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師範類的學校校訓一般是啥意思

師範類的學校校訓一般是啥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07:16:41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師範類的學校校訓一般是啥意思(了解你們的校訓嗎)1

校訓

本期整理了部分師範相關高校校訓及其内涵,快來一起品味你們的校園文化吧。


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校訓為著名曆史學家啟功所拟。“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格修養的标準和精神追求,優勢啟功七十多年從腳生涯中的一個感悟。

啟功闡釋它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範”。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後學的師表。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行為世範,就是要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範。啟功指出,校訓沒有任何人執行考試、考察、判分、評選,實踐校訓關鍵在于師生的自覺性。所學能否真正成為師表,并不是“職稱”、“級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為模範,也不待旁人選舉出來,而是要随時扪心自問,有沒有可慚愧的思想行動。


首都師範大學:“為學為師 求實求新”

“為學”意味着教師要教書育人、勤勉治學;學生要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為師”指首都師大是培育教師的搖籃,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學生既要獨善其身,又要兼善天下。

“求實”就是要求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治學、做事都要求真務實。

“求新”體現了時代精神,教師要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的校訓從興學育人、培育師資的角度倡導“為學為師”,強調要學為人師,行為師範,從做人治學、幹事創業的角度倡導“求實求新”,強調要實事求是,創新創造,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在職教師和未來教師的要求。


天津師範大學:“勤奮嚴謹 自樹樹人”

勤奮,就是要勉力學習,毫不間斷,有學習的熱情;嚴謹,就是謹慎嚴密,有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治學方法,也就是有科學的态度,勤奮是熱,嚴謹是冷,這是辯證的關系。自樹指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嚴于律己;樹人指培養人才為百年大計。要為人師表,嚴于育人。樹人必先自樹,自樹才能樹人。


河北師範大學:“懷天下 求真知

“懷天下求真知”是一個完整的精神體系,“懷天下”是河北師大的文化理想,旨在砥砺置身于這所學校的人,跳出小我,放開眼界,志存高遠,胸懷天下;“求真知”則是對師生提出的科學文化上的要求,即“格物緻知,探究真知”。


内蒙古師範大學:“獻身 求實 團結 奮進

獻身, 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獻給祖國、人民或事業。 求實: 講求實際;客觀地或冷靜地觀察以求得對客觀實際的正确認識求實精神。 團結,是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産生的一種精神。 奮進:“奮”者,振作而鼓勁,“進”者,不停步,不停頓,勇往直前。


遼甯師範大學:“厚德博學 為人師表

厚德與博學源于古訓。“厚德”出自《易經·坤卦》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博學”出自《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厚德博學不僅表現為厚人之德、博人之學,還表現為厚社會之德、博社會之學。

為人師表出自《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意思是在德行上成為表率。


沈陽師範大學:“博學厚德 尚美健行

“博學”,出自對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引申,意在培育一種良好學風并獲得廣博知識;“厚德”,出自《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在培養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尚美”是馬克思“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思想的貫徹,意在确定一種崇尚美、追求美、構建和諧的價值取向;“健行”出自《易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在形成一種自強不息的行為方式。

博學厚德、尚美健行,從文化意義上看:體現了中外優秀文化的有機結合。從内在含義上看: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從邏輯關系上看:體現了通過知識理性“博學”走向實踐理性“厚德”的自覺與升華;體現了“知”(“博學厚德”)與“行”(“尚美健行”)的統一;體現了“真、善、美”的統一。


東北師範大學:“勤奮創新 為人師表

校訓含義簡單易解,對于師範院校而言,為人師表是對每個學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格、道德和職業操守要求。也決定了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和社會道德示範性特點。


哈爾濱師範大學:“敦品勵學 弘毅緻遠

“敦”本為厚重意,引申為奮勉。敦品,等于說砥砺品德。勵,也有奮勉、緻力的意思。勵學,即發奮學習。“敦品勵學”,語出清學者梁章钜《歸田瑣記·謝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勵學,實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勵學”來評價可為儒者典範的人,說明它反映了學者緻力于自身道德修養、發奮學習的高尚境界。

