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樓夢曹雪芹要寫的結局

紅樓夢曹雪芹要寫的結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2:22:28

紅樓夢曹雪芹要寫的結局(紅樓夢是曹颙曹雪芹父子寫的)1

在頭條上看到了一些關于《紅樓夢》作者的文章,說曹颙(是不是曹雪芹的父親,還不十分确定)的死是“假死”,假死後的曹颙寫了曠世經典《紅樓夢》,也有說是曹颙和曹雪芹一起完成了《紅樓夢》的創作。

其中有一篇題目為《曹雪芹新證》的文章,寫得很長,可以看出作者很費了一番功夫,裡面引用了《禮記》《易經》的資料來闡釋“弱冠之年”的涵義,來闡釋曹颙的乳名“連生”及字“孚若”,來闡釋“大觀園”的“大觀”,引用了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中關于曹颙的檔案材料來考證曹颙的年齡,引用了敦敏、敦誠及張宜泉的詩來考證曹雪芹的年齡。

總之,資料很豐富,本人看了以後感到自己很沒文化,很沒文化還有膽對《紅樓夢》說三道四,感到很不好意思,于是對這篇文章反反複複看了好多遍。越看越不對勁,今天就鬥膽把自己的疑惑之處說出來,跟各位《紅樓》專家求教一下。

紅樓夢曹雪芹要寫的結局(紅樓夢是曹颙曹雪芹父子寫的)2

1 “弱冠”是什麼意思?曹颙去世時多少歲?

《曹雪芹新證》一文說:“‘三十而立’顯然是說在21-30歲這個年齡段要成家立業,當有所建樹。因此‘三十’是指人生的第三個十年,是指一個‘時間段’,而非今天所說的30歲這個‘時間點’”,“另外‘弱冠之年’,也非20歲這個時間點,而應指11-20歲這個時間段。”

私以為《論語》中所說的“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對一個人一生該做的事及生命成長的一個大緻說法。“三十而立”并不是說三十以前就不能成家,而是說一個人如果努力上進,大概率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有所建樹。因此裡面的“十五”“三十”“四十”等恰恰是一個時間點,而不是一個時間段。

《曹雪芹新證》一文引用了《禮記》裡的一段話,其文字是這樣的: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

其文得出的結論是“很顯然《禮記》中所說的十年、二十、三十、四十雲雲,均為‘時間段’,而非‘時間點’”

本人不敢苟同這個說法。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人生十年曰幼”,意思是從出生到十歲的這十年,是一個人的幼年時期。

“二十曰弱”,意思是從十歲到二十的這十年,是一個人的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十年,身體和心智都不成熟,所以說“弱”;但到“二十”歲的時候,身體和心智的發育基本成熟,所以要舉行一個“冠禮”,意味着長大成人了。

我們現在的“青春期”的說法,雖然從年齡上與《禮記》的說法不十分吻合,其實說的也是人生的第二個“十年”。

看一下《禮記》的具體說法: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孔穎達《正義》中說:"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其意思是男子二十歲的時候,要由長輩給他舉行“冠禮”,并給他取一個字,意味着這個男人已長大成人了。

由此可見,“冠禮”是古代的一種成人禮,是在二十歲的時候舉行的,所以後來“弱冠”連用,成為“二十”歲的雅稱,一種替代性的說法。

《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冠”是一種束發冠,很多時候他的頭發是梳成"小辮”的,表明賈寶玉是未成年的兒童或少年,與“弱冠”是兩碼事。

下面說一下對曹颙年歲的理解。

《曹雪芹新證》一文引用了好幾則與曹颙有關的檔案材料,其中最關鍵的是這幾則:

康熙壬辰[1712]年

九月初四日曹連生奏雲:奴才年當弱冠,正犬馬效力之秋,又蒙皇恩憐念先臣,止生奴才一人,俾攜任所教養。豈意父子聚首之馀,即有死生永别之慘,乃得送終視殓者,皆出聖主之賜也。九月初三日奴才堂兄曹颀來南,奉梁總管傳宣聖旨,特命李煦代管鹽差一年,着奴才看着,将該欠錢糧補完,倘有甚麼不公,複命奴才折奏。[《新證》P436]

