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展覽的開篇,到徐徐打開的“夏”“商”“周”展區,鼎是“宅茲中國”展覽中最多見的器物之一。從炊器到禮器,從陶器到銅器,“鼎”在夏商周三代的社會生活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看“宅茲中國”的展覽,有幾個關于“鼎”的問題想聊一聊~
01 陶鼎和銅鼎,誰先出現?
方格紋陶鼎
夏代早期
2000年新密新砦遺址出土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網格紋鼎
夏代晚期
1987年二裡頭遺址VM1出土
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鼎,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原地區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多年,是一種用陶土制作的用于烹饪的炊器。一開始是先民們在平常用的罐、盆上附加三個足,這樣可以直接在足下燒火,烹煮食物。後來這種器型從裴李崗文化傳播到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其他更遠的地區,鼎的腹部、足部等形态也各有變化。
中原地區發明了鼎,也一直是陶鼎文化的核心區域,銅鼎也是在陶鼎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是仿陶鼎的形制而鑄造的。
展覽中的這件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網格紋鼎是我們目前考古發現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青銅鼎。這件銅鼎屬于二裡頭第四期,出土時已經殘破,腹部有帶狀網格紋,器壁比較薄。整體而言,這件銅鼎的造型和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一脈相承,比如和新密新砦遺址出土的這件方格紋陶鼎比對,能發現兩者之間在足、腹、紋飾風格等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處。
02 方鼎和圓鼎,有等級之分嗎?
獸面紋方鼎
商代中期
1974年鄭州杜嶺街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司母辛方鼎
商代晚期
1976年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雖然“三足鼎立”的說法深入人心,但四足的鼎有不少聲名赫赫的重器,比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展覽中的兩件商代方鼎,一件是鄭州杜嶺街青銅器窖藏坑出土的獸面紋方鼎,一件是安陽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鼎,都是王室用器,厚重肅穆,氣勢磅礴。
青銅方鼎的基本特征是器腹作方形或長方形,四足,形制與三足圓鼎不同,但大類功能相似,不能進行等級高低比較。青銅方鼎經曆了早期的發展,到晚商進入繁榮時期,西周繼續,西周中期以後衰落,慢慢消失在中原大地上。考古發現的青銅方鼎有一百多件,主要出于中高級墓葬。有學者研究認為,方鼎是商代禮制中的核心器物之一,出現之初隻有最高階層能使用,到商代晚期方鼎數量增多,使用者的範圍擴展到整個貴族階層。周王朝建立以後,方鼎的使用者多為殷商舊族及王室成員。随着周人自身禮制體系的建立,代表商文化的方鼎被棄用,而形成以圓鼎為核心的禮器制度。列鼎制正是西周中期建立起來的。
03 展覽中的九鼎和五鼎分别是誰用的?
列鼎制度形成于西周中後期,即鼎的使用數量與使用者的身份等級相對應,鼎的形制相近、大小相次遞減。一些學者根據文獻總結出來的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高級的士是三鼎兩簋、低級的士用一鼎,并對應太牢、少牢等鼎實,太牢指牛、羊、豬三牲,少牢指羊和豬二牲。
目前考古發現中原地區西周至春秋初年的貴族墓葬出土的青銅器中,列鼎數沒有9個的,比如晉侯墓地中最多是列鼎一套七件,三門峽虢國墓中的國君墓也是七鼎。但随着東周王室衰微、諸雄争霸導緻的禮崩樂壞,列鼎制度也被破壞。
“宅茲中國”展覽中有兩套列鼎,一套是春秋中期鄭國祭祀遺址出土的九鼎八簋;一套是戰國早期林州出土的五件鼎。
位于河南新鄭市的鄭韓故城,是春秋時期鄭國的都城和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其中發現一處春秋中期鄭國祭祀遺址,有青銅禮樂器坑18座,出土青銅器348件。據學者的研究,這批器物可能用于社稷祭祀。“社”代表土地,“稷”代表五谷糧食。社祭也是商周時期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件,周禮規定王宮的前方,左邊是祖廟,用于祭祀祖先;右邊則是社,是社神和稷神的祭祀場所。這裡出土的九鼎,形制相近,大小相次,是一組列鼎,其使用者是作為諸侯的鄭國國君。
蟠螭紋蓋鼎
2003年林州桂園東區出土
林州市博物館藏
林州在一段時間内(約40年左右)曾是趙國的都城,曾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群。展出的這組列鼎時代為戰國早期,是器形紋飾相同、大小相次的五件,墓主人身份尚未明确,可能是趙國卿大夫一級的貴族階層。
參考文獻:
韓建業:《簡論中國新石器時代陶鼎的發展演變》,《考古》2015年01期。
張俊儒:《杜嶺方鼎》,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
張聞捷:《周代用鼎制度疏證》,《考古學報》2012年第2期。
•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
編輯丨曹媛
初審丨石維塵
終審丨湯世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