“弘毅”指心胸寬闊而意志剛強。語出《論語·秦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說,一個士(古代指有理想有節操的知識分子)不能不心胸廣闊而意志剛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而面臨的路又很長。士把推行仁義作為自己的大任,任務很重,要推行仁義直到自己死亡,道路十分遙遠。所以“弘毅”字面上是“心胸廣闊而意志剛強”,也自然使人想起了“弘毅之人,任重道遠”。“緻遠”本指達到遠方。語出《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緻遠。”後多比喻人才卓越,可任大事。漢人的書《文子·上仁》說:“非淡漠無以明德,非甯靜無以緻遠。”三國諸葛亮引這兩句教訓自己的兒子,說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這條訓詞體現了師生追求道德、學問、胸懷廣闊、意志剛強的品質和決心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理想。


華東師範大學:“求實創造 為人師表”

求實,漢語詞語之一,其意思是講求實際、客觀地或冷靜地觀察以求得對客觀實際的正确認識,該詞語出自于孫犁的《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

創造,有意識的對世界進行探索性勞動的行為,指将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

為人師表,出自《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别人學習的榜樣。


上海師範大學:“厚德 博學 求是 笃行”

“厚德”一詞,源出于《易經》。 《易坤》說“君子以厚德載物”。還說:“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把“厚”和“德”聯系在一起,謂“厚”“德”者可以“載”。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載天下的重任,擔負起宏大的事業。 這裡的“厚”字,是使動詞,與“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實”的意思。 古人非常重視“德”,他們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樣的大事情。我們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這裡的“德”,包含了許多内容,包括“誠”、“信”、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 大學承擔着培養全社會精英“芯片”的重要任務,所以,特别要強調一個“德”字。做人離不開“德”,身正為師,德高望重。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厚”與“德”都應該視為“修身”最重要的一環。

“博學”一詞,源出于孔子的《論語》。 《論語·雍也》篇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學生到大學是來學習的,老師講授知識,培養學生,中心也是圍繞一個“學”字。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名份和實質都是一個“學”字。 “博”有“大”的意思,“廣”的意思,“通達”、“多聞”、“豐富”、“淵博”的意思。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使“學問”“淵博”,都是他們的立身之本。

“求是”是“實事求是”的縮寫。 《漢書·河間獻王傳》說:“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顔師古注解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 “求”,是“尋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兩字合在一起,即從實際出發,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結論。 “德”和“學”的總體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一詞,源出于《禮記·中庸》。 《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實”、“真誠”、“忠誠”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體力行。在“德”厚、“學”博,從實際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後,更重要的一層,是去做。學生在學,弦歌一堂;畢業以後,要成為社會棟梁。不僅要學知識,學本領,還要把學到的知識和本領用出來;隻學不做,不是學校的培養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隻有“行”,優秀的品德,學到的東西,才能顯現出來。“行”,是學校“學”的目的和歸宿點。


南京師範大學:“正德厚生 笃學敏行”

提寫校訓的是書法家尉天池。這個校訓,是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通過廣泛征集,才确定的。

正德的解釋為:端正、德行。在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各種品行之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德行在一個人或企業占有首席的重要位置。好的品德不僅是社會的良心,而且是國家的原動力,因為世界是被德性統治的。

《左傳》對“厚生”的解釋是這樣的:“薄征強,輕賦稅,不奪農時,令民生,計厚,衣食豐足”。對厚生涵義的理解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豐滿。

“笃”的涵義就是敦厚、誠實、忠信的意思。因此,古人一般将“笃”字與做人聯系在一起,如“笃志”、“笃信”、“笃行”等等。為人要有人品,治學也要有品格,這就是“笃學”,究其意就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的做學問。

