩件,一件在公主的臉上,而另一件在驸馬的臉上。
由于絕大多數遼代的墓葬都已經被盜過,保存完整的很少,蕭紹矩和陳國公主的墓葬,就是極為難得的。
此外,其他的文物珍品更有2000多件,其中有黃金、白銀、琥珀、玉等一系列琳琅滿目的東西,成為了僅次于皇陵的重要考古發現,對于解讀契丹文化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考古專家回憶說:“都想不到當時有多激動,因為當地要修建水庫,所以才無意中發現了這座千年古墓,還有沒有褪色的巨幅壁畫,展現的都是濃郁的草原風情,我們看到了平卧在棺面上的公主和驸馬,公主的手上有兩對金手镯,還有11枚金戒指。”
還有一枚琥珀璎珞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那是契丹民族的特色項鍊飾品,圖案抽象而又生動,體現出契丹民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這些,都表達出契丹貴族承襲了唐代厚葬的習俗。
這些文物的保存完好程度,更是所有人最初都不敢想象的,一位考古學家還說:“我記得裡面有一把玉柄銀刀,一位同事還玩笑說可以用來刮胡子,因為它非常鋒利,也非常好用。”
這次發現,也很大程度上填補了一個關于遼代的空白。
根據内蒙古時任館長塔拉介紹說:“在《二十四史》中,有關遼代的部分是最薄的,現代人對于契丹民族的了解,大多都來自于小說,因此更有了一絲神秘色彩,比如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真正的契丹人是什麼樣的,他們的日常生活又是什麼樣的,恐怕都沒有很深的了解。”
備受關注的一對,竟雙雙隕落
陳國公主去世的那一年,僅僅隻有18歲,她在地下豪華的“宮殿”當中沉睡了上千年的時間,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文博的相關專家也明确說明了:“根據墓志銘的記載,這位年輕的公主多次榮獲了封号,此前是太平公主,後來又被稱為越國公主,後來被追封為陳國公主,她在16歲那年嫁給了自己的舅舅,就是為了保持血統純正,按照契丹皇族的通婚方法,耶律隻能和蕭氏結婚。”
從二人死後的陪葬品都不難看出,這場婚禮必然也是無比豪華。
可是,在萬衆矚目下走在一起的情侶,在一起的時間也僅僅隻有2年,1018年,36歲的驸馬和剛滿18歲的花季公主先後去世。
這就令人浮想翩翩了,兩人都是身強體壯的年紀,怎麼會突然去世呢?
不過,這些也不用過分猜測了,墓志銘中已經說清楚了,兩人的死和宮廷内鬥都沒有什麼關系,他們都是因病去世的,不過,由于時間太過久遠了,已經很難探究清楚他們的死因。
至于和近親結婚有沒有關系,現在隻留下了謎團。
塔拉院長在當時也遺憾的表示:“那會考古工作并沒有後來完善,所以那會的文物工作者沒有意識到要對遺骸進行病理研究,所以,這個謎團隻能交給後人來完成了。”他們的親人對他們的期望,是化繭成蝶。
在墓葬中發現的蠶蛹形琥珀配飾也說明了這一點,蠶一生四變,這也引發了古人對于天地、生死問題的聯想和不斷思索。
因此,在一些文化中,蠶蛹被視為生命的源頭,孵化出的幼蟲也可以被視為“生命的誕生”,它們的“幾眠幾起”也象征着生命的幾個階段,最後化成飛蛾飛翔而去,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死後靈魂的方向。
這也說明,契丹人深受漢文化“生死觀”的影響。
雖然墓中兩人的身份已經能夠确定了,可從墓志銘也能發現,或許是陳國公主的身份更加顯赫,墓志銘中所記載的内容大多也都隻關乎于陳國公主,而提到驸馬的也隻是隻言片語,不過,紅顔薄命大概也是如此了。
不難想象,他們“重生”的時候,是一種怎麼樣的場面。
夫妻二人的臉上覆蓋着黃金面具,腳上穿着鎏金銀鞋,風格詭異而又美麗,那種感覺很像是盜墓小說中總是渲染的場景,也有人覺得有些“另類木乃伊”的味道,可惜的是,由于接近千年的時間過去,兩人的遺骨已經腐朽,僅僅隻剩下了部分殘骨。
而随着黃金面具的對外展示,陳國公主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了。
2010年6月,湖南的記者們都在等待着面具的到來,湘蒙文博專家小心翼翼将面具從一個神秘的箱子裡取出,放在展品點交台上,為它做一次“體檢”,專家們的細心程度,也足以見證這件文物所蘊含的巨大價值。
而那塊墓志銘,則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登記後妥善交給内蒙古博物館收藏展覽,博物館是在1957年成立的,具有保護的水平和展覽經驗。
志石厚12厘米,志面四邊線刻雙欄,填幾何紋,欄内刻有楷書漢字志文27行513字,字迹工整清晰,過去的20來年裡,已經有無數對遼朝曆史感興趣的遊客前去參觀。
陳國公主隻有18年的生命,卻在特殊的身份背景下為後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她的生命,從曆史傳承的角度來看,也充滿了特殊的意義。
參考
張柏忠.陳國公主與驸馬蕭紹矩的家世[J].内蒙古文物考古
契丹公主戴面具睡千年 珍貴文物将現長沙 長沙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