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我們自小在課本上學過的一首詩,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初讀此詩,一幅幽靜寂寒的畫面感撲面而來:大雪紛飛的江面上,一葉孤舟,一個孤翁,披着蓑衣,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釣。天地悠遠而遼闊,純潔而肅靜,四野萬籁無聲,水天不分,上下蒼茫。那一刻,恍惚時間也靜止了。
仔細品讀這幅畫,不覺讓人奇怪:天寒地凍,大雪撲面,江面早已已經冰封,披着蓑衣的寒翁,為何在連飛鳥都已停飛、行人已經絕迹的時刻,仍然執拗的出舟,來江面上獨釣?他到底想要釣什麼呢?
是在釣寂寞嗎?
單純地品讀這首詩,很容易讓人不可思議。但要聯系柳宗元寫這首詩的背景,就明白了。常言道,詩言志,他寫這首詩的初衷,是想表達自己不畏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盡管身處逆境,但絕不同流合污,仍然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志趣。
整幅水墨畫中最點睛的一筆,就是那個獨釣的寒翁,那或許就是柳宗元的精神化身。
(二)
柳宗元出身名門望族。柳氏家族自北魏以來世代為官,其父柳鎮曾任侍禦史等職,其母盧氏出自範陽盧氏家族,也是豪門的大家閨秀。可以說,柳宗元是含着金鑰匙來到世間的。自小受母親教誨,棋琴書畫,無一不精,四歲便能即席賦詩,大段的古賦也倒背如流。
然而,此時的大唐經過安史之亂的浩劫,開始衰敗,柳家也家境敗落。等柳宗元稍長,家裡的日子已經艱苦起來。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十三歲的柳宗元随父遷徙江西,直接接觸到社會,親曆了藩鎮割據的烽火,慣看了社會的黑暗,養成了他積極用世的态度和剛正不阿的品德。他期待着能飽讀詩書,經世濟民,報效國家。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三年後,被選為秘書省校書郎,一時春風得意,風頭無兩。同年,又娶了禮部、兵部郎中楊憑的女兒為妻,兩人婚後感情很好,事業愛情雙豐收的他妥妥地成了人生赢家。
唐代的校書郎盡管是個九品的芝麻粒小官,但社會地位很高,一般都是由進仕、明經或制舉出身、文學和經學水平都出類拔萃的人擔任,也是朝廷的儲備人才,白居易、元稹等都作過。
那一科考上進士的,還有一個後來成為他一生摯友的劉禹錫。
然而,柳宗元還沒有享受人生,災難便接踵而來,不久父親因病去世,妻子也因難産而亡,好在仕途還比較順暢,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三十一歲的柳宗元被任命為監察禦史裡行。他躊躇滿志,廣交朋友,深入各地調查研究,對朝廷存在的問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萌發了改革的願望,希望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革除弊端,振興大唐。他的這個願望,與另一個人不謀而合。
這個人就是時任翰林院待诏、度支使、鹽鐵轉運使的王叔文。
王叔文是越州山陰縣人,比柳宗元大二十歲,據說圍棋下得很好,擔任過太子李誦的侍讀,與李誦交往甚密。李誦後來繼位,即為唐順宗,遂啟用王叔文。王叔文是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政治家,掌權之後,便與當時的名流柳宗元、劉禹錫等人交往甚密,推出了抑制藩鎮、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宮市,罷黜“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鷹坊)宦官;整頓稅收,廢除地方官吏和地方鹽鐵使的額外進奉等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
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涉及面太寬太廣了,滿朝文武無不受其波及,利益受損,不滿情緒日盛。不到六個月,宦官逼宮,順宗被迫禅讓,憲宗繼位,即刻廢除了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改革措施,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慘遭失敗。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初秋的一天傍晚,三十二歲的柳宗元坐在馬車上,緩緩行進在南下永州的官道上,馬車的背影在夕陽下被無限拉長,身後是長安城的朱雀門。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弱冠之年進士及第,十年之後影耀官場,然而,命運卻來了個急轉彎,光芒暗淡,落魄離場,讓人措手不及,來不及細細咀嚼。
同行的,還有那位出身名門、聰明賢淑的母親和兩位年幼的妹妹。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荒僻之地,人煙稀少。初到永州,柳宗元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寄宿于龍興寺。殘酷的政治氛圍,艱苦的生活環境,加之母親去世,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但他毫不畏懼,心中的理想之火仍未熄滅。
永州一貶就是十年,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轉折。永州十年,柳宗元并沒有停下來治學研究的腳步,撰文著書,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這其中尤以《天對》最為著名。
那麼,這部《天對》和屈原的《天問》有何聯系呢?