孔子的《論語》中曾多次出現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實踐"。所謂“敏行”即勇于實踐,快捷,搶抓機遇,善抓機遇。


浙江師範大學:“砺學砺行 維實維新”

“砺學砺行”之“砺”,本指磨刀石,初作“厲”,後作“砺”。用作動詞,意為“砥砺”、“磨砺”。砺、厲、勵,三字相通,引申為 “勉勵”、“激勵”、“振奮”等義。“學”,涵括“學問”和“學習”兩個層面,前者主要指“學識”、“理論”,後者主要指“認知”、“研習”;“行”,涵括“行為”和“作為”雙重蘊義,前者主要指“行動”、“實踐”等基本義,後者主要指“品行”、“有為”等提升義。“砺學砺行”,包孕着豐富的辯證思維,不僅要“知行合一”、“學行并舉”、“理論聯系實際”、“道德文章俱佳”,而且将“學”與“行”統一于相互砥砺、激勵的動态過程之中,着力于勵志奮勉、精韌不怠,要求全校師生員工立學立行,不斷修養學品、探研學問,且躬身履踐、日進有功,以追求一種浙江師範大學 超邁高遠的卓越人生境界。

“維實維新”之“維”,本指系物的大繩,後亦喻指一切事物賴以固定的東西,如“地維”、“綱維”等。用作動詞,意為“維系”、“連結”。維、唯、惟,三字相通,引申為“惟一”、“惟獨”、“隻有”等義。“實”,即“實事求是”、“敦實誠信”之“實”;“新”,乃 “革故鼎新”、“開拓創新”之“新”。自建校以來,師大人崇尚實踐、探究本質、追求創新、服膺真理,且薪火相傳、日新月異,形成了獨特的科學與人文精神,因此,“維實維新”四字,執本秉要,取精用弘,不僅是對師大校訓曆史文脈的承續與發展,而且也是對其思想要義的升華與闡揚,更是對師大學人的約律與激奮,是全校師生員工“已然”的共同語言和“應然”的行為準則及其統一體。它将“實”與“新”融會于相互維系、并進的不懈追求之中,要求唯實是從、唯新是舉,追求真知、創造新知,共享人類文明新成果,開辟人類知識新天地。

“砺學砺行,維實維新”,熔鑄了中華民族文化之神髓,凝煉了浙江師範大學教育之精魂。在内容上,相輔相成、渾然一體,注重“學行結合”與“實新偕進”的兩兩對應及其有機統一,富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濃郁的現代大學氣息,文意暢達、文氣貫通,言近而旨遠、辭約而意豐;在形式上,運用中國古典詩賦疊字、複沓等修辭手段,貼切允當、莊重典雅,諧音協律、易記易誦。

“砺學砺行,維實維新”,熔鑄了中華民族文化之神髓,凝煉了浙江師範大學50年教育之精魂。


杭州師範大學:“勤慎誠恕 博雅精進”

“勤慎誠恕”是建校初期首任校長經亨頤提出的校訓,體現了學校對曆史傳統的繼承。“勤”表時習、敏求、不厭不倦之意;“慎”是慎言、慎行、寡尤寡悔(少過錯少悔恨);“誠”代表真實、無妄、成己成物;“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盡己及人。

“博雅精進”四字是在新的曆史時期對“勤慎誠恕”的必要補充。“博”字更是對當代大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要求,也是杭州“大氣開放”精神在學校中的具體體現。“雅”字體現了江南的人文特色,有别于其他地域的人文特質,同時又與杭州“精緻和諧”精神相一緻。“精”字是在“博”的基礎上的更高要求,體現在精神上,也體現在行為上和學術上。“進”字涵蓋了早期校長經亨頤在五四時期提出的“與時俱進”的理念,更是新時期學校發展的必然訴求。


安徽師範大學:“厚德 重教 博學 笃行”

