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是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該書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生使用的文學讀本,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骈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
卷二 秦文 觸龍說趙太後
《國策·趙策四》
【題解】
本文記述了趙國老臣觸龍說服趙太後送她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作人質以取得援軍救趙的故事。趙惠文王死後,孝成王年幼,由威太後執政。秦國乘機攻趙,連攻三城,形勢十分危急,趙向齊國求救,齊則要求以太後愛子長安君為質方肯出兵。太後不肯,群臣強谏,均遭怒拒。群臣無可奈何,于是老臣觸龍出山,他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從扯家常入手,委婉而誠懇且富人情味地勸谏,終令太後答應以長安君為質,使齊發兵救趙。
【一段】
趙太後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趙氏求救于齊②。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③,兵乃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谏。太後明謂左右:“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④必唾其面!”
【注釋】
①趙太後:即趙威後,趙惠文王之妻,趙孝成王之母。用事:當權,執掌政事。②趙氏:指趙國。氏,一般指姓氏,也可置于國名、爵名、官職名後,合為一個名稱。③長安君:趙太後小兒子的封号。質:人質。當時諸侯間締盟,常以對方君主的兄弟子孫為人質,作為執行盟約的保證。④老婦:老太婆,趙太後自稱。據《史記·趙世家》索引,趙太後當時六十歲左右。
【譯文】
趙太後剛剛主政,秦國乘機猛烈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國表示:“必須用長安君作人質,才能出兵。”趙太後堅決不答應,大臣們竭力勸說。趙太後明确地對身邊侍臣說:“有誰再敢說讓長安君作為人質的,老婦我一定啐他一臉唾沫!”
【二段】
左師觸龍願見⑤。太後盛氣而揖之⑥。入而徐趨⑦,至而自謝⑧,曰:“老臣病足,曾⑨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辇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裡,少益嗜食,和于身。”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注釋】
⑤左師:官名,一說複姓。觸龍:人名。今本《戰國策》作“觸詟”,系刊刻時将“龍言”二字誤合。《史記·趙世家》及長沙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皆作“觸龍”,今從之。⑥揖:清代文字學家王念孫謂“揖”是“胥”的借字,“胥”通“須”,等待。⑦徐:緩慢。趨:小步急行,古代的一種禮節,表示敬意。觸龍年老病足,步履蹒跚,卻裝出“趨”的樣子,既表示尊敬也緩和了氣氛。⑧謝:謝罪。⑨曾:已經。竊:表示自己想法的謙詞。郄(xì):通“隙”,欠缺,不舒服。一說,郄是“侉”(xì)的借字,疲勞。《史記·趙世家》“郄”作“苦”。恃:憑,靠。辇(niǎn):人推挽的車子。日:《史記·趙世家》《戰國縱橫家書》無“日”字,當據删。得無:當不會,表示推測。鬻:通“粥”。殊:極,甚。少(shào):稍稍。益:增加。嗜食:喜歡吃的食物。和:适。解:通“懈”,松弛,消解。
【譯文】
左師觸龍傳話希望拜見太後。太後怒氣沖沖地等着他。觸龍進了門,以快跑的姿勢卻遲緩的挪動腳步,到了太後跟前謝罪說:“老臣患腳病,已經走不快了,很久沒來拜望您,我私下裡以腿腳不好為由自己原諒了自己。可是又總惦記着太後的鳳體是否安康,所以總希望能見到您。”太後說:“我是靠坐車子行動。”觸龍問:“飯量還行嗎?”太後回答:“隻是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我近來食欲很差,于是就勉強自己散步,每天堅持走三四裡,稍稍能開一點胃口,身體也覺得舒坦了些。”太後說:“我可做不到。”這工夫,太後一臉怒氣稍稍有些消解。
【三段】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太後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媪之愛燕後,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媪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注釋】