(三)
其實,《天對》就是對《天問》的回答!
當年,屈原被楚懷王流放之後,心中憂愁煩悶,整日彷徨于川澤之間,遊蕩在平原丘陵之上,當他走進楚國先王的宗廟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牆壁上描繪有主宰天地山川的神靈以及古代聖君賢王體察民情的圖畫,畫面瑰奇美麗,形象神奇怪異,他不僅仰面歎息,在牆上寫下了自己一連串的問題,一抒發心中的憤懑,這就是著名的《天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遠古開始之時,是誰将這個形态引導?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又從哪裡得以産生?明暗不分一片渾沌,誰能探究根本的原因?迷霧朦朦,怎麼将它認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是為何?陰陽參合而有了宇宙,那個是本體,那個是後來的演變?……
有人做過統計,屈原在《天問》中,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其中天文方面三十個,地理方面四十二個,曆史方面九十五個,可謂包羅萬象。這些問題有些是他那個時代無法回答的,也有一部分是明知故問。這些問題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也是屈原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的集粹。它當時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不過是借這些問題來抒發自己對“厥嚴不逢,帝何求?”的絕望,意思是楚國江河日下已經難以挽回了,我對上天還能再要求什麼呢?或許,它根本沒有想到,千年之後,有人鬥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回答,而且回答的還不錯。
就以上文中屈原提出的這些問題為例,屈原在文中提出了天地宇宙從何而來、白天黑夜如何而分等中國哲學的根本問題,而柳宗元也從自己的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
本始之茫,誕者傳焉。鴻靈幽紛,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來屯屯,龐昧革化,惟元氣存,而何為焉!合焉者三,一以統同。籲炎吹冷,交錯而功。
大意是:關于天地形成以前的種種恍惚無憑的情況,都是荒誕的人傳述下來的。那些開天辟地的神靈事迹,都是混亂不清的傳說,豈會是言語所能講述的了的呢。晝夜交替,萬物從蒙昧狀态變化發展,這一切都隻是由于存在着“元氣”的緣故,哪裡是誰所造成的呢?陰、陽、天的結合,是受元氣支配的。“元氣”緩慢地吹動,造成炎熱的天氣,迅疾的吹動,造成寒冷的天氣,冷熱交替而發生自然變化的作用。
再比如,屈原在《天問》中問到:“出自湯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幾裡?”意思是太陽是從湯谷出來,止宿則在蒙汜之地。打從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幾裡?
柳宗元在《天對》中答道:“輻旋南晝,軸奠于北。軌彼有出次,惟汝方之側。平施旁運,惡有谷汜!當焉為明,不逮為晦。度引無窮,不可以裡。”意思是當旋轉的車輪的某一根車輻滑向南方時,輪軸就處在它的北方。哪裡是太陽在升起和止息,是你所在之地跟太陽的方位在不斷地傾側、偏移。是大地在不斷運行,哪裡有湯谷和蒙汜!是大地在“平施旁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過程中,對着太陽的地方就是白天,背着太陽的地方就是黑夜。度量太陽一天走幾裡的工作,早就做不下去了,這是不能用裡數來計算的。
除了這些自然和科學的問題和對答,柳宗元還回答了《天問》中的很多曆史問題。比如屈原問到:“湯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意思是湯從囚地重泉出來,究竟他有什麼大罪?難忍恥辱起而伐桀,是誰挑起這場是非?
