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是修行,在生活中一個人能否擁有智慧,能否擁有對于人生的一個坦然,特别重要。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在人生中能夠活得更加灑脫和開心,也能夠更加坦然,不會執念于很多物念之中。相反,有一些隻是注重浮華名利的人,他們執念的是世俗,得到的更是一種痛苦。
佛說:衆生皆苦,其實人生也是一場在苦樂相織中修行的一個過程。
我們需要經曆很多事情,榮辱得失,喜怒哀樂,都是互相交織才形成我們人生一個複雜的過程。所以說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想真正的活得灑脫,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去對待人生,那麼需要的就是自我精神上的一種擺脫執念。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以幻境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重擔,亦可脫世間之缰鎖。
這句智慧的意思就是說:從虛幻的現象來看,不隻是功名利祿,變化無常,就連自己的身體也是上天賜給的。從真實的境界來看,不隻是父母兄弟不是外人,就連天地萬物也如同一體。所以要能洞察現象的虛幻變化,又必須認得真切,才可以擔負起重大使命,唯有如此才能夠擺脫人世間的種種枷鎖。
人生是一場浮華,會經曆榮華富貴,會經曆喜怒哀樂,但是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所注重的隻有那些外在的浮華,卻忽略了事物的本質,忽略了返璞歸真的一種境界。而這樣的一種境界也是讓自己真正解脫于物念欲望之外,讓人生活得更坦然的一種狀态。
所以在《道德經》中,有很多篇章都是以不同的一個角度來分析事物和講述智慧,目的就是讓我們明白事物都有不同的層面存在,無需執念于其中,而需要調換一種看待事物的角度,才有真正的通達和感悟。
《道德經》中第45章有這樣一句智慧: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道德經中這句智慧的意思就是說,極大的成就好像有一些殘缺,但是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敗,充盈的東西好像都要潰決,但是作用有沒有窮盡。筆直的東西,好像有一些彎曲,最靈巧的人好像有一些笨拙,能言善辯的人好像不善言辭。
在這一章中老子論述的道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态,他就是用辯證論的一個方式來闡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就是因為事物存在着不同的層面,有正有反,所以便有了物極必反,事物存在的會有不同的結果,當你在某一個極端,太過于偏激的時候,反而會形成極端的一個結果。
所以在這一章中老子同時告訴我們,就是把握好一個度,不可追求圓滿無缺,不可一味過度追求單純一個極端,否則将會一敗塗地。
在這一章《道德經》中最後一句話是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意思就是說躁動戰勝寒冷,冷靜克服炎熱,清靜無為才能使天下太平。
其實這一種清靜無為,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返璞歸真的一個道理,讓内心充斥着一種無欲無畏,讓内心充斥着一種清靜無念,這便是最好的一種狀态。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于這樣一篇國學智慧是怎麼理解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