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字解125紀
紀:百年一世紀,一紀多少年?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李商隐《馬嵬》裡的這句詩,一般人有點兒看不懂。為什麼?“四紀為天子”,我們現在都說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一世紀不是一百年嗎?“四紀為天子”不就是當了四百年皇帝?那不是睜着眼說瞎話嗎?
其實這句詩中的“紀”不是“世紀”,是表示十二年。一紀十二年,四紀就是四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共四十四年,人稱“在位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是把他當太上皇時間也算在内的。說三紀明顯不夠,說四紀也算是個大約數吧。
為何一“紀”是十二年?在解開這個謎底之前,我們先探讨一下“紀”字的本義。
說“紀”字之前,我們還得先看看“統”字。《說文解字》解釋“統”:“紀也,從糸,充聲。”許慎用“紀”字來解釋“統”字。《淮南子·泰族訓》:“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工女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絲。”也就是說,“統”、“紀”是同義連用,指“絲的頭緒”。
下來再看看《說文解字》對“紀”字的解釋:“絲别也。從糸,己聲。”也就是說,“紀”是“絲的另一頭緒”。清代訓诂學家桂馥《段注鈔案》:“統即絲之端,紀即别出其端。”
“紀”的金文字形是
小篆是
巧合的是,“己”字的金文字形是
“紀”和“己”的金文字形一樣。“己”的金文字形還有其他寫法
“己”字的甲骨文字形是
“己”的小篆是
“己”本意說法不一,《說文通訓定聲》作者、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認為,“己”像絲的形狀,是“紀”的本字。當然“己”還有其他種種說法,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紀”字的本義是“絲縷的頭緒”,由此引申為“綱紀”“要領”“治理”等意。也有人認為,“紀”字的本字“己”像繩子,指的是古人結繩記事,即用打繩結的方法,将不同的事物分别記下來,由此引申出“記載”、“紀念”、“紀元”等意思。
一“紀”為何是十二年呢?古籍中多有記載:
《書·畢命》載:“既曆三紀。”意思是“(自遷徙以來)已經過了三十六年”。《傳》:“十二年曰紀。” 《國語·晉語四》:“文公 在 狄 十二年, 狐偃曰:‘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韋昭注曰:“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意思是:木星繞太陽一周約需十二年,所以古時候以十二年為一紀。
《聊齋志異》中有“賜壽一紀”的說法。現代人很少這樣說了,但常常把十二年叫做“一輪”,這個依據是屬相,譬如同樣是屬虎的,我比你大一輪,也就是大十二歲的意思。
“紀”究竟代表多少年?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記載和說法:
“一紀三十年。”《素問・天元紀大論》:“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年。”
“一紀六十年。”《太乙淘金歌・數命源流太乙入局法按語》:“故以七十二局為一元,五元合為三百六十年,數以六紀。六十年為一紀,笈甲子一周也,六紀而為三百六十年也。”
“一紀一千五百二十年。”《詩經・大雅》:“七十六歲為一部,二十部為一紀,積一千五百二十歲。”
這些說法已經被人們所淡忘,如今比較一緻的是一百年為一世紀,如二十一世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