康熙癸已[1713]年

二月初三日曹颙折雲:竊奴才包衣下戝,年幼無知,荷蒙萬歲曠典殊恩,特命管理江甯織造,繼承父職,又蒙天恩,加授主事職銜。今奴才于二月初二日已抵江甯莅任,恭設香案望阙叩頭謝恩接印視事訖。[《新證》P451]

康熙乙未[1715]年

正月初九日傳旨谕内務府大臣雲:曹颙自幼朕看其長成,此子甚可惜!朕在差使内務府包衣之子内,無一人及得他,查其可以辦事,亦能執筆編撰,是有文武才的人,在織造上極細心謹慎,朕甚期望。其祖其父,亦曾誠勤,今其業設若遷移則立緻分毀。現李煦在此,着内務府大臣等詢問李煦,以曹荃之子内必須能養曹颙之母如生母者才好。[《新證》P463]

從第一個材料裡可以看出,1712年,曹颙的父親曹寅去世,此時曹颙“年當弱冠”,也就是說曹颙二十歲上下年紀。

從第二個材料可以看出,1713年,曹颙繼任江甯織造,“年幼無知”是謙詞,是年輕沒有什麼見識的意思。因為這是曹颙給康熙皇帝的奏折,曹颙當時二十歲左右,說“年幼無知”在情理之中,與“人生十年,曰幼”的幼不是一個意思。

從第三則材料可以看出,1715年,曹颙去世,應當是二十多歲的年紀,具體二十幾歲,沒有确鑿證據。

曹颙是不是假死,沒有确鑿證據,但至少曹家人說曹颙死了,康熙皇帝也相信曹颙死了,所以才有後來曹頫過繼的事。

我們來看一下《曹雪芹新證》一文的結論,本人不贊同的反駁一下。

聯系壬辰[1712]年九月初四日折中"年當弱冠[11-20歲]"及癸已[1713]年二月初三日折中"年幼無知"兩句來看,曹颙正式出任江甯織造,大概15歲左右,至乙未[1715]年前後"病故"大概最多20歲左右。

本人不贊同“曹颙正式出任江甯織造,大概15歲左右,至乙未[1715]年前後病故大概最多20歲左右”的結論,理由是對《曹雪芹新證》一文對"年當弱冠[11-20歲]”和“年幼無知”的解釋不贊同,具體内容見本人前面文字。

曹颙癸已[1713]年十一月十三日折中明确記載"所有織造各項錢糧及代商完欠",而且"尚馀銀三萬六千馀兩",可是到甲午[1714]年八月十二日"内閣起居注"記載,又有"缺一百八十馀萬兩是真"的虧欠。據此看來,曹颙的突然"病故"當是"懸崖撒手",這與寶玉秋闱鄉試後龍門口"隐逝"的年齡及榮國府境況大緻吻合。

曹颙在任上出現了虧空,虧空怎麼産生的不清楚,但“據此看來,曹颙的突然‘病故’當是‘懸崖撒手’,這與寶玉秋闱鄉試後龍門口‘隐逝’的年齡及榮國府境況大緻吻合”。曹颙病故和虧空有沒有必然聯系,不好說,沒有确鑿證據。

由“寶玉隐逝”推理“曹颙隐逝”,是由小說内容反推現實人物的經曆,不可靠。

說“年齡”與寶玉年齡吻合,不可靠。

另外“懸崖撒手”是不是就是“出家為僧”呢?

看一下“百度百科” 對這個詞條 的解釋 ,第一個意思“比喻人至絕境,隻能另做選擇,義無反顧” ;第二個意思“指在緊急關頭,放下一切不管” 。

舉的例子有元代詩人耶律楚才的詩句:“人亡家破更何依,退步懸崖撒手時” ,清代龔自珍的詩句:“坐我三熏三沐之,懸崖撒手别卿時” 。還有一句是現代白話文中的應用:“呵,多好的姑娘,本來她完全來得及退步抽身,懸崖撒手,可是她沒有。”

“懸崖撒手”本出自佛教典籍《景德傳等錄》:“直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景德傳等錄》裡有很多這樣打啞謎式的偈語,“懸崖撒手”本身就是一種比喻,後來詩文中“懸崖撒手”用的便是它的比喻義。

因此現在《紅樓夢》裡寫賈寶玉出家,未必是脂批“懸崖撒手”的真意。

紅樓夢曹雪芹要寫的結局(紅樓夢是曹颙曹雪芹父子寫的)3

2 敦誠詩裡“四十蕭然太瘦生”“四十年華付杳冥”是傷曹雪芹還是自傷?

