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沒有屬于春天的古詩

有沒有屬于春天的古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6 02:40:56

撰文 | 三書

01

一首生命的贊美詩

/ /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

如題,這是一首詠物詩。

我們都見過楊柳,但若以文字來描述,卻會忽然感到困難,若以詩歌來吟詠,那就更覺無從下手。即便與日常相伴的事物,比如一個蘋果、一張木桌、一個杯子、一塊撿來的石頭,我們一旦凝視,它們會變得不同,變得陌生。

而當人試圖用語言去描述或吟詠物時,人與物便從彼此幽閉的狀态,踏入了萬有共存的神秘河流,人與物的關系也将重新建立。

植物學知識對于詠柳沒多大意義。是落葉喬木還是灌木,有什麼經濟用途,甚至枝葉細長下垂等性狀,皆屬認知層面的柳。我們平日在河邊看到垂柳,或窗外柳絲飄拂,柳和我們的關系是審美而非認知的。

詠物詩所詠的就是人對物的審美感覺。感覺本身微妙抽象,要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則往往不得不借助比喻。賀知章在《詠柳》中全用比喻,而且是隐喻,這些隐喻是否巧妙,我們略作剖析。

“碧玉妝成一樹高”,乍看以“碧玉”比柳色,但“妝成”又在暗示柳樹像一個人。其實我們一讀就想到“小家碧玉”。南朝樂府有《碧玉歌》,梁元帝蕭繹的《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從那時起,“碧玉”就是小戶人家少女的代名詞了。此句則既寫柳色,又隐喻早春的垂柳像一位清純的少女。

第二句仍用隐喻。“萬條垂下綠絲縧”,摹狀柳的蔥茏之态,并呈現出色澤和質感。綠絲縧,即柳條纖長柔軟,如絲帶冉冉。從第一句到第二句,視角由遠及近,色澤從碧玉到綠絲縧,更加具體細膩了。

再看柳葉,細細尖尖,真像用剪刀片片裁出。被誰裁出?當然是造物主。但詩人說“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剪刀,此處既保留了造物的神秘,同時也是對自然的贊美。

此詩遣詞造句恰如垂柳,清新溫柔,全是贊美:贊美柳色,贊美柳條,贊美二月,贊美春風。詩人以這些贊美,最終贊美了生命,贊美了語言和詩。

若以現代的懷疑精神審視,碧玉、剪刀之類的比喻,或嫌過于拟人化。柳樹作為物的存在,在詩中被拟人化地取代了,即詩人所詠之柳隻不過是人的自我投射,而并非獨立實在的柳樹自身。

有沒有屬于春天的古詩(春天還是不是春天)1

王翚(清)《柳岸江洲圖》

02

在欲辨與忘言之間

/ /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

這首詩幾乎人人能誦,如果問杜甫在詩中想說什麼,或曰詩意何在,恐怕十個人中有十一個不知道。撇開生搬硬套的傳記解讀,也許一百個人中有幾個會說,寫的是詩人在那一刻感悟到的世界。

世界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感悟是生命的忘言狀态,“那一刻感悟到的世界”,這句話比較接近詩的本意。詩人的欲辨已忘言,其實已體現在題目中,“絕句”作為詩體僅具結構意義,内容上相當于無題。

絕句結構本身就是内容,即由四句詩截取的時空點,或世界的一個切片。詩人在此感悟到的,就是那突然敞開的時空:廣袤、完滿、自足。

“兩個黃鹂鳴翠柳”,有過類似生活經驗或對語言本身敏感的人,讀到這句立刻就感到歡喜。黃鹂,翠柳,顔色相互輝映,春光明媚。黃鹂叫聲清脆,且鳴翠柳,更覺勃勃生機。視覺聽覺體驗,又觸動着深層的生命意識。

不論寫詩還是讀詩,真正的觸動并非來自表面經驗,而是說不清的深層直覺,類似一種集體無意識。比方在夜裡聽到狗吠,我們心裡立刻被喚起的那種感覺,早已遺忘的遠古記憶。

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起句曰:“風吹柳花滿店香”,同樣,柳花的飄飛和香氣,喚起的也是深層的生命意識:春天的美好,離别的憂傷,東風像是為人送行,滿店的花香都在挽留……諸多感覺疊加的流動狀态,也才是我們的真實存在。

再說“兩個黃鹂”,為什麼是兩個?一個行不,三個呢?想想看,如果隻有一個黃鹂,那叫聲不免有些孤單,而三個又嫌吵鬧了點兒。鳥兒本身也總成雙成對地出現,在事實和詩意層面上,兩個黃鹂都是一種必然。

“一行白鹭上青天”,明朗又潔淨。曾見過一隻白鹭飛上并不怎麼藍的天空,當時心中感到莫名的震動,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那該有多麼壯觀!