賤息:猶言“犬子”,對人謙稱自己的子女。息,子。黑衣:當時王宮衛士都穿黑色衣服,此處代指衛士。沒死:冒死。及:趁。填溝壑:屍骨填埋山溝,是“死”的委婉說法。媪(ǎo):對老年婦女的稱呼。燕後:趙太後之女,嫁給燕王為後。過:錯。計:考慮。踵:腳後跟。哀:傷痛。一說“哀”通“愛”,憐愛。必勿使反:古代諸侯的女兒遠嫁别國,隻有被廢或亡國才能回本國。反,通“返”。
【譯文】
左師公說:“老臣的賤子舒祺,年紀最小,不成器;可是随着臣一天天地衰老,心裡也就越發疼愛他。希望能讓他在黑衣侍衛裡充個數,以便守衛王宮,我冒死把這個請求禀告太後。”太後說:“我答應你。他多大了?”左師公答道:“十五歲了。雖然年紀還小,但我希望在我還沒死的時候把他托付給您。”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回答說:“比婦道人家更疼愛!”太後笑道:“婦道人家疼愛小兒子更厲害!”左師公說:“老臣私下認為您老對女兒燕後的愛,勝過對小兒子長安君的愛。”太後說:“你錯了,我對女兒遠不如對小兒子長安君那般疼愛。”
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兒女,總是替他們作長遠打算。當初您老送别燕後的時候,站在車下抱着她的腳為她哭泣,為她遠離自己嫁到異國他鄉而惦念,而悲傷,也真夠心痛的了。她走後,您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神祀祖時您總要為她祈禱,祝福說:‘千萬别讓她回來!’這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的子孫後代相繼做燕王嗎?”太後說:“正是這樣。”
【四段】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唯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媪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媪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
【注釋】
三世:三代。父子相繼為一世。指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趙之為趙:趙氏建立趙國。趙氏原是晉國大夫,封于趙。公元前403年,趙烈侯與韓氏、魏氏三家分晉,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王:應為“主”。《史記·趙世家》及姚本《戰國策》均作“主”。微獨:不僅,不隻。微,非。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似為當時的格言、警句。意為某事的不良影響,近裡說,會為自己招緻禍害;遠裡說,會殃及子孫後代。奉:通“俸”,俸祿。重器:指象征國家權力和财富的器物。此指金、玉、珠、寶、鐘鼎等貴重器物。膏腴:肥沃。山陵崩:古代對君王死亡的一種婉轉說法。恣:任憑。約:治,備。
【譯文】
左師公問道:“從現在往前推三代,一直推到趙氏建立趙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封侯的,他們的繼承人至今還保有封爵的還有嗎?”太後回答:“沒有。”左師公又問:“不僅是趙國,其他諸侯子孫封侯的,他們的繼承人保住封爵的還有嗎?”太後答道:“我沒聽說過。”左師公說:“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某件事的不良影響,就其近者來說,會禍及自己;就其遠者而言,會殃及子孫。哪裡說是國君的子孫後代就一定不好呢?隻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而沒有什麼功勳,俸祿優厚卻沒什麼功勞,無功無勞而擁有的權勢太重财富太多啊。如今您老使長安君的地位很尊貴,并把肥沃的土地分封給他,又多給他貴重的珍寶,卻不趁現在您健在時讓他為國建功。有朝一日您老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穩腳跟?我認為您老為長安君考慮得過于短淺。所以我認為您對長安君的疼愛不如對燕後的疼愛。”太後說:“好吧,任憑你怎樣指使他都行。”于是為長安君備好一百輛馬車,送到齊國去作人質,齊國才出兵救趙。
【五段】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注釋】
子義:趙國賢士。奉:通“俸”。守:保住。
【譯文】
子義聽到這件事,歎道:“國君的兒子,是國君的親骨肉啊,尚且不能依靠沒有功勳的高位、沒有貢獻的厚祿,用來保住自己的金玉财寶,更何況是做臣子的呢!”
