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諺語我們經常會聽到,就是:“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很多人覺得,這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做法,是一種非常虛僞的行為。為什麼就不能正常地做自己,說自己想說的話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隻需要舉一個例子:
1,你見國家主席,你會怎麼打招呼?
2,你見自己的好朋友,你又會怎麼打招呼?
面對這兩個不同的對象,你會用同一種方式去問好嗎?相信你不會的,即便你很想用同一種方式去打招呼,但外在給予你的心理壓力,也會讓你采取不一樣的表現方式。
不同的社會角色,對人們的語言、行為、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說,說話不看對象,就會很容易讓别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本意,嚴重的話還會造成誤會,無形之中與别人拉開了相當的距離。
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然後依據其情況,尋找與之相适應的話題和談話内容,那麼雙方就會覺得談話比較投機,彼此在距上也顯得比較親切。對方會覺得你是一個極具親和力的人,從而願意與你相處。
這才是正确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如果要細化這種“看對象說話”的情況,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考慮,去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
第一種,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我們每個人在跟對方說話時,都會下意識地顧忌到對方的身份和地位——除非,你壓根不知道對方的身份是什麼。
不分對象,不看對方身份,用一樣的口氣說話,是思想幼稚無知的表現。
好比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普通人對有名氣地位的人等,當然不必表現得屈從、奉迎,放低自己的姿态。
但在言談舉止上,我們也要做到不會過于随便,表現出應有的尊重和禮貌。在不是十分嚴肅隆重的場合,身份較高的人對身份較低的人說話,越随和越風趣就越好。
而身份較低的人對身份較高的人,說話時則不宜太過随便,尤其在公衆場合,說話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與聽者的身份差别。
地位是個人在團體組織中擔負的職位和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曆、社會職責和交際目的,對口才表達也會産生不同的需求。
例如與上司說話,不管是探讨工作還是彙報業績,我們都需要盡量用請教的口吻跟對方交談,咨詢他工作的方法,或多讨教辦事經驗,那麼上司他會覺得你尊重他。
所以在工作或辦事過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不要一副“我比你高明”的姿态去跟上司或老闆說話,應該主動表露出自己的謙虛,說 :“關于這件事,我給出的分析是這樣子,利與弊都有這些,不知老闆你認為怎麼樣?”
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好,那就按你說的這樣做!”或者他們會稍微表露一下自己的“聰明”,說“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好了!”
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減少錯誤,上司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對你的觀感也會更好,從而樂意支持你的想法。
那麼工作後面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第二種:針對對方的特點說話;
和人交談出了要看對方的身份、地位,還要看對方的性格特點,然後針對别人這些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問題。
春秋時期的縱橫家鬼谷子先生,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辨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卑者言依與謙,與勇者言依幹敢,與愚者言依于銳。”
意思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态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幅;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
所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并不是說你要讓自己變得虛僞,而是懂得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讓自己的言語更好地取得相應的目的。
而不是一根筋那樣,對什麼人都用同樣的方式去說,你就很難通過說話,達緻最終目的了。
第三種,摸準别人的心理說話;
與人交談的過程當中,别人肯定會有意無意地顯示出自己的某些态度和姿态。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入手,了解他人的心理。
有時能這些”非語言信息“,會讓我們捕捉到比語言表露更實、更微妙的思想。
例如對方雙手交叉在胸前,表示在思考問題,或處于戒備的心理;抱着頭,則表明自己思考問題時一籌莫展;低頭走路,步履沉重,說明他的心情低落,灰心喪氣;而昂首挺胸、高聲交談,則是自信的流露。
而對自己有充足的信心,願意了解别人的人,反而會探身謙虛地聽取别人的講話;抖動雙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對策的舉動,但如果是輕微顫動,可能是心情悠閑的表現。
有時候跟别人交談,我們不能停留在靜觀默察上,還應主動偵察,采用一定的策略才能迅速準确地把握對方的思想脈絡和動态,順着其思路進行引導,這樣的交談易于成功。
一般來說,針對不同的談話對象,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差異。
對年輕人應采用鼓動性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以供他們甚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盡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2,性别差異。
對男性需要采取較強有力的勸說語言,對女性則可以溫和一些。
3,地域差異。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性和說話方式,所采用的勸說方式也應有所差。
4,職業差異。
要運用與對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關聯較緊密的語言與之交流,這樣對方對你的信任整就會大大增強,認為你也是有水平的人。
5,文化程度差異。
一般來說,對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應簡單明确,多使用些具體數字和例子,對文化程度高的人,則可采用抽象說理的方法。
6,性格差異。
若對方性格豪爽,便可單刀直人,若對方性格遲緩,則要"慢工出細活",若對方生性多疑,切忌處處表白,應不動聲色,使其疑感自消。
7,興趣愛好差異。
凡是有興趣愛好的人,當你說起有關他的愛好這方面的事情時,他都會興緻盎然。同時也會無形中對你也會産生好感,為你找人辦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實際運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具備“察言觀色”的能力,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提高交談的成功率。
第四種,根據對方的思想傾向說話;
與人說話溝通,必須看清對方的思想傾向,知道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才能夠确定怎麼去說。
喜歡埋頭苦幹的人,常常是事業心很強或對某事很感興趣的,一旦開始做事便全身心投人,不願被其他事情打擾到。
這種人往往惜時如金,愛時如命,鐵面無情,要敲開這種人的心門,首先不要怕碰“釘子”,還要有足夠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區分不同情況、再對症下藥。
當我們面對不同的思想傾向的人時,溝通方式必然是不同的。該強硬時,我們就要保持強硬,該溫和時,就要表露溫和。
否則,你在公司是一直用強硬的語氣跟員工發号施令,回到家後,對妻兒子女依然用這麼強硬的口吻說話,後果可想而知了。
懂得識别對方的性格特質說話,懂得根據當下的環境場合說話,你才真正會掌握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