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五月,天氣暖情,不冷不熱。三月、四月常見的花木已漸謝去,隻有薔薇、月季、楝花正盛,它們錯過熱鬧的早春,開在花木稀少夏初,倒是顯得難能可貴。
雖然溫度适宜,可是五月并不可愛,因為有各種飛絮,常見的是法桐(三球懸鈴木)的果球,炸開後,每個果球可以産生200——500萬根果毛。
白毛楊更是厲害,這個原産日本國的物種,自打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後,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大江南北,到處你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到了白毛楊飄落的季節,空中漫天飛舞,地下一片“雪白”!
不管是法桐還是白毛楊的果毛,都攜帶大量細菌,可以造成呼吸道感染、皮膚過敏等,對于交通安全的影響更是顯易而見的。北京市到去年為止,已減少了白毛楊雌株5000多萬棵,其他城市也都在做着各種努力,來應對人們的抱怨。
那麼在古代,有沒有這種抱怨呢?
看了不少古詩詞,至今還沒有這方面的描寫。古代也有飛絮,那時候叫楊花,就是柳絮。人們不但不讨厭,很多大詩人還把它們寫入詩詞中,以表示喜愛。
咱們挑選幾首,一塊分享一下。
第一首,《楊花》
不鬥秾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濛濛。
百花長恨風吹落,惟有楊花獨愛風。
這是唐朝詩人吳融創作的一首七言詩。這首詩随手拈來,别有情趣。寫了陽春三月,别的花都怕風吹,隻有楊花不怕,一有風它們便飛得到處都是。做人也是如此,要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長處,才能做到與衆不同。
第二首,《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做雪飛。
這是唐朝大詩人韓愈《晚春》二首中的一首。這首詩描寫的時節和現在差不多,隻是不知道韓愈看到的如雪般的飛絮是不是楊樹的果毛,倘若是的話,應該也不會是白毛楊。
這裡的“解”字做“知道”、“明白”講。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春天快要過去了,其他花木都争分奪秒、百紫鬥豔。楊花、榆莢也不甘落後,隻不過沒有其他花木的優勢,隻有讓自己漫天飛舞。
雖然作者隻是巧妙的描繪了一個意象,但是我們還是從裡面讀出了時不待人、隻争朝夕的感覺,這首詩放到現在,是充滿正能量的。
第三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這是李白寫給好友王昌齡的一首勸勉詩。子規,就是布谷鳥,麥子成熟、端午節前後,每到早晨五點鐘左右,總能聽到這種鳥的叫聲。從這裡看李白寫這首詩的時間應該是陽曆六月份,比現在還要晚一個多月。那個時候,不管是柳絮、楊花都該是褪盡了。
第四首,《杏花天.無題》
病來自是於春懶。但别院、笙歌一片。蛛絲網遍玻璃盞。更問舞裙歌扇。
有多少、莺啼蝶怨。甚夢裡、春歸不管。楊花也笑人淺。故故沾衣撲面。
這阕詞是辛棄疾填寫的為數不多的委婉詞。人在病的時候,總是很敏感的。聽到别院笙歌一片,也覺得聒噪,甚至看到楊花也來嘲笑人,随着風沾到衣服上。有多少莺啼蝶怨,春天也不管,因為它自己都要被夏天代替了。
辛棄疾多愁善感的詞不多,這阕《杏花天》算一個。
第五首,《四塊玉.别情》
自送别,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憑欄拂袖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這是偉大的戲曲家關漢卿寫的一首小令。描寫的是在一個四月,男女送别的場景。被送的人已經走遠了,送行的人還站在高處觀望。想着這一去,是“溪又斜,山又遮”,再見不易,心裡自然生出許多别離愁緒來。作者言語淺白,但是讀起來依然回味無窮,這就是這位戲劇大師語言的精妙之處。
看了上面五位大詩人、大詞人還有戲曲家所寫的文字,他們詩詞中提到的楊花、飛絮,我們不但沒有讨厭之處,甚至還覺得挺浪漫、挺可愛。從古人、今人對待飛絮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以前的空氣質量會好很多。空氣潔淨自然飛絮就不會攜帶太多的病菌,對人們的危害也小得多,另外古人出行大多是步行,所以也不存在交通安全問題。
或許有一天,人們對楊花、飛絮,不再讨厭,我們的環境也就好多了。不過像白毛楊這樣的樹木在城市還是不要再去種植了,它們落在地上,一堆一堆的,确實不讨人喜歡。
特别聲明:部分圖片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先表示感謝。
海舟原創,敬請關注。誠意十足,幹貨滿滿。欣喜相逢,相知相悅。把酒詩話,引吭高歌。
您對漫天的飛絮有什麼看法? 單選
0人 0%
看起來很美,富有詩情畫意
0人 0%
四處亂飛,讓人讨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