柳宗元回答:“場行不類,重泉是囚。違虐立辟,實罪德之由。師憑怒以割,癸挑而仇。”意思是湯的行為與他同時代的人顯得出塵脫俗,格格不入,所以桀把他囚于重泉。桀的立法不公正而暴虐,這就是加罪于有德者的原因。衆人因桀的虐政而憤怒,桀自己挑起了衆人的仇恨。
(以上白話文翻譯來自知乎賬戶:碧海晴空浪翻雲)
柳宗元在這篇文章中的很多觀點已經超越了一個文學家的範疇,他的很多他的哲學思想,特别是唯物主義自然觀,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四)
永州十年,是柳宗元人生的至暗時刻,卻也是他創作最為豐收的一段時光。有人做過統計,他流傳至今的五百多篇詩文中有三百多篇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峻潔的“永州八記”、深邃的《封建論》、缜密的《非國語》、凄惋的《捕蛇者說》以及孤峭的《江雪》等的都記錄了他的心路曆程,這些創作涵蓋哲學、政治、曆史、文學等方面。可以說,永州十年,奠定了柳宗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在永州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柳宗元并不孤單,因為還有一個好朋友一直的惦記他,幫助他,給他以支持和鼓勵。
這個人就是劉禹錫。
劉禹錫和柳宗元同科進士,又一起被選為秘書省校書郎,兩個人意氣相投,脾氣相近,政治主張也相似,可以說,和白居易元稹一樣,是一對好兄弟。後來,兩人一同加入了王叔文的團隊,一起參與了“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永州,而劉禹錫被貶朗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終于苦盡甘來,結束了貶谪生涯,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長安城,誰知,不久之後,又一件厄運傳來。
原來,和柳宗元一起結束貶谪的,還有劉禹錫。回到京城不久,這年春天,劉禹錫邀請柳宗元等人到玄都觀賞桃花,觸景生情,便寫了一首詩。正是這首詩,有一次讓兩人再遭貶谪。
詩是這樣寫的: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單看這首詩,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可是聯系兩人的遭遇,就會明白,劉禹錫這是在發牢騷,譏諷那些靠排擠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語涉譏刺”,輕蔑那些新貴象滿園桃花一樣,不值一顧。
這首詩激怒了憲宗皇帝和群臣,不出所料,劉禹錫再遭貶谪,被貶至播州,柳宗元被貶至柳州。盡管這次官職上被上次貶谪的時候稍高,為刺史,但無論柳州還是播州,都是當時的偏遠之地,條件艱苦,此去必死無疑。
播州就是今天的貴州遵義。之所以劉禹錫比柳宗元貶的還要遠,是因為他的這首詩才引起軒然大波,可以說他是導火索。面對再一次的磨難,柳宗元毫不畏懼,不顧自己身體已經很差的情況,上書朝廷,希望與劉禹錫進行交換,讓自己去播州,原因是劉禹錫有八十歲老母需要侍奉,而自己妻子去世,妹妹遠嫁,老母身體尚可,可以遠行。
從這一件事就能看出,柳宗元和劉禹錫的感情很深,在朋友遭難的時候能挺身而出,值得深交。
後來禦史中丞裴度伸出援手,劉禹錫才改貶去連州做刺史。
劉禹錫赴連州上任,柳宗元去送行,行至湘江邊上,柳宗元作了首《《重别夢得》相贈: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劉禹錫讀後,甚為感動,回了首《重答柳柳州》: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歧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世,黃發相看萬事休。
從這兩首詩中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感情有多深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誠哉斯言。
柳宗元在柳州做了四年的刺史,後來憲宗大赦天下,召柳宗元回長安之際,柳宗元卻因病在柳州去世,年僅四十六歲。
縱觀柳宗元一生,短短四十餘載,上半生極盡風光,弱冠之年進士及第,後又進入秘書省,可謂是少年得志。然而,中年之後因政治理念與當政者不同,連番貶谪,喪父、喪妻、喪子,極盡落寞,孤苦無依,反倒催生出非凡的成就,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人生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好與壞的,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