《鹪鹩庵雜記》中《挽曹雪芹》

其一

四十蕭然太瘦生,

曉風昨日拂銘旌。

腸回故垅孤兒泣,

淚迸荒天寡婦聲。[前數月,伊子殇,因感傷成疾。]

牛鬼遺文悲李賀,

鹿車荷锸葬劉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

何處招魂賦楚蘅?

其二

開箧猶存冰雪文,

故交零落散如雲。

三年下第曾憐我,

一病無醫竟負君。

邺下才人應有恨,

山陽殘笛不堪聞。

他時瘦馬西州路,

宿草寒煙對落曛。

《四松堂詩鈔》中《挽曹雪芹》[甲申]

四十年華付杳冥,

哀旌一片阿誰銘?

孤兒渺漠魂應逐,

新婦飄零目豈瞑。[前數月,伊子殇,因感傷成疾。]

牛鬼遺文悲李賀,

鹿車荷锸葬劉伶。

故人惟有青山淚,

絮酒生刍上舊垌。

《曹雪芹新證》一文認為“‘四十蕭然太瘦生’一句并非指曹雪芹,而是敦誠的自悲自歎。”本人不贊同,原因如下:

其一,題目是“挽曹雪芹”,結果一上來變成了自己的“自悲自歎”,有點不合常理。

其二,說“敦誠生于甲寅[1734]年,至甲申[1764]年詩挽曹雪芹,已滿30歲,且步入‘四十不惑’的年歲了”。敦誠剛剛三十歲,為什麼要說“四十”,離得近也就罷了,差十年呢。《新證》一文一開始力主《論語》中說的“四十不惑”,四十是一個時間段,不是一個時間點,本人前面的文字已反駁過,此處不細說,總之感覺很牽強。

其三,“太瘦”出自李白的《戲贈杜甫》一詩,《新證》一文一開始就分析了這首詩,原詩是對杜甫形貌的形容,敦誠用在此處是用典,其意不過是“落魄”而已,與曹雪芹或者敦誠本人的形貌沒有關系。

其四,《鹪鹩庵雜記》中的《挽曹雪芹》一詩的第二句說“銘旌”是指墳墓上的旌幡,“腸回故垅孤兒泣”是說曹雪芹因為獨子去世傷心欲絕,“淚迸荒天寡婦聲”是指曹雪芹傷心過度,一病而逝,留下妻子獨自一人。總之是說曹雪芹去世一事,怎麼可能第一句“四十蕭然太瘦生”是“敦誠的自悲自歎”,一首詩的跳躍性會如此大嗎?下面的“李賀”和“劉伶”是用典,指代曹雪芹,一說曹雪芹的文字有李賀之才氣和風格,一說曹雪芹好酒如同劉伶。第六句的“故人”才是指敦誠本人,最後兩句的“吊”“招魂”點明題目中的“挽”字。因此前面的六句都是對曹雪芹去世的傷悼,“四十”可能是确數,也可能是“約數”,關于曹雪芹是1715年去世還是1724年去世的兩種說法就是由于對“四十”是确數還是“約數”的不同理解。

第五,《四松堂詩鈔》中《挽曹雪芹》一詩與《鹪鹩庵筆記》中大同小異,“四十年華付杳冥”也是說曹雪芹在四十歲或四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了,而不是敦誠的“自悲自歎”。

第六,《鹪鹩庵筆記》中所錄《挽曹雪芹》其二中“故交零落”指曹雪芹去世,第三句“三年下第曾憐我”說的是敦誠和曹雪芹的交情,“一病無醫竟負君”說的是曹雪芹病逝,敦誠自己活在世間,實在是辜負了兩人的深厚情誼。第五句中的“邺下才人”指的是曹雪芹,“山陽殘笛”用的是山濤《懷舊賦》中的典故,都是對曹雪芹去世的傷悼。最後兩句說的是因曹雪芹去世,敦誠少了一位故交,将會非常寂寞。因此,此詩也是傷悼曹雪芹去世,而非敦誠的“自悲自歎”。

