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記載:“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最初的人類是沒有喪葬儀式的概念的,但出于對自然與靈魂的敬畏之情,喪葬儀式逐漸形成。樹葬是一種形式比較特别的喪葬儀式。
這種喪葬儀式主要出現于亞洲北部的遊獵民族與我國的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北方遊獵部族中。不同于我們熟知的入土為安的安葬方式,樹葬的安葬方法有其很特别的地方。
大緻的喪葬儀式是:在人去世後迅速潔身更衣,之後用松柳木棺或者白桦樹皮裹屍。然後将木棺或白桦樹皮包裹的屍體,按照頭北腳南的方向置放于樹架之上。無論男女都有相應的陪葬品,有威望的長者,還會用黑色馴鹿陪葬以示尊重和區别。之後多年都會有後人來樹下憑吊寄托哀思。
雖然樹葬不同于傳統中華文化裡入土為安的喪葬儀式,但是對逝去者的尊重和緬懷的情愫都是一樣的。
一、北方遊獵民族所處的獨特“生”之環境1其一世代居住山林中
北方遊獵民族世代在山林中生活繁衍,山林賜予他們各種生活物質:食物、水源、衣服、居住地等。可以說整片山林便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力量。
然而在賜予他們無盡生存力量的同時,山林也會帶來不可抵抗的自然災害:山火、塌方等。這些災害能輕易了結人類的生命,摧毀他們的生活。在他們的眼中山林的一切都充滿神靈之力,需要懷着敬畏之心對待。因為山林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有可能藏着與神靈關聯的力量。
2其二終生處于漂泊的遊獵狀态
以耕作為生産的人們,因為依賴土地生産物資,所以久而久之就産生了厚土重遷的思想。無論是生前還是故去土地對他們而言都有特殊意義,與黃土相伴能給生存帶來希望亦能使得故去的人獲得安甯。然而北方的遊獵民族不同,他們終身都要在山林裡遷徙。
因為山林裡的季節變化明顯,所産的物資随季節變化很大,為了生存便要一生在山林裡漂泊不安穩。其次,山林部族的生存條件遠沒有農耕部族來得安穩,打獵的方式既危險也不穩定。所能使用的各類物資也是比較有限,所以他們崇尚就地取材省時省力的生活方式。
二、林木是北方遊獵民族文化裡的特殊符号
1其一林木被認為具有神性
長久的歲月裡,人們面對大自然的力量都是渺小而脆弱的。不僅如此,人們在生活中最終發現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的獸類都會陷入永久且無法回轉的死亡沉睡中。逐漸産生對死亡的恐懼和長久生存的渴望。而這時他們發現天地自然的生命力是如此長久,自然可以世世代代地流傳生生不息。
為此人們産生了祭祀的觀念,人們期待用某種方式獲得和自然之力的溝通來擺脫死亡的威脅。在各類自然祭祀裡天地、山海、湖泊都因為其擁有長久的生命力被人們崇拜。
對于世代居住在北方的遊獵部族人來說,栖居的山林裡茂盛生命長久的樹木也是擁有能與神靈對話溝通的力量。故而對這些樹木也産生了敬畏心。在他們遊獵部族的樹葬儀式裡也會選擇山林裡年代最長的樹木來安置遺體,以示對往生者的尊重。
2其二林木是遊獵人熟悉的人間标記
山林是北方遊獵民族的人們終生栖居的地方。在這裡他們獲得生存資源更留下諸多生活記憶。在一望無際的山林裡,那些生生不息的林木便是這些遊獵民族人最熟悉的人間标記。這些林木可以作為他們休憩的地方亦可以是伏擊和躲避野獸追擊的落腳點。
這些樹木還可以提供給他們最重要的生活材料亦可以在雨後天晴後提供各類補充營養的真菌食材。這些林木與這裡的遊獵部族人們休憩與共。當一個北方遊獵部族的人最後回望他的一生時,那一棵棵蔥綠挺拔的樹木便會出現在他的記憶裡。
這些樹木承載着他一生中很多珍貴有趣的記憶,他的思念與情感亦不可避免地與這些樹木糾纏在一起。而當那個人離去時,他的親朋好友更是能夠在郁郁蔥蔥的林木裡看到他們的曾經過往。整個部族人們的記憶都與這些樹木編織在一起,樹木能觸發人們心中的共情力量成為溝通的媒介。
三、為何北方遊獵民族會采用樹葬儀式
1其一對山林自然力的敬畏
因為北方遊獵民族的人們長年累月在山林裡生活,對山林的自然力量必會充滿敬畏。如同河邊生存之人祭拜河伯,水母娘娘;海邊生活的人祭拜大海媽祖是一個道理。山林裡那些長得茁壯的樹木亦會被他們視作擁有神靈力量的存在。
