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8 21:52:16

姓氏源流

源流一:源于少昊,殷封尹城。

據唐代張九齡所撰譜牒《姓源韻譜》記載:“少昊之子殷,為工正,封尹城,後因氏焉”。 少昊是遠古時期羲和部落的後裔、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子殷執掌工正,被封于尹城,後代子孫因此為氏。

唐代另一本譜學著作《元和姓纂》記載:"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 少昊氏曾以“玄鳥”為圖騰, 這支起源也可理解為是以圖騰立姓。

源流二:源于西周作冊尹佚,官尹始祖。

尹佚,也稱史佚,《清華簡》記為“作冊逸”, 他曾經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曆法并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尹佚之後,“作冊尹”成為西周沿襲商朝所設的官僚機構,屬于王宮内廷史官,負責為周天子起草文書,主持策命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職。在西周後期,作冊尹通常稱為“内史”,内史歸屬于太史寮,尹氏是太史寮的長官。西周滅亡後,跟随周平王東遷的尹氏獲得了封邑,稱“尹邑”(河南宜陽縣),屬周王朝的畿内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百家姓之尹姓來曆)1

源流三:出自兮甲,以官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伯為長子,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周宣王在位期間,西北少數民族猃狁入侵,兮甲受命北伐,打敗猃狁并反攻至太原,後來他又奉王命向淮夷征收賦稅,由于兮甲的赫赫戰功,文武兼備,周宣王封他為“師尹”,故世人稱兮伯吉甫為“尹吉甫”。相傳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湖北房縣),死後葬于房縣青峰山,其後代以尹為氏,現今存世的文物“兮甲盤”亦描述了兮伯吉父的功績。

源流四:出自少數民族漢化。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百家姓之尹姓來曆)2

遷徙分布

尹姓發源于河南、山西、陝西、甘肅一帶。

秦漢時期,尹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東漢時有經學家尹敏,出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後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展成宗族大戶,故有河間郡。

兩漢之際遷入江浙一帶和貴州、廣西等地,尹姓在貴州發展成大姓(龍、傅、尹、董四大姓)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天水、西州(今甘肅中部和西北部)一帶尹姓成為當地大族,前秦、後涼、後秦等國均有尹姓任職,故有天水郡。

隋唐時,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間郡亦成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駐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于湖南境内。

宋朝靖康之難,尹氏因為護駕南下有功,被封為東莞縣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東莞,香港尹氏多數源自這支分流。宋朝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鐵騎的烽煙,北方士族紛紛往南遷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時往江西、浙江、江蘇等地遷徙。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東、山西遷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後又繼續遷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遷移四川、重慶等地。另有山東尹氏官員帶領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擊清兵,潰敗後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樹、江西瓦窯屑等地徙于河南、河北、天津等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百家姓之尹姓來曆)3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境内),西晉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時相當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此支尹氏為晉時尹緯之族所在。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平帝時相當于今河北獻縣、交河、武強等一部分地。其後或為國,或為郡。此支尹氏,為東漢尹敏的後裔所開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河間堂:以望立堂。

燕喜堂:取自《詩經·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清風堂:“吉甫作詩,穆如清風”典故。

敦倫堂(燈籠堂):《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敦謂厚道,倫謂倫常,即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種尊卑長幼關系要親善和睦。合淮尹氏以此為堂,體現儒學傳統也!又曰燈籠,取自宅邸門前大紅的燈籠高高挂,威武的獅子兩邊開,忠厚家風之諧音也。

和靖堂:宋時尹焞是程頤的學生,終生不應科舉,賜号“和靖居士”。

一經堂:宋紹興二年(1132),嶽飛自南昌過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彥德以酒肉迎師,彥德言家粟不乏,顔給軍饷五日,留嶽飛三日,離去時,嶽飛語彥德,爾财有餘而學不足,當以一經教子孫,光大其門。彥德拜而受賜,而辟堂以供子孫挾筴遊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經堂,蓋取忠烈一經教子孫之義也。

文和堂:出自明尹直事典。尹直,成化年間擔任兵部尚書。卒後,谥文和,後人遂以谥号為堂号。

忠孝堂:意忠孝之名為堂号。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百家姓之尹姓來曆)4

字輩排序

安徽合肥淮南:金、玉、水(感)、華(化)、草(成)、絲(加)、火(忠)、世(三)、如(鳳、其)、士【應(開)】、居(仲、心、守)、【文(同、卓)】【玉(有)】、傳(茲)、家(福)、之、學、良(多)、若(華)(銮公18世)、可(國)、為(文)、以(章)、振(永)、其(齊)、(承)、德(詩)、汝(首)、長、繼(樂)、斯(齊)、瑞(祥)、方(新)、肅(元)、穆(繼)、光(宗)、遠(志)、克(通)、紹(恒)、純(昌)、真(修)、烈(德)、彥(惠)、世(才)、澤、恒(宇)、昭(維)、揚

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區史院鄉尹祠村尹祠小學東側。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尹氏宗族集資興建,磚木結構,徽派古建築。祠堂内另存道光三年(1823年)碑記三通,是淮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百家姓之尹姓來曆)5

曆史名人

尹吉甫(前852-前775),房陵人(現房縣),黃帝之後伯儵族裔,尹國的國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為尹,所以又稱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地,食邑房,卒葬于房。

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采風者、編纂者、中國曆史上的偉大詩人,而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武術家、教育家、最早的稅務高官、最早的市場管理高官、尹國的國君、也是200萬尹姓族人、60萬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太師,西周時期著名的賢相,輔助周宣王中興周朝,因為是流傳後世的《詩經》的總編篡者,所以又被尊稱為中華詩祖。尹吉甫奉周宣王命與南仲出征猃狁,獲大勝,反擊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一說為甯夏固原)附近。後又發兵南征,對南淮夷征取貢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遺物有“兮甲盤”,曾有子伯奇、尹伯封。尹吉甫晚年告老還鄉房陵(今房縣),最後幽憤而終,死後葬于今房縣松林垭,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儀,字碩權,号太昭,别号止園,四川彭縣(今彭州市)升平鎮人。曾任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教習(相當于校長)、四川軍政府軍政部長。辛亥革命時期的四川名人。少年時因其身材高大,異于常人,當地人又親熱地呼之“尹長子”。

為了鞏固自己在新政權中的地位,1911年12月22日淩晨,尹昌衡誘騙了已經主動交出邊防軍和政權的趙爾豐,并在成都皇城壩公審趙爾豐,當衆盡斥其罪,并令部下将趙爾豐當場誅于皇城“明遠樓”。

尹姓的來源和曆史簡單介紹(百家姓之尹姓來曆)6

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姓氏中,尹姓居第91位,約有228萬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