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腸道本來應該是褶皺不平的,在這些褶皺裡有幫助吸收營養的絨毛。但若是患上了一種特殊的腸炎,腸道就可能被“熨平”,導緻腸壁僵硬、腸腔狹窄、蠕動變差,看上去質地像透明的玻璃一樣——它就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變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患上這種腸炎後,患者可能出現間斷性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病情漫長,常反複發作,又很難完全治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數據顯示,潰瘍性腸炎發病20年後,約7%~10%的患者會患癌;而發病35年後,高達30%的患者患癌。想要預防這種腸炎的發生,不妨做好4件事情,加固我們的“免疫長城”。
1控制脂肪、蛋白質攝入量
研究發現,潰瘍性腸炎與高脂、高蛋白的飲食有關。過多的動物脂肪和不飽和脂肪酸會損傷結腸黏膜;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導緻攝入的含硫氨基酸明顯增多,這些含硫氨基酸通過腸道細菌發酵後,可産生多種含硫化合物,對結腸細胞産生毒性作用。
所以,即便是健康人群,日常也要盡量避免長期高脂飲食,少吃油炸食品、肥肉等;蛋白質的攝入也要注意适度,每人每天的蛋白質攝入量(g)=體重(kg)×0.8。
2少吃剩菜剩飯
很多人怕浪費,剩飯剩菜放了好幾天也不舍得扔。但即便将剩菜剩飯放進冰箱裡,冷藏溫度下有些細菌仍然可能存活、生長。如果經常食用放置過久的食物,就可能打破腸道中原有的菌群平衡,增加腸道疾病甚至其他系統疾病的風險。
因此,建議食物現做現吃,盡量不剩飯菜。如果有飯菜剩餘,應密封放入冰箱保存,下頓食用時充分加熱。
3适當多吃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能被腸道微生物發酵生成丁酸等短鍊脂肪酸,增強腸道細胞免疫力,減少胺類等緻癌物的産生和腸黏膜細胞的增生,從而降低腸癌風險。
普通米飯放涼後,抗性澱粉就會大大增加,食用時加熱即可;稍涼的紅薯、土豆、玉米也是抗性澱粉含量較高的食物。
4補充益生菌
人體腸道内大概有1.5公斤微生物,以細菌為主,分為益生菌、緻病菌、條件緻病菌三種類型,通過保持三者數量的平衡,可以維持腸道環境的穩定。平時可适當吃點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泡菜等。有需要時也可服用益生菌補充劑。
今日小結
腸炎不重視,可能變腸癌!日常做好4件事,有助于加固腸道的“免疫長城”,守護腸道健康。
資料來源據BTV我是大醫生官微(圖片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