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禮記大學的内涵

禮記大學的内涵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3 20:26:17

禮記大學的内涵?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莫醫銘,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禮記大學的内涵?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禮記大學的内涵(大學中的明德旨趣)1

禮記大學的内涵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莫醫銘

《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是中國古代讨論政治、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全文文辭簡約,但内涵深刻,影響深遠。《大學》以“明德”作為思想的聚焦,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學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在《大學》的闡釋史上,曆代的學者對“明德”的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理解,東漢儒者鄭玄釋“明德”為“至德”;唐代經學家孔穎達釋明德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以“明德”為“君德”。前人對“明德”的闡釋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與先王政教之間一定的淵源關系,結合“明德”思想的曆史發展軌迹和《大學》文本看,《大學》中的“明德”思想實際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揚理性的政治美德,表現出古人對公正、清明之政治秩序的渴求。“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意在告誡從政之人要心懷仁愛百姓之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态度。“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則是指出君主和百官應以義制利,進行自我節制,不能以個人私欲損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如此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後;所惡于後,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挈矩”原指測量的工具,引申為規範、原則之意)《大學》中提出挈矩之道,并把推己及人的挈矩之道作為人立身處事的基本原則,認為君主百官治國理政尤其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一言一行為百姓起到示範作用。

《大學》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對早期“明德”傳統的繼承。“明德”最早出現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儀、勤政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如《梁其鐘》載:梁其肇帥井皇祖考,秉明德,虔夙夕。《叔向父禹簋》載:餘小子司朕皇考,肇帥井先文祖,共(恭)明德,秉威義(儀)。在早期文獻《國語》《左傳》《康诰》等著作中,也多次出現“明德”,用以頌揚古代聖王的美好德行。在這些文獻中,“明德”常常與“幽昏”“無禮”等詞對舉而出現,如“昭明德而廢幽昏”(《國語·楚語》)、“昭明德而懲無禮”(《左傳·襄公十九年》)、“克明德慎罰”(《康诰》),這更加凸顯出“明德”作為理性的政治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穢、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對立面。《大學》援引了《康诰》《詩經》等早期文獻,對其中的“明德”觀念也予以了繼承。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如朱熹在《四書或問》中所言,“所謂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明明德”就是通過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顯明。《大學》對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傳統進行了繼承,但同時對“明德”觀念進行了改造,對“明德”的主體和“明德”之“德”的内容進行了擴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時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學,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鮮明的貴族性,但是在《大學》中,“德”不再被認為是君主、官員、貴族所獨享,而是屬于所有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不管是天子還是庶人,君子還是小人,他們被認為具有同樣的道德屬性,且都能夠實現“明明德”。對“明德”的主體進行擴充,一方面體現出人文秩序的構建、社會良好德風的形成需要全社會進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對教育普遍化的倡導。自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以來,儒家一直為推動平民教育和為更廣闊的階層争取文化權利而努力,《大學》中對“明德”的主體進行擴充,将“明明德”指向“親民”,也是意圖通過昭示“明德”的普遍性而倡導教育的普遍化。

《大學》豐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倫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納入到“明德”的範疇中。“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孝、慈乃人倫之德,與國人交而應有之信乃公共美德,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本有且應該彰顯之德。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等德在人性中有着内在的根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把人内在的善性予以擴充和發展,就會形成個體良好的品質進而在人際交往中體現仁、義、禮、智等德性。《大學》中也強調“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關鍵是在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礎上輔之以教育,通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明德。政治之德特屬于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但是人倫道德和公共美德卻是可以普遍實現的,是人人皆可得而能的。《大學》中強調人倫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認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倫、講公德,“治國必先齊其家”,“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即是此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大學》将“明明德于天下”作為弘揚“明德”的旨趣所在,指出了“明明德”的目的在于平治天下,并規定了彰明“明德”的具體路徑: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中的“明德”所指是豐富的,其中既包含了選賢與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訴求,又包含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還體現了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大學》立足于推廣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揚責任精神而“明明德”,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明德”基礎,新時代的植根塑魂,還需傳承《大學》中的“明德”精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