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儀表管軋制工藝

儀表管軋制工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20:31:17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

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汽車廢氣排放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汽車輕量化已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内高壓成形技術在汽車輕量化領域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高壓成形技術具有一次成形的特點,對于複雜的結構件而言,可以減少許多的焊接工序,同時也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質量問題,降低了生産的成本。内高壓成形的零件具有很好的剛度,在各行各業均有很好的應用。本文通過有限元分析軟件Dynaform 對某T 形管件的内高壓成形過程進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成形過程中的問題,并得到最優的成形方案,為實際的生産提供指導。

零件結構分析

圖1 為T 形管件的三維模型。該管材結構對稱,厚度均勻、較薄,整體成形工藝較為簡單。其長度為60mm,厚度均勻為1.6mm,圓管截面A-A 部分與C-C 左右對稱, 為外徑23.7mm,内徑20.5mm 的環形, 長度約為14mm,截面B-B 周長為97.80mm,長度約為32mm,T 形管件截面示意圖,如圖2 所示。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2

圖1 T 形管件的三維模型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3

三段截面位置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4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5

A-A 截面 B-B 截面

圖2 T 形管件截面示意圖

按照要求材料選用屈服鋼Q235,屈服強度為235MPa,膨脹率為105%,其含碳适中,綜合性能較好,強度、塑性和焊接等性能得到較好配合,适用于類T 形管零件的成形。整體成形存在成形困難區(圖1),該區域的外倒圓角和内倒圓角較小,加之受摩擦力的影響,脹形過程中金屬流動困難,需在軸向增加進給量,以補充該部分料的缺失,使管材整體成形厚度分布均勻。

可以選用内高壓脹形成形,實際生産中考慮加工餘量,管材長度應給予加長,整個工序可為:下料→内高壓脹形→切割整形。

有限元模型建立

利用CATIA 提取零件曲面并建模,根據零件特點先采取上下合模,同時施以一定的液壓,然後左右沖頭沿位移曲線軸向進給,液壓也按加壓曲線增加到某一值,從而使管坯與模具貼合,模具有限元模型如圖3 所示。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6

圖3 模具有限元模型

管坯的材料模型直接選擇Dynaform材料庫中對應Q235 的材料模型為CQ(36),其應力應變曲線如圖4 所示。根據零件的結構可知,最小截面外徑為23.7mm,考慮到管材的膨脹率,将有限元管材的直徑設為23mm,厚度設為1.8mm;零件的長度為60mm,考慮到後續的切割加工,管坯長度選取80mm。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7

圖4 材料應力- 應變曲

液壓成形參數設置如下:⑴合模距離,即上下模的初始間距,設置下模為參考,位置固定,上模基于管坯偏置一定距離,可以根據實際模拟情況自行調整;⑵軸向進給量,即沖頭合模之後繼續進給距離,根據體積不變原理,中間部分完全成形所需的體積由兩端金屬的流動補充,據此可以算出進給量;⑶液壓加載路徑,即液壓随時間變化曲線,加載曲線要滿足材料的屈服準則及最後成形的效果要求。主要參數:屈服壓力、極限壓力、校形壓力,加載路徑如圖5 所示。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8

圖5 液壓加載路徑

在上下模具合模時給管坯内部施加恒定的液壓,對管坯起到一定支撐作用,以保證合模時管坯的形狀不會發生畸變。根據實際要求合模距離設為12mm,單側沖頭軸向進給量2~2.5mm,屈服壓力(PO 設為50MPa,極限壓力(Pa)設為120MPa,校形壓力(Pb)設為150MPa 左右。

模拟結果及分析

管形件成形質量的評價指标:⑴管坯的成形厚度分布情況及均勻情況;⑵管坯與模具的貼合程度,若管坯的貼模度不足,沒達到零件要求的标準,可以改變整形壓力,增加貼合度。

将理論計算值作為初始模拟數值,即合模距離12mm,單側沖頭進給量2.2mm,PO=50MPa,Pa=120MPa,Pb=150MPa,其模拟結果如圖6 所示。

圖6 所示為成形極限圖,中間部分呈現綠色表示成形安全,藍色區域表示表示有折疊趨勢,粉色區域表示有折疊現象,紫色區域表示有嚴重折疊,所以由圖可知管坯未發生破裂現象,但是折疊現象嚴重,中間區域為主要成形部分,成形良好,但兩側圓管區域折疊嚴重。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9