3 “曹颙假死”的說法是一種“大膽假設”,但“求證”的過程很有問題

看一下《曹雪芹新證》一文第五部分的結論:

康熙對曹颙評價極高,曹颙當為少年才俊;加之其父曹寅詩書傳家熏陶,曹颙決非平庸之輩;并且他實實在在地曆經了曹家最繁華的光景,所以"隐逝"之後,他完全具備創作傳記性野史《石頭記》的才學與閱曆!孫氏[康熙保姆]和曹寅及曹颙這三個原型人物,與賈母和賈政及寶玉三個作品人物基本對榫。

“康熙對曹颙評價極高,曹颙當為少年才俊;加之其父曹寅詩書傳家熏陶,曹颙決非平庸之輩;并且他實實在在地曆經了曹家最繁華的光景”,這幾句結論是從史料中得出來的,本人沒有異議。

“他完全具備創作傳記性野史《石頭記》的才學與閱曆”,這一句有問題,曹颙經曆了曹家的繁華,沒問題;說他“具備創作傳記性野史《石頭記》的才學”有問題。曹寅的才學,有其詩文及戲曲作品為證;曹雪芹的才學,有敦誠的詩為證;曹颙在詩文創作方面的才能用什麼證明,就憑康熙的這句話“可以辦事,亦能執筆編撰,是有文武才的人”?康熙說的意思是曹颙是一位有文武才的官員,是江甯織造的合适人選,其對其評價和欣賞的出發點在這裡。

“孫氏[康熙保姆]和曹寅及曹颙這三個原型人物,與賈母和賈政及寶玉三個作品人物基本對榫”,基本對榫的說法不知從何說起,賈母能對應孫氏嗎?賈政能對應曹寅嗎?曹颙能對應賈寶玉嗎?将小說人物和現實人物一一對應,是一種不可靠的做法。

看一下最終的結論:

[一]曹颙,字孚若,小名連生,曹寅嫡子,曹雪芹生父。初創傳記性野史《石頭記》,又名《風月寶鑒》,可能最初的女主人公是王熙鳳而非林黛玉。曹颙"懸崖撒手",并非“病故”而是“隐逝”。靈隐寺或許為曹颙之出家地,五色石之幻像或許為飛來峰。

[二]曹雪芹名霑,字雪芹,初号芹圃,或因歸隐田園,晚号芹溪,或為寄情山水。曹雪芹誕于康熙乙未[1715]年五月初五端午節,逝于乾隆癸未[1763]年。将其父曹颙之《石頭記》"批閱十載,增删五次"定稿為傳奇性小說《紅樓夢》,又名《金陵十二钗》。

[三]所以正是曹颙曹雪芹父子兩代接力才完成《紅樓夢》這部曠世巨著,曹雪芹在其父基礎上定稿之時,為使“朝代年紀可考”,故意“假借自世等年紀添綴”。所以全書是以甲午[1714]年"乞巧節"為夢起,又以丙辰[1736]年"乞巧節"為緣結,從而演繹了《紅樓夢》巧奪天工的時序年表。

諸君細品一下,可靠嗎?

結語

敦敏、敦誠、張宜泉等曹雪芹等生前好友的詩,清宮檔案裡關于曹家的檔案材料是研究《紅樓夢》作者的第一手材料,是比較可靠的文獻資料,對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是我們了解《紅樓夢》作者及其創作意圖的重要參考,做這樣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因此胡适的《紅樓夢考證》、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對“紅學”功不可沒,但并不意味着他們所有的結論都沒有問題。不能因為存在問題,就抹殺他們“筚路藍縷”的開拓之功。

胡适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很容易,“小心求證”太難了。

很多人能做到“大膽假設”,很少人能做到“小心求證”。

我們往往受眼界和固有思維的限制,畫地為牢,本人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因此“百家争鳴”的局面是應該提倡的,取長補短,方能有所進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