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師談結構?■寇學臣(河北師範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書法教師談結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寇學臣(河北師範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導)
日前,“2020中國書法·年展”全國書法作品展面試結束,據悉,今年文化測試内容是給出20組成語,讓考生挑出其中的錯别字,總分20分。去年文化測試内容是給出20組繁簡對應的兩個字,指出其不同含義并舉例,總分也是20分。有很多人認為,對堂堂的書法家考這些簡單的字詞,是不是有些低級了呢?然而實踐證明,在文化測試環節中不合格者大有人在,由此暴露出當代書壇“重技輕文”的嚴重問題。同時,也表明了在重大展賽中增加文化測試的必要性。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曆史文明,書法藝術作為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形式,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漢字作為世界上四大古老文字之一,是唯一沿用至今且既表形又表意的文字。中國書法的書寫對象是漢字,把作品中的字書寫正确,這是書法家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但是在曆史發展進程中,漢字不斷由繁至簡,當前書面交流均采用簡化字,而藝術創作還是普遍采用繁體字,尤其是簡化字與繁體字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此為書法家創作确實帶來了一定難度。另外,由于電腦和網絡的沖擊,平時動筆書寫變得越來越少,導緻衆多人“提筆忘字”,包括很多書法家在内,書法作品中錯字、别字時有發生,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經常受到诟病的一個重要話題。
在展覽面試中開始考核繁體字、挑取錯别字,不再單單的“重技輕文”,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随着這種倡導的不斷推進,文化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也必将不斷提高和升華。例如,在“蘭亭獎”等重要評獎中,除提供以往的成果作為參考外,是不是考慮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考核辦法,比如可以增加古文寫作、提供素材寫詩作詞、即興撰寫楹聯等,這樣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提升藝術家們的文化素養和才情,也更加貼近傳統書法藝術的内核。
關于提高書家文化素養的路徑,至少應該抓住以下三大陣地:
一是高等學校。高等學校書法教育是書法事業的重要生力軍,其培養方案應高度重視提升學生的内涵與素養,如開設古漢語、文字學、詩詞學、美學等課程,并要求學生多讀書,多寫作,以文養字,以文修身。在這一方面,首都師範大學可謂開風氣之先,在歐陽中石先生的倡導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成立“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後又更名“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将書法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中來研究,從而突出書法藝術傳統文化的品質與品位。
二是各級書協。近年來,中國書協在推進提升書家文化素養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如2019年中國書協舉辦了“文質兼美”文化素養研修班,開展了關于碑帖、手劄、古文字學、詩詞格律等提升文化素養的專題講座。這樣的文化素養研修班應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起來,廣泛提高書法創作者的學養,才是正确的發展方向。各級書協應不定期舉辦書法文化研究班,組織廣大書法愛好者參與進來,不斷引導正确的書法理念,提升大衆的書法審美水平。各級書協還要要從源頭抓起,要重視少兒書法教育和提倡全民漢字書寫,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書法、喜愛書法、能寫書法。隻有當人們普遍具有書法審美能力之後,書法藝術的傳承和文化素養的提升才能得到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三是各級書法展賽。各類的書法大賽要增加對書法文化素養的考核,并形成考試模式。如河北省漢字書寫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大會以文字知識及書法常識評測為要求,隻有測試合格方可具備參加展賽資格,這樣的考核标準能夠嚴格控制參賽選手的水準,也能夠激發大衆對漢字書寫的興趣,提高規範使用漢字的意識和能力。這樣的書法賽長期舉辦,勢必促使書法家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在一個追求文化素養的大環境中不斷與古為新,繼往開來。
中國先人已将千百年來積攢下的智慧、良知、風骨、學識與修養灌輸到書法藝術當中。作為後來人,我們隻有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才能使整個中國書法事業盡精微、緻廣大。(寇學臣)
來源: 美術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