圖6 成形極限圖

由厚度分布圖(圖7)可知,成形管坯的厚度分布為1.558 ~ 3.026mm,最大減薄率為13.4%,最大增厚率為68.1%,中間部分四周圓角區的厚度為1.63 ~ 1.70mm。按照江淮管材内高壓成形質量标準,減薄率與增厚率均要小于15%,考慮到要對成形管件作整形處理,切割掉兩側多餘的金屬,可以看出成形後管坯最大增厚處為2.512mm,且管材徑向脹形不均勻,導緻截面大小不一緻。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0

圖7 厚度分布圖

管材徑向脹形是否充分要看材料與模具之間的間隙,若間隙較小且均勻,則可認為管材脹形效果良好。圖8 為管材與上模的距離分布,排除兩側切割區域,整體間距介于0.642 ~ 1.316mm,脹形效果不好。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1

圖8 成形管材與模具距離分布

從成形結果來看,成形厚度分布較為合理,但管材與模具貼合度較低,分析可能是由整形壓力較小,加之軸向進給過大造成的。對其進行第二次模拟,本次合模距離的模拟數值為12mm,單側沖頭進給量2mm,PO=50MPa,Pa=120MPa,Pb=180MPa, 其模拟結果如圖9 所示。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2

圖9 成形極限圖

從圖9 中可知本次的成形效果不如初次模拟的效果,從成形極限圖中可以看出成形安全區減少,且折疊區也增加了;從圖10 可知厚度分布為1.513 ~ 3.355mm,最大減薄率15.94%,中間難成形的四個圓倒角區的厚度在1.79mm 左右,接近原管坯厚度,但從成形表面來看效果不好。綜合分析是由于整形壓力過大,而且軸向進給較大造成的。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3

圖10 厚度分布圖

圖11 為切割後管材與模具距離分布。由圖可知管材與模具的距離主要介于0.514 ~ 0.985mm,脹形效果有所改善,但中間部分四周倒圓角區域的間距較大,該部分金屬流動性較差,未能充分脹形。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4

圖11 切割後管材與模具距離分布

在第三次模拟中, 其模拟數值為合模距離12mm,單側沖頭進給量1.5mm,PO=50MPa,Pa=120MPa,Pb=160MPa,同時在160MPa 下保壓0.01s,模拟結果如圖12 所示。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5

圖12 成形極限圖

如圖12 所示,管材的整體成形效果比之前兩次的好,折疊現象仍然存在但減少很多,厚度分布為1.572 ~ 2.740mm,最大減薄率為12.67%,滿足最低減薄率要求。兩端切割過後的管坯如圖13 所示,體厚度分布較均勻,厚度最大處約為2.043mm,主要集中在中間部分圓倒角區域,這部分可能由于未能及時向圓倒角處補料造成的。而從管坯與模具的間距來看,間距介于0.645 ~ 1.104mm,效果不佳,分析是由于折皺較多造成的。而從管坯與模具的間距來看(圖14),間距介于0.645 ~ 1.104mm,效果一般,分析可能是由折皺較多造成的。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6

圖13 厚度分布圖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7

圖14 管材與模具距離分布

結論

從以上模拟結果可以得出,該管件使用内高壓成形工藝是可行,其主要問題及相應的措施如下:

⑴管件兩端圓截面的部分在成形過程中出現折皺現象,這是由軸向進給與整形階段的壓強匹配不夠好,使得金屬徑向流動不充分造成,需要找到一個合理匹配的範圍,以實現管材的表面光滑整齊;

⑵中間部分四周的圓倒角區域是難成形的,在多次模拟之後該區域的厚度達到使用要求,但未達到原管件均厚1.6mm 的要求,若以原管件1.6mm 的厚度為要求,最薄平均為1.550mm 左右,最厚平均為2.077mm,整體分布不太均勻,較厚處主要集中在管坯的兩端;

⑶該管件較優的成形參數還需進一步的優化,才能達到實際生産的要求。

—— 來源:《鍛造與沖壓》2019年第12期

儀表管軋制工藝(基于Dynaform的某T形管件内高壓成形工藝研究)1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