【評析】
此文中之趙太後,即《趙威後問齊使》中的趙威後,威後連珠式的發問,言出理随,步步緊逼,使使者狼狽不堪,嗫嚅語塞。一位古代女政治家的光輝形象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的趙太後卻判若兩人,被強敵入侵、幼子為質搞得心緒焦躁,盛氣盈胸,甚至對群臣“強谏”,以“唾面”相威脅。她不顧江山社稷而拒絕讓長安君赴齊為質,這件事則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這位出色女政治家的人性弱點。俗語說:“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趙太後也是人,也是老太太,她怎麼能超脫于普通人性之外呢?舐犢之情,不但人類,連動物都有,她有什麼可責備的呢?“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趙太後由于對小兒子的疼愛一時想不開,絲毫無損于她“政治家的形象”,在觸龍的富有人情味的勸說下,終于果斷地說:“恣君之所使之。”趙太後不僅重情而且明理,個人親情與國家大義各得其宜。憐子之情與愛國之義的統一,使趙太後的性格特征更加鮮明。
仗着父母的權勢而位高俸厚者,終究不會長久。以功立世的思想是對世卿世祿制度的重大挑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今之做父母的尤其是位高權重者不亦深思乎?
卷二 秦文 唐雎說信陵君
《國策·魏策四》
【題解】
公元前259年,秦長平一戰全殲趙國的大軍,圍困趙都邯鄲。趙求救于魏,魏将晉鄙率軍十萬前往救趙。魏安嫠王畏秦強大,暗命晉鄙駐軍魏趙邊境,隔岸觀火。信陵君設計竊得兵符,使朱亥椎殺晉鄙,奪得兵權,率大軍擊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圍。趙國君臣對他感激不盡,禮遇有加。趙王親自出城迎接,信陵君“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為此,唐雎勸告信陵君不要居功自傲,而要謙恭禮讓。唐雎的話,頗富人生處世哲理。
【原文】
信陵君殺晉鄙①,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②。唐雎謂信陵君曰③:“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④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⑤,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⑥受教!”
【注釋】
①信陵君:即魏公子無忌。殺晉鄙事見上文《魯仲連義不帝秦》注。②趙王:指趙孝成王。郊迎:出郊迎賓,以示敬重。③唐雎(jū):又作“唐且”,魏人。《戰國策·魏策·秦魏為與國》說唐雎是魏國老臣,年九十餘出使秦國。本文所寫唐雎,恐怕不是這位九十高齡的老人,而是信陵君的門客中與之同名者。《史記·魏公子列傳》稱“客”者,即此人。④大德:極大的恩德,功勞,好處。⑤卒(cù)然:急遽、匆促,時間短暫。此處即馬上就要見到趙王的意思。卒,通“猝”。⑥謹:鄭重、恭敬。
【譯文】
信陵君殺了晉鄙,出兵解救了邯鄲之圍,打敗了秦軍,保存了趙國。趙王親自到城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話:‘生活中的事兒有的不能知道,有的不能不知道;有的不能忘記,有的不能不忘記。’”信陵君問道:“這是說的什麼意思啊?”唐雎回答說:“人家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恨别人,不能讓人知道。人家對我有恩,是不能忘記的;我對人家有恩,就不可不忘記了。如今您殺了将軍晉鄙,救了邯鄲,擊敗秦軍,保存了趙國,這是莫大的功德啊。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來迎接您,您馬上就要見到他了,希望您忘掉救趙這件事!”信陵君說:“我真誠地接受您的教誨!”
【評析】
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氣則甚寬舒,在簡單交代信陵君竊符救趙,趙王郊迎的背景之後,重點寫唐雎與信陵君的對話。唐雎先對信陵君說:“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這四句話,沒頭沒腦,看似不着邊際,不知所雲,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難怪他會問:“何謂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問,為他解釋這四句話:“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這四句話可分兩層,前二句為上層,後二句為下層,上層為賓,下層為主;在下層中,前句為賓,後句為主,賓主相襯,頓挫有緻。“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這番話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與“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規勸的現實的具體的問題:“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現。對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這段對話,前半為虛筆,後半才落實,虛筆作鋪墊,實寫見真意,虛實結合,寬緩從容,不急不懈,飄逸有緻。
喜歡的請轉發和點關注,謝謝!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