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上古時期,華夏文明曾經出現過數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他們分别是“燧人、伏羲、神農”和“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由于他們曾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後人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崇敬和懷念,故而追封他們為“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沒有曆史傳說的那麼神秘,不過是華夏文明在原始部落時期,推選出來的部落大酋長。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出現,各方各派為了标榜本家學說的正統性,紛紛将此八位帝王級大酋長引入自己的學說。在學術氛圍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三皇五帝的身份也開始水漲船高。連掃平六國,奠定華夏大一統的秦始皇,都要對三皇五帝心懷敬意,以“皇帝”二字給自己定尊号。
無論是史書考證,還是民間傳聞,“三皇五帝”已是家喻戶曉,然而大家是否留意過,平時稱呼“三皇五帝”時,隻有名而沒有姓氏。那麼三皇五帝到底有沒有姓氏,若是有的話,他們的姓氏又是什麼。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上古時期的姓氏起源說起。今天咱們說起姓名,往往由兩部分組成,前邊是姓氏,後面是名字,兩者結合起來便是某個人的姓名。名字可以随便起,姓氏卻不能,它必須與父祖保持一緻,極少數也會跟随母親的姓氏,無論跟誰姓,姓氏隻有兩個來源,或者是父系,或者是母系,沒聽說還有第三種情況。
姓氏一般分為兩類,單姓和複姓。單姓是單個字姓氏,比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複姓則是兩個字的姓氏,比如獨孤、慕容、令狐等等。現在這種姓氏文化大約有不到三千年的曆史,差不多自春秋戰國時期才形成。
在夏商周三朝,乃至更早的上古時代,華夏文明的姓氏文化十分複雜。一個人的完整姓名得有五六個字以上,因為它是由“姓、氏、名”三部分組成,姓是姓,氏是氏,名是名,三者各有不同的意義。
“姓”自産生以來,沒有經過太大的變化,一個人生在哪個家族或者部落,便要以該家族部落的“姓”來給自己定稱謂,它相當于某個家族和部落共同的代号。“氏”更像是地名,因為上古時期,伴随社會條件的發展,某個部落壯大起來以後,會有不同的分支,各部落為了區分自己的屬地,便将自己的姓名中加上“氏”。“名”自然不用多說,一般根據個人的喜好,随便怎麼起都行。
以伏羲為例,他的全名應該叫做“風燧人伏羲”,“風”是他的姓,“燧人”是他的部落氏族,“伏羲”才是他的名字。其他三皇五帝成員,他們的姓與氏到底是什麼?咱們繼續往下說。
燧人是那位教會華夏民族“鑽木取火”、“結繩記事”的那位先祖。他的全名是“風燧人允婼”,風是他的姓,燧人是他的部落氏族,允婼是他的名。允婼是位居三皇五帝之首,他帶領族人建立起燧明國,大約是河南商丘一帶。燧人允婼是位非常有作為的上古帝王,特别是發明“取火”,使得華夏文明從原始部落開始步入文明的時代。後來,他迎娶華胥氏為妻,所生的一雙兒女更為有名,他們是伏羲和女娲。
伏羲,上文有所提及,他的全名是“風燧人伏羲”,是三皇之首燧人允婼的嫡長子,父子二人将“三皇五帝”占據兩席之地,果然是虎父無犬子。伏羲在自己父親燧人允婼的基礎上,将燧人氏帶向全新的文明,他創立出文字和婚嫁制度。文字的發明可謂是開啟文明的鑰匙,還提倡采取聘禮的婚嫁方式。所以,傳統觀念上認為華夏文明始于伏羲。
神農是嘗百草的上古帝王,本姓“姜”,“神農”是他的部落氏族,“炎帝”才是他的名,所以他的全名叫“姜神農炎帝”。神農炎帝最大的事迹是聯合皇帝打敗蚩尤,共同創立華夏文明,合稱炎黃子孫,同時他還是最早的醫學藥學家。
黃帝,作為五帝之首,是真正意義上華夏部落的先祖。他本姓“軒轅”或“姬”,“有熊氏”部落,名為“黃帝”,全名則是“軒轅有熊黃帝”。
颛顼,是黃帝的嫡長孫,由于後來黃帝改姓為“姬”,颛顼因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故為“高陽氏”,颛顼是他坐上部落首領的封号,他的本名叫“乾荒”,所以颛顼的真名應該是“姬高陽乾荒”。
帝喾,是皇帝的曾孫,祖父被封在高辛地,創立“高辛氏”,他的全名是“姬高辛俊”;堯,姓為伊祁,氏為唐,名為放勳,全名為“伊祁唐放勳”;舜的真名則是“姚妫重華”。
以上便是三皇五帝的的姓、氏、名的考證,由于他們的全民太長,說起來又十分繞口,後人為了方便,故而隻稱他們的“姓氏名”其中的一部分,或者以他們的尊号相稱。小夥伴們,你們學到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