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自然與傳統文化

自然與傳統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08:58:35

自然與傳統文化?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 劉東超,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自然與傳統文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自然與傳統文化(從節慶文化中體悟人與自然關系)1

自然與傳統文化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 劉東超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續,疫情形勢迫使我們更加嚴肅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1月22日,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的,對于這個病毒的來源,現在大家都聚焦到一個市場裡,這個市場裡有野生動物交易,所以來源可能是野生動物及它所污染的環境。”可以說,追求“野味”,缺乏對自然、缺少對生命的敬畏,與此次疫情有密切關系。

從各種傳統知識中尋找可供借鑒的資源是今人探讨問題的重要方式,反思我們與自然關系,可以從在中國長達流傳數千年多種多樣的節慶文化中汲取智慧。

第一,參贊天地。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同構互動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基本觀念,人們以自己的力量投入天地變遷化育是必然的要求。因而,在各種各樣的節日活動之中,人們自覺地參與自然的運行。立春是自然時序遷流的一個重要節點,曆朝曆代的古人在這一節點都要有所表示。《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這是周代官方“迎春”的做法。此後各代都繼承了這一做法但有所損益發展。《後漢書•祭祀志下》記載:“(縣邑)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東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東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則迎者拜之而還,弗祭。”這是東漢的做法,此類等等應該說是樸素的參贊天地觀念的民間表現。

參贊天地另一種較為樸素簡單的形式是直接接觸自然。長期以來古人有春日踏青的習俗,時間多在清明節,但也有安排在其他時間的。杜甫《麗人行》記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這是說,貴族或官宦人家的婦女一般難得出門,但在三月三日的春光中卻可以盛裝到田野中遊玩。另一個例子直到今天還流行。黑龍江地區在元宵節的晚上有“滾冰”的活動。當地人認為在冰面上左滾九圈右滾九圈,可以凍死一切病氣、 晦氣和災氣。等到春天冰雪一化,所有不祥都被河水流走。這是通過接觸自然的力量實現人類美好的願望。

第二,感知自然。節慶往往反映的是自然時序的變化,傳統社會中的人對這一變化較今人更為敏感。這和古人的生産生活與自然更為密切有關。元宵節是夏曆新年第一個月圓日,又是初春透露消息的時刻,古人極為重視。宋詞記錄的士人對此節的感知體驗相當多,以下三個例證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晁端禮《水龍吟•詠月》:“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香散梅梢,凍消池面,一番春信。”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樓外柳絲黃濕。風約繡簾斜去,透窗紗寒碧。”李清照《永遇樂》:“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其中以李清照這首詞最為著名。三首詞對元宵節自然氣候的描寫都極為準确傳神,充分反映了詞人的敏銳感受和精準筆法。民間極為重視的另一個“十五”是中秋節,這是秋意濃重的時刻,古人對此也極為看重。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吳文英《玉漏遲•瓜泾度中秋夕賦》:“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雲先晚。露冷闌幹,定怯藕絲冰腕。”二者都是作者精微真切的自然知覺,但前者是盛唐氣象,後者則是婉約的宋人風格。在節日的熱鬧喧嚣之外,這些詩人、詞人透過對自然景物和時節氣候的描寫反映了自己内心更為精細微妙的思想情感,這是節慶文化更為深邃、不易察知的層面。

第三,治理自然。對于人類來說,自然并非都是友好的力量,還有相當部分是妨礙甚至傷害人類的力量,比如地震、山崩、海嘯、瘟疫等。為此,人類必須予以防範和治理。這在各種節慶活動中都有所表達。漢代就有過年時制作門神神荼與郁壘的習俗,在元旦用爆竹驅鬼掃晦的習俗《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這是今天大江南北、長城内外放鞭炮的由來。王安石在著名的《元日》詩中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他把新年第一天當時人們換門神和燃爆竹這兩件事都說清楚了。此外,古代民衆還有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的做法。直到今天,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還有在春節或正月十五點火把、燒火堆、過火群、舞火獅、燒火龍的習慣,其寓意都是驅逐自然界中傷害人類的物事。

第四,珍愛生命。中國古人有悠久的珍愛生命的文化傳統,《禮記•月令》就有“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的記載。這一理念最為重要的表現是素食。中國傳統社會有不少涉及素食的著作,如《齊民要素•素食》、《本心齋疏食譜》、《山家清供》、《素食說略》等。在各地節慶活動中也有大量素食傳統。按福州人傳統,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便不殺生。龍岩春節習俗早餐普遍為素食,團圓湯丸、紅棗、花生、糯米甜飯。北方有的地方初一早晨的餃子必須是素餡的。其目的是希望這一年的日子比較“素淨”。海口初一、初九吃“齋”,這是祖上留傳下來的春節習俗。初一齋菜煲的制作方法極為講究,包括多種多樣的幹菜、鮮菜和豆制品,程序也相當複雜。據說年初一吃一天素等于全年吃素。水族從端午節的第一天開始,隻準吃素,直至端午節結束後才能吃葷。蘇州人吃雷齋素,一般從六月初一始至二十四日雷尊生日結束,曆時二十多天。這些習俗的寓意都是幹幹淨淨、平安吉利,實質上也包含着珍愛生命的思想。

從總體上看,中國節慶文化中包含了尊重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理念,同時還有大量實現這些理念的具體做法,這都是今天應該汲取的精神财富。對于改進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改進一些人暴殄天物的消費慣性,具有較大的啟示借鑒價值。尤其是強調珍愛生命,可能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