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中,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在離别之際,作為老師的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
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天資聰穎、通情達理的人幾近于死,是因為他好議論别人的不是;知識淵博、能言善辯的人自身安危難保,是因為他用這些能力去揭穿披露别人的缺陷;作為子女不要過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主見,作為人臣也不要過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真正的智者高人,不僅僅在于擅長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增加自己的聰明才智,還習得了如何隐藏自己的聰明,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
莎翁所說的“與其做愚蠢的聰明人,不如做聰明的愚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真正聰明的人,明白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說,真正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如果把我們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想象成一個圓,那麼當閱讀了更多的書,知識變得更多,也就是更聰明的時候,就會不滿足于現有的這個圓的内容和規模,向往圓外的世界。
當走出自己原先的那個小圓之後,才能夠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的不解和未知,小圓之外還有那麼多的圓等我們去開拓。
意大利哲學家維柯說,人們在無知中,就把自己當作權衡世間一切事物的标準。
所以說,愚者常常自我滿足,總是覺得自己無所不會、無所不能,正因為如此,才往往停滞不前。其實聰明的人并不認為自己是衡量一切的标準,不斷發現自己無知,才有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的空間。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感受到這一點,這就有了變得聰明的前提條件。而這一點的領悟和掌握,往往需要前半生不斷的琢磨和練習。
二、隐藏聰明,是處世溝通的捷徑
經常聽到身邊會有抱怨自己嘴笨的朋友,一在公衆場合說話就覺得自己呆呆傻傻的,更有甚者還去報了“演講與口才”的輔導班。
但是我在去美容院的時候,也會遇到特别能說的銷售,他們能夠一氣呵成滔滔不絕半個小時,但是收效甚微,掏錢辦卡的顧客寥寥無幾。
這說明了溝通的時候,提高效率和質量的關鍵,其實并不一定在于說話的技巧高超不高超,詞語用得合适不合适。
媽媽有一次和我聊天時曾經說起,她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領導是個和人交流時口才一般般的人,嘴笨笨的。
媽媽當時就認為,這樣的人當領導或許并不合适,不會說話怎麼服衆呢?後來媽媽發現,這個領導在開會等人多的場合,才思卻又敏捷,言辭也會得體。
原來他的“嘴笨”,隻是用于私下與人交流的時候。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單位裡的同事對他的印象都很不錯,有什麼困難都願意向他尋求幫助,就算是有業務往來的客戶,也都是對他贊許有加,期待着未來的合作。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這個領導私下裡,故意做了一個聰明的傾聽者。不管是誰敲開他辦公室的門,他都是微笑着聽完他人的訴說,從不會熱衷于把握話語權,從不會咄咄逼人。
圖片丨@空谷尋芳 攝
若是以傾聽者的姿态待人,别人會在這段交談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從而願意打開心門,吐露心聲;若是以控場者的姿态待人,别人在交談中會被你牽着鼻子走,一味地霸占話題和内容,會沒有什麼好人緣。
我們生活處世結交也是同樣的道理。急于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人,鋒芒畢露,自傲自矜,最終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衆叛親離。而智者卻會隐藏鋒芒,收斂聰明,以溫和的方式待人接物,于是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三、隐藏聰明,是溫潤如玉的人生狀态
王安石曾寫過一篇《傷仲永》。方仲永家世代耕田,五歲時“未嘗識書具”,根本就不知道文房四寶都是什麼。結果忽然有一天,哭着嚷着要這些東西。
他父親很驚訝,就從鄰居那裡給他借來。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題上自己的名字,這件事和這首詩就在鄉裡傳開了。
從此,人們指着東西叫他作詩,他都能立刻寫出來,并且“文理皆有可觀者”。縣裡的人聽說後,很是驚奇。漸漸就有人請他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來買他的詩。他父親認為有利可圖,便每天拉着他去拜見縣裡的人,不讓他學習。
結果,到他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而到他二十歲左右時,便已“泯然衆人矣”。
乾隆
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乾隆皇帝送陳家洛佩玉上刻字有“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其中的“慧極必傷”,和《紅樓夢》裡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都是講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
智者就應該像玉一樣溫潤沉穩,不刻意彰顯炫耀自己的價值,大智若愚,才是真正的智慧。才華出衆而喜歡自我炫耀的人,必然會招緻别人的反感。
“玉的光芒是凜于内而非形于外的”。收斂隐藏自己的聰明是自我保護、自我準備、自我蓄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成熟圓潤的生命狀态。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不露鋒芒,一生安順。
來源:京博國學 微信号jingboguoxue 作者:雅君,京博國學外聘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