“厚德”突出了德育為首的教育理念;“重教”強調的是辦學特色、辦學理念;“博學”是求學、治學的目标、方法;“笃行”為學的最後階段,使所學有所落實,強調重視實踐的教育理念。厚、重、博、笃,寓意厚重笃實、博雅精深,展示我校敦厚豐富的精神底蘊和人文内涵;德、教、學、行,寓意我校德才兼備的培養目标和教育家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福建師範大學:“知明行笃 立誠緻廣”

“知明行笃”語出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則知之愈明。朱熹認為:知行相須,不可偏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也曾提出“知行相資”之說。

“立誠”,語出《易經·乾卦·文言》:“修辭立其誠”。“立誠”的現代含意可引申為:一是對真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二是真誠待人、強調誠信,一身正氣、光明磊落。“緻廣”,語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緻廣”的現代含意可引申為:一是“終日幹幹,進德修業”,努力達到廣闊的境界;二是提倡兼容、寬容,為人才成長提供廣闊的天地。

概而言之,“知明行笃 立誠緻廣”就是要求全校師生努力做到知與行的統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學會做人與學會做事的統一,樹立至誠的精神,不斷探索真理,達到廣大的境界。


閩南師範大學:“博學明理 砺志笃行”

“博學”出自于《論語·子張》篇,“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禮記·中庸》也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說。“博學”指廣泛學習,也指學問淵博,還有博大寬容、兼收并蓄之意。以此倡導師生努力學習,博采衆長,追求廣博的學識和淵博的學問。

“明理”意指明學理,明事理,明做人的道理。

“砺志”之“砺”是磨砺的意思。“志”在《說文解字》中解為“意”,現代漢語有“意志”一詞。班固(漢)《白虎通·谏诤》有“砺志忘生”之說,這個“砺志”就是磨砺心志的意思。

“笃行”之“笃”有踏踏實實、堅持不懈之意。“笃行”意指對事業專心緻志,锲而不舍。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禮記·學記》中也有“博學而不窮,笃行而不倦”的說法。


江西師範大學:“靜思笃行 持中秉正”

“靜思笃行 持中秉正”就是要求學子學會冷靜而心平氣和的思考,并且為了目标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實踐之,為人為學要能不偏不倚,秉持公正,追求真理二部妥協。


山東師範大學:“博學笃行 弘德明志”

“弘德”,出自東晉常璩撰《華陽國志》中卷十(下):“恢弘德教,養廉免恥。”“思弘德化,思弘德教。”《隋書》卷七七《隐逸傳》中《徐則傳》中有“人能弘德,道不虛行”一語。“弘德”意謂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國。“為政以德”是中國傳統治國思想的核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國是中國傳統治國思想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輔”是中國傳統治國思想的主要表現形式。

“明志”出自三國諸葛亮撰《戒子訓》:“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明志”意謂表明志向,樹立理想。理想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隻有理想遠大,目标明确,才能積極進取,自強不息。校訓把“明志”作為第二條,旨在強調理想,體現着學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激勵廣大師生員工為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追求。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學”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獵取,同時“博”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闊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訓把“博學”作為第三條,旨在強調學識,體現着學校重視學識淵博,倡導追求新知,激勵探索真理。通過廣泛學習,達到寬厚的理論基礎,紮實的基礎知識,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與“博學”同一出處。意謂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道德、理想與學識,最終都要通過實踐來檢驗,都要通過實踐去落實。隻有具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淵博的學識,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訓把“笃行”作為最後一條,旨在強調實踐,體現着學校倡導實踐理性,注重知行合一。


曲阜師範大學:“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語出《論語·述而》,意思是,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育他人而不感到疲倦。這是學校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是世代傳承的精神血脈。


河南師範大學:“厚德博學 止于至善

“厚德博學,止于至善”,意為河南師範大學的每一個人,無論是修德還是進學都應當不懈的努力,追求達到最高的境界。如此方能擔當起國家強盛、民族振興之偉業所賦予曆史重任,為學校增光添彩。

