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到了農曆三月初三,同樣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上巳節。這個節日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後代沿襲至宋代,逐漸和寒食、清明合并在一起,慢慢地被人淡忘,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三月三至今仍然是個盛大又隆重的節日。
如在廣西壯族地區,三月三經常會放假好幾天,相傳是為了紀念壯族的歌仙劉三姐形成的節日,也稱之為“歌仙節”,青壯們要舉辦歌會,碰蛋,抛繡球,和心儀的人對歌談情,瑤族、苗族、布依族等也有類似的節日。
侗族把三月三稱之為“播種節”,相傳古時候他們在桐樹開花的時候開始插秧,但有一年桐樹沒開花,耽誤了農事,為了吸取教訓,每年的三月三用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互相提醒要開始忙農事了,也會舉行搶花炮、鬥牛等活動越鬧一番。
漢族有“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這一天全世界的很多華夏子孫都會到黃帝故裡去尋根拜祖,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象征血脈相連、薪火相傳。也有一些代代相傳的老傳統,老民俗流傳下來,尊重這些老傳統,記住吃2樣,辦3事,為家人祈福平安。
一、吃雞蛋在民間,有生日吃雞蛋的傳統說法,雞蛋代表着孕育和初生,而農曆的三月三據說正是軒轅黃帝生辰,人們就通過吃雞蛋來慶祝黃帝的生日,流傳下來了吃雞蛋的傳統習俗。
在南方地區,農曆的三月三作為上巳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特别是在廣西壯族地區,這一天會很熱鬧、隆重,家家戶戶會煮上一鍋紅雞蛋。因為在壯族人民的心裡,紅色的雞蛋有着神秘的魅力,雞蛋染上紅色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而且在壯族的先民眼中紅雞蛋還可以驅鬼除邪,表示祝壽及祝福,所以每逢三月三他們就會吃紅雞蛋。
二、吃荠菜民間有句諺語說“三月三,荠菜當靈丹”,荠菜又名“護生草”,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是很高的,是山野菜裡的珍品。
相傳在上古時期,人們因為總受風吹雨打,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症狀,而恰巧農曆三月初三這天,神農路過雲夢澤,也就是現今的湖北孝感地區,見到鄉民們頭痛難耐,他就找來了一些荠菜和野雞蛋,一起煮着給鄉民們吃。神奇的是大家吃完之後,頭不再痛了,于是就流傳下來了“三月三,吃荠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說法和習俗,之後人們也把荠菜比作靈丹妙藥。所以三月三這天不光要記得吃雞蛋,最好還要買上一把荠菜和雞蛋一起煮着吃。
三、放風筝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三月三,賽紙鸢,放風筝”的習俗,這一民俗起源于我國民間“斷鹞放災”的一種信仰和說法。最初,人們會把所有的災難和疾病寫在紙鸢上,把紙鸢放飛在空中,等紙鸢飛到最高際後,将風筝線剪斷紙鸢随風飛走,也就代表着紙鸢将所有的災病一起帶走了。
實際上放風筝本身也可以算作一種運動,人們在放風筝的時候,會一直牽着風筝線奔跑,并仰首遠望,這時的心情也會十分放松開心,而且還能強身健體。今日就是三月三了,下午有時間可以帶孩子拿上風筝去公園、廣場或是郊外,一起開開心心的放放風筝,舒緩身心。
四、祭祖赫赫始祖,軒轅黃帝,中華之魂,民族之根。軒轅皇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是五帝之首,在他的帶領下統一了華夏部落、征服了東夷、九黎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的豐功偉績,并帶領先民創文字、播百谷草木、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等,為中華民族奠定了根基,也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因此被世人尊為“人文初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
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相傳農曆三月三是軒轅皇帝的誕辰日,後世對軒轅皇帝十分敬仰和推崇,為了紀念他不僅修了皇帝黃帝陵、皇帝廟等紀念場所,每逢三月三軒轅帝的誕辰日也會舉行各種祭祖活動,緬懷始祖功德,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五、沐浴更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上巳節也是祓除畔浴”的好日子,又被稱為春沐日。古代每逢三月三,古人會穿着新做的春裝,三五好友相約郊外的河畔、山野,采摘鮮花青草,水邊嬉戲或用蘭草等香草洗去冬日的積垢和沉積,有拔除不詳、消災祈福的寓意。
雖說現在不能像古時一樣,在溪水中、河水中沐浴,但可以在家沐浴更新衣,寓意祛除不祥,祈福一年平安健康。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緻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和市井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