因此在身邊的人故去後,用充滿神靈力量的樹木作為他的安置之所是對他的尊重與祝福。希望借着樹木開啟的莊重悼念儀式能令死者的靈魂擁有與神靈溝通對話以及被祝福的可能性。
從而在輪回轉生裡可以免除災厄與痛苦重新迎來美好的生活。活着的人們亦通過這樣的喪葬方式向自然神靈顯示自己對自然的神靈力量的虔誠與肯定,以期獲得神靈之力的照拂。
2其二對宗教靈魂不滅信仰的堅信
《魏書·失韋傳》記載:“失韋國,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屍則置于林樹上。”《周書·異域上》謂莫奚人葬俗是“死者則以葦薄裹屍,懸之樹上。”
在北方遊獵民族人們的心裡,将親人安置于樹上是可以幫助他們的靈魂超脫的方式,是符合他們部族文化和信仰的行為,并不是其他民族根據自身禮儀判斷的野蠻無知。他們這些遊獵民族人生于山林,在經年累月與自然的相處與生活的積累中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宗教信仰——薩滿教。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佛教、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還是其他的教派都不可避免地引入靈魂這一概念。在面對自然之力的無可奈何和生命的無常,信奉宗教以及靈魂不滅的思想,可以支持人們堅強地活下去,前世來生的說法更能夠使得在世之人心存善念維護世間秩序。
創立了宗教引入了靈魂不滅可輪回轉生的概念,喪葬就顯得尤為重要起來了。雖然人們的肉身終将損毀,但是特定的喪葬儀式可以為逝者的靈魂帶來妥善的安排,幫助其進入轉世輪回。這樣的儀式也能寄托生者的哀思與情感。
對于山林遊獵民族人們而言将故去的人放置樹上,即是令他的靈魂可通神靈順利進入輪回,亦是令思念他們的生者安心,自己挂念的人雖然逝去但靈魂得以超脫,且樹木充斥他們的生活中容納着很多記憶片段,無論人們走到哪裡隻要看到樹木,便能通過這熟悉的事物,讓心中那份哀思得以緩解與寄托。
3其三受生存條件限制
無論什麼樣的喪葬儀式,都是為了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思,以及對逝去人靈魂轉世的妥善安排。造成很多地方喪葬儀式不同的原因除了宗教信仰差别外,更主要的是各自所處的客觀生存環境。北方山林的遊獵民族不似農耕民族擁有許多可供安葬的土地。
對他們而言如果在山林裡安置墓地是既不方便也不明智的。首先山林土地不方便挖掘安葬,其次山林中猛禽居多。可能才安葬逝者的遺體就屍骨無存了。如此看來,将遺體安置在樹上也算穩妥些的方式。
除此以外,在山林裡挖掘墳地也不方便祭拜,畢竟很容易被動物破壞,而且山林裡環境變化迅速很容易掩蓋墳頭不方便辨識。這不似農耕民族的墳地會安放在自家田地居住地附近很方便照看。如果安置在樹上就很方便人們辨識和後續祭拜了。
再加上北方遊獵民族的生活物資也是十分有限的,從來講究的都是就地取材的思想,這一點在樹葬上也體現的淋漓盡緻。無論是包裹遺體裝載的木棺和最後安置的樹,都是山林裡能找到的材料物資,不用費太多心神就可以置辦妥當。
四、總結從遠古便流傳下來的喪葬儀式,無不是源于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靈魂不滅輪回轉生的信念。無論是哪一種喪葬儀式,都寄托着生者對死者的無限懷念,都是充滿着對生命的敬畏與渴望。
死亡是人類逃脫不了的命題,現如今的人們對逝者的喪葬儀式總的來說并沒有自然力量與靈魂不滅的影響,更多的是對逝者的懷念與哀思。普通的喪葬儀式也在人心浮動和浮華世間的影響裡,開始改變最初和最根本的意味。
其實無需拘泥于何種喪葬儀式或是喪葬的規制是否隆重宏大,隻要心中的哀思情愫是真切的便是對逝去的人最好的交代。
而發展到今時今日,樹葬也從最初的北方遊獵部族裡脫胎換骨而出,新的形式使其成為綠色環保喪葬儀式的代表,受到很多人士的追捧。雖然形式有所改變但樹葬儀式裡對于自然與樹木的敬畏尊崇依舊存在。
參考文獻:
《周易》
《魏書》
《周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