“厚德”語出《易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因寬厚,得以承載萬物;有學問的人應以大地為楷模,培養容人容物的雅量,以寬厚而高尚的德行承擔重大責任。

“博學”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者在其中矣。”意思是廣泛地學習并且專心緻志;學有疑之要及時問,且隻問己所學中未曾理解的問題而不泛濫的問,并且就習知易見者思之,于是情志好生愛人之德就在其中了。《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學,既有學問博大精深之意,又有廣泛學習,學識淵博之說。

“止于至善”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止,達到;至,最、極;達到最完美的境界。意思是說大學在于幫助學生彰明修養之德,日新又新,不斷進步,在做人和學業上追求最完美的境界。


華中師範大學:“求實創新 立德樹人”

學以緻新,師者育人,惟求實而可以創新,惟立德方能樹人。八字校訓既是學校對于學子的期許,也是學子正己立身的鏡鑒。


湖北師範大學:“誠敏”

“誠”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和傳統經典文獻中倡導的一種基本修為。孟子曾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準則。類似的表述還有,“不誠無物,君子誠之為貴”(《禮記·中庸》)、“養心莫善于誠”(《荀子》)等。将“誠”作為校訓,意在勉勵師生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愛國敬業,誠實守信,崇尚真善美,學做誠信人。

“毅”的本義為意志堅強、果斷。《論語·泰伯》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意思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責任很重大,路途又很遙遠。“毅”又有堅決的意思。如“殺敵為果,緻果為毅”(《左傳》)。将“毅”作為校訓,意在勉勵師生培養剛強堅毅的品質,樹立遠大而崇高的理想與信念,堅定執着追求真理與科學。

“勤”的本義是勞累、勞苦。《說文》中解釋為,“勤,勞也。”勤是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和可貴品質。《論語》曾曰“天道酬勤”,就是說天意将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韓愈留下了“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進學解》)、“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今賢文》)的警句。将“勤”作為校訓,意在勉勵師生勤學善思、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培養自強不息、克勤克儉、勤勉樸實的優秀品質。

“敏”的本義為動作快。《說文》中解釋為,“敏,疾也”。《論語·裡仁》中有“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一說,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敏”的又義為思維敏銳、反應快,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将“敏”作為校訓,意在勉勵師生才思敏捷,敏行好學,勇于創新,敢于争先。


湖南師範大學:“仁愛精勤”

“仁愛精勤”校訓的主要内涵是倡導師範仁道,追求高尚;倡導愛人以德,追求和諧;倡導研精思覃,追求真理;倡導勤奮踏實,追求卓越。


華南師範大學:“艱苦奮鬥 嚴謹治學 求實創新 為人師表

70多年來,該校數易校名,幾度遷徙,雖曆經滄桑,卻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華師人秉承勷勤大學師範學院 “ 研究高深學術,養成社會之專門人才 ” 的優良傳統。承傳南方大學 “ 忠誠團結,樸實虛心,勤勞勇敢,實事求是 ” 的革命精神。共同鑄就了該校今天的繁榮與發展。


廣西師範大學:“尊師重道 敬業樂群

“尊師”,意為尊重教育、尊重老師、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求我們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養成尊師的品德。

“重道”,意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堅持正義、善德立身,要求我們樹立科學精神,以實事求是的态度治教治學,不斷創新,追求真善美。