“窗含西嶺千秋雪”,時節雖至春末夏初,西山嶺上仍覆着白雪。“含”字将雪山拉近,千秋雪仿佛永恒,嵌在窗的靜止之中。“門泊東吳萬裡船”,鋪開空間的廣袤,從東吳到西蜀,萬裡之遠系于一船。除了時間和空間的交錯,值得玩味的還有窗與門,從窗看出去是時間,由門進出的則是空間。

四句詩在語言上呈現出對稱與秩序:兩個黃鹂與一行白鹭,翠柳與青天,窗與門,西嶺與東吳,千秋雪與萬裡船。每句單獨的詩,像一個個平行獨立的世界,拼貼出詩人感悟到的時空圖景。詩人貌似不存在,實則無處不在,看似自然而然的風景,無不藏着他的審美與覺知。詩人的觀看并非攝像機随意攝錄,而是選擇了承載其生命能量的事物,并以情感邏輯将它們組合在一起。

就生命與語言的關聯而言,這首詩像一個謎。作為讀者,我們隻有說“不是”的自由,因為沒有謎底。每個人以及宇宙萬物,乃至語言本身,本質上都仍然是個謎。

有沒有屬于春天的古詩(春天還是不是春天)2

弘仁(清)《 雨餘柳色圖》

03

聽唱新翻楊柳枝

/ /

《楊柳枝詞》

劉禹錫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闆橋。

曾與美人橋上别,恨無消息到今朝。

/ /

折柳贈别在漢代已蔚然成風,漢樂府有《折楊柳》,托意楊柳以寫離情,兼或感歎世事盛衰。寓意大緻有三:柳諧音“留”,表示挽留;楊柳依依,态若惜别;柳随插随活,希望行人在外也能随遇而安。那時河畔道旁多植柳樹,且柳條纖弱容易攀折,折柳贈别便成了風俗。

唐代文人多以七言絕句唱《楊柳枝詞》(亦作《楊柳枝》),内容雖仍以詠柳或惜别為主,但曲調已在隋唐時翻新。劉禹錫晚年與白居易唱和《楊柳枝詞》,劉作九首,白作八首。自劉、白而下,唐人作《楊柳枝》數十首,與《漁父詞》、《浪淘沙》諸調,皆載入詩集,亦可見詩與詞嬗變過渡在此數調。

讀這首詩,幾乎能聽到樂器或聲音的伴奏,讀着讀着,詩句自己就唱了起來。劉禹錫在放逐南方期間,大量創作《竹枝詞》和《踏歌詞》,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味。相比之下,晚年創作于兩京的《楊柳枝詞》,歌詞明顯雅化為文人詩,但民歌清新淳樸的氣質,以及作為歌唱的聲音節奏,仍保留在詩的語感中。

此詩内容簡單,但經典唯美。每個詞都像漢語中一個活的隐喻,承載着一個典故、一段回憶。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舊闆橋……這些詞本身美,且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曾與美人橋上别,恨無消息到今朝”,柳年年綠,年年替人回憶。二十年前闆橋别離,而今春江一曲,思念與憾恨,都被柳絲激活,一條條綠起來,一條條挂下來。

顯然,此詩并非單純詠物,實乃托柳以寫别後離情。劉禹錫《楊柳枝詞》另有一首寫離别之時: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绾别離。

前兩句沒寫到柳,但絕非閑語。城外送别,春風酒旗,夕陽西下,行人揮袂,這裡的每個事物,詩句中每個詞,都在訴說着别離,都在留戀珍惜。分袂之後,行人漸遠,長安陌上的樹木都在挽留,這又是一層意思。最後才說垂楊,乃畫龍點睛之意,别的樹雖多,但都不如楊柳依依,那般绾人别離。

折柳贈别之時,想必令人傷感落淚,然而我們今天讀這些詩,卻覺不出多少傷感,隻感到唐詩的美。傷感被寫成詩,就變成了美。

有沒有屬于春天的古詩(春天還是不是春天)3

馬元(宋)山徑春行圖

04

作為詩人自畫像的柳

/ /

《柳》

李商隐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 /

一般的詠柳詩,詠的都是春天的柳。畢竟,春天的柳最動人,送别時也才有人折柳。那麼秋天呢,蒲柳質弱,望秋先零。零落後的柳樹,人是看不見它的,等于不存在。

但也不盡然,天性敏感的詩人還是會看見它。比如納蘭性德的《臨江仙》“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殘,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詠的就是“寒柳”。

李商隐這首詩題為“柳”,不是“詠”,也不是“不詠”,或可理解為在二者之間。從詩意來看,不單是春柳,也不單是秋柳,而是時間中的柳。

開始就是過去式,“曾逐東風拂舞筵”,這是在秋天回憶春天。很自然地,我們就此聯想到人,人在老去時回憶自己,也曾那般年少風流。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醉人而銷魂的青春時光啊。

那麼此時呢,“如何肯到”四字,語氣很重,極不情願,但由不得你。誰也無法逃脫生老病死,樹木更是年年輪回。春柳到了清秋,繁華事散,葉子盡落,剩下瘦弱幹枯的枝條,再沒有鳥兒來唱歌了。

枯柳上隻有斜陽與鳴蟬,雖不至于死寂,卻倍感凄涼。“帶”字亦從“不肯”來,同類相招,所見所感,都是死亡的陰影。落日餘晖,秋蟬哀鳴,全都呼應着詩人的遲暮心情。

李商隐對柳情有獨鐘,寫過很多題中有“柳”的詩。另有《贈柳》一詩專門詠柳,用了很多典故,柳在詩中是贈别之柳,詩意雖美,然而仍是人生的陪襯。但在《柳》這首詩中,詩人從柳身上看見他自己,二者虛實相生,物我交融,柳已成詩人的自畫像,而不再是人類戲劇舞台上的道具和背景。

作者 | 三書

編輯 | 李陽 張進

校對 | 張彥君

來源:新京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