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曾幾何時”是一個非常常用的成語,但同時也可以說它是最特殊的一個成語,它特殊就特殊在所有人都用錯了還渾然不知,甚至還有一種積非成是的趨勢。
我們之前講過一些古今異義的成語,比如衣冠禽獸、呆若木雞這種,這兩個成語最初的褒義詞,現在用作貶義,但這個不是用錯了,這是古今異義所導緻的,是漢語詞彙發展過程裡的正常現象。但“曾幾何時”這個成語,它不是古今異義,今天的人的的确确用錯了。
篆書——曾幾何時
比如随便造個句子——曾幾何時,我們也是純潔無邪的少年,如今都變成老司機了。
或者:曾幾何時,這裡也是一片茂密的叢林,現在卻成了一片荒漠。
這是我們現在對“曾幾何時”的用法,用來表示曾經的意思,甚至在很多的主流媒體中也是這樣用這個成語。其實這樣的用法是錯的,因為“曾幾何時”完全不是曾經的意思,可以說這個成語的用錯率在99%以上。
那麼“曾幾何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之所以會誤認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表示曾經,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望文生義,因為有一個“曾”字,還有個何時,就以為是曾經的某個時候,其實完全不是。
“曾幾何時”的真正含義是“才過去沒多久”。這個成語出自北宋大V王安石。
王安石寫過一篇《祭盛侍郎文》,裡面記載了盛侍郎的生平,有一句說:“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意思是說,朝廷為盛侍郎補官揚州,盛侍郎辭謝歸去,可是剛過沒多久,報告盛侍郎去世的消息就來了。
這就是這個成語的真正含義,它的意思是“剛過去沒多久”。這個成語出現後,很多人都把它發揚光大了,比如南宋詞人趙彥端的《介庵詞》。這首詞裡有一句是:“回首分攜,光風苒苒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
趙彥端的這首詞寫的是晚春時候的景色,春天快要結束了,風光難再,表達的是一種對時光的惋惜和挽留。其中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回想當初離開的時候,陰雨霏霏,花紅柳綠,才過了沒多久,故鄉的風光都變了,就像一場夢一樣。
不管從哪裡看,“曾幾何時”的意思都是“才過去沒多久”,有點類似于“彈指之間”“轉瞬之間”的意思。這個成語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沒有産生古今異義,今天它的含義仍然是和誕生時的意思一樣。但問題就出在所有人都把它用錯了,大到官方媒體,小到朋友圈作文,幾乎全都把它用錯了,都想當然地以為它是“曾經”的意思。
這種錯誤的用法甚至還有一種積非成是的趨勢。一個成語用錯了沒事,隻要錯的時間夠長,錯的人夠多,若幹年後這個錯誤的用法說不定就成了正确的。其實說到底,那些古今異義的成語不就是千百年來不斷地用錯而積累下來的結果嗎。如果百十年後“曾幾何時”正式成為了“曾經”的意思,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