“敬業”,意為熱愛專業、笃學求精、勤勉創新、獻身事業,要求我們專緻學業、忠于職守,有為社會發展而奉獻的價值追求和勤懇作風。

“樂群”,意為和諧共處、誠信寬容、團隊合作、厚生益衆,要求我們善于合作,同舟共濟,攜手共建和諧校園。


西南大學:“含弘光大 繼往開來”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是1928年時任川東師範學校校長的甘績镛先生所題。川東師範學校源于西南大學最早的辦學淵源川東師範學堂。“含弘光大”,語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所謂“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順也,在天為陰,在地為柔,在人為仁,在性為寂,在修為止……順則所行無逆……”所謂“含弘光大”,含是無所不包,弘是無所不有,光是無所不着,大是無所不被;“繼往開來”,語出宋朝朱熹《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繼:繼承;開:開辟。繼承前人的事業,開辟未來的道路。“含弘光大,繼往開來”,即是“包含弘厚,光着盛大,承前啟後,開拓創新”之意。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作為校訓,除含義厚重,寓義深遠外,還來源于百年老校的曆史沉澱,可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那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可以編選出來,又容易變更的文字。對學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着盛大,繼承百年老校優良辦學傳統,開創西南大學的光輝未來”;對學校各級管理人員而言,要“高瞻遠矚,胸襟弘大,秉承百年辦學理念,發揚優良傳統,肩負發展學校重任,實現學校規劃目标”;對教師而言,要“學高身正,為人師表,承前啟後,開拓創新”;對學生而言,要“自強不息,學無止境,誠信做人,承前創新”。


重慶師範大學:“厚德 笃學 砺志 創新”

厚德,語出《易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意即以德為厚,強調通過加強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校把“厚德”放在校訓的首位,旨在強調“德育為先”的基本原則,凸顯“教人先自教,正人先正己”的為師之道,進一步體現學校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師生員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笃學,語見《史記•伯夷列傳》:“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意為專心好學。“笃學”強調以求真務實的态度做學問,體現學校倡導追求真知,加強學術,通過認真學習,豐富理論,紮實基礎,提高師能。

砺志,意即磨砺意志,砥砺人生。人之于世,必逢各種際遇,隻有保持“勝不驕,敗不餒”之信念,不斷磨練,才能在逆境中奮起,在順境中笃行,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砺志”是重師人的必修課,也是重師人自強不息、勇于攀登、不斷前進的動力。

創新,創新是進步的核心推動力,創新是發展的必經之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厚重的知識底蘊,銳意進取的态度,專心緻志和深邃的洞察力,構成了創新“三要素”。創新,是重師人優良的傳統,也是重師人不渝的追求。

“厚德、笃學、砺志、創新”是重師人的整體自我勉勵和追求,也是時代和人民賦予重師人的責任和使命。


四川師範大學:“重德 博學 務實 尚美”

重德:即重視思想道德。德為人才素質之首,師生以法律和道德為行為标尺。教師要以好的品德和作風錘煉自我,并育出好品德的人才;學生要以德修身,誠信待人,未來才能革故鼎新,傳承文明。要在全校培育形成良好的文明道德風尚,增強學校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博學:即擁有廣博的知識。學校在育人理念上,倡導學生要博古通今,文理兼修;教師作為文明的使者,隻有具有廣博的知識,才能“傳道授業解惑”;學生隻有擁有廣博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個理性的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能在未來的激烈競争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重德”、“博學”共同體現了四川師大人“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教育理念。

務實:即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是四川師大人人生态度和辦學精神的寫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有踏實的治學精神和工作作風,要勤于治學,嚴謹治學。

尚美:即要有崇尚美的心靈,要有正确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情趣,要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内化為人生修養。師生要保持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境界。

“務實”、“尚美”共同體現了四川師大人“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辦學精神。


西華師範大學:“勤奮 求實 敬業 創新”

勤奮——成才之路

人之百年,歲月難留;學海無涯,勤奮為舟;不倦誨人,孜孜以求;教學相長,共創金秋。

求實——治學之道

科學真理,四海皆準;結合實際,學乃有成;不求浮名,不唯書本;腳踏實地,求實求真。

敬業——應盡之責

強民富國,教育為先;學高身正,乃為師範;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百年樹人,功莫大焉。

創新——時代之需

神州奮進,形勢逼人;學貴常恒,由貴創新;改革開放,時代之魂;開拓進取,永無止境。


貴州師範大學:“慎思笃行 博學緻新”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笃行之”句。校訓取其精要,強調:深入、全面地思考,堅持不懈地實踐;廣泛、寬厚地汲取,不斷追求升華和創新。


雲南師範大學:“剛毅堅卓”

“剛毅”一語最早的完整诠釋見于《劄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至于“堅卓”一語,源于成語“艱苦卓絕”。其中“堅卓”一語,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環境條件的“艱苦”,而是人的精神修養的一種境界。

“剛毅堅卓”中的“剛毅”要求師生做一個無私無畏的人,即所謂的“無欲則剛”,對物質世界或其他人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同時也尊重他人的主體性,激勵人堅忍不拔,刻苦自勵,追求真理,創造豐功偉業;“堅卓”則要求人心之堅定,刻苦自勵,勤奮學習,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鐵骨铮铮;不好為人師,不強為人師,而又謙恭和藹,待人以誠,循循善誘,能移風易俗,成人之美。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繼續指引我們保持人類的主體性、人的尊嚴、人的價值!


陝西師範大學:“厚德 積學 砺志 敦行”

“厚德”一詞語出《周易·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大地具有廣厚之德,所以無所不載。即在教育工作中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學生優良品德的養成始終置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同時倡導廣大教職工以身示範,立德樹人。

“積學”一詞見《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意為積累學問。即倡導學生以學習為天職,勤奮好學,刻苦攻讀,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同時提倡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做到精通業務,鑽研學問。

“勵志”一詞見漢班固《白虎通·谏诤》:“勵志忘生,為君不避喪生。”意為奮志,集中心思緻力于某種事業。即引導廣大師生員工志存高遠,追求卓越,并在學習和工作中具有堅忍不拔、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意志品質。

“敦行”一詞始見于《禮記·曲禮》:“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殆,謂之君子。”“敦”是敦促、勉勵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強調動手的能力、實踐的作風和對道德的踐履。即倡導廣大師生員工堅持身體力行,學以緻用,知行統一,始終保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作風。


西北師範大學:“知術欲圓 行旨須直”

這是曾任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院長的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文學家黎錦熙先生1947年為《國立西北師院畢業同學錄》的題詞:“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智欲圓,行欲方”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見于文子《通玄真經》卷七微明篇記載老子的一段話: 凡人之道,智欲圓,行欲方。

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 行方者,立直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 故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

知術欲圓,是指在求知識、做學問這類智能活動方面,思想要解放,思路要靈活,方法要多樣,活潑生動、觸類旁通,如長河落日一般,玲珑剔透、豐滿圓潤。

行旨須直,是指行為舉止和生活旨趣要端莊、正直、正派,在為人處事上,要直道而行,如大漠孤煙一般,直立于天地之間,别無旁骛,特立獨行,透現出令人起敬的浩然正氣。

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從為學、做人兩方面提出了師生共同遵循的基本準則,體現着西北師範大學的曆史積澱和文化追求,是學校“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校風和“愛國進步,誠信質樸,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精神的獨特展現。


新疆師範大學:“博學笃行 為人師表”

博學笃行:出自《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為學首先要廣泛獵取,同時“博”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闊的胸襟。“笃行”與“博學”同出一處,意思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博學”是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對教 師知識底蘊的要求,“笃行”則是對教師品格修養的要求。“博學”強調學識,體現着學校的治學理念;“笃行”旨在強調實踐,體現着學校注重知行統一,體現着師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倡導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把學得的書本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學習提高。

為人師表:曆史上許多教育學家都曾給予闡釋和概括,如孔子的“其身,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王夫之的“身教重 于言傳”。陶行知的“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教職員躬親共守”。李贽的“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布魯納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範”。


本文整理 | 敏試教